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探讨;对策研究
一、世界不平衡的问题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当前,造成世界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发达国际发展的不均衡。其由于本身的政治体系一经济体系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的技术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及人口地域不同等,造成了国家本身发展有别于其他国家。研究世界近代史可以发展,自冷战结束之后,经济稳步发展并在全球起领导地位的美国,其发展实力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然而,仔细研究历史可以发展,二战后的日本与西欧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赶超美欧等过。这正是由于其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人们受教程度的稳步提升带来的有益结果。由此可见,虽然同处发达国家行列,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经济模式与政治体系,所构架的不同社会体系,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发达国家内部与整体发展间存在的失衡现象。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当然,比起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更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创建起众多的“垄断性”行业和科技,这些行业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其国家经济的收益情况。相对的,由于技术发展不完善、经济体系仍在建设与摸索过程中,虽然就中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当前的发达国家,然而其人口压力同样重于发达国家,造成人均增长受到限制,并直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收入情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因此其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尚不完全,这导致了其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渗透水平较低、发展效率较慢、发展收益受阻等众多现象产生,没有良好的经验指引,造成了其经济发展频走弯路,从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产生。
3.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共同作用于世界经济发展,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另一重要问题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归功到底也是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模式,市场本身的供需能力,自然资源的蕴含情况、地质地域差异,以及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造成的。自二战结束之后,发展中国家开始了稳步的发展与建设,而其在建设国家与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国家本身蕴含资源及地质地域环境造成了发展条件的天差地别。另外,本国内的市场需求,国际间的市场需求关系,同样造成了其经济发展的迥异,也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当然,受教育程度注定了其科学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在社会资源运用与开发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均衡对策
1.发达国家修正负债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地位在全球中逐渐凸显而出,一度使美元成为全球货币衡量单位,并促使美国账户常年处于赤字状态,美国经济为确保其内部平衡,向外借债成了其发展经济的必然手段。随着债务的不断增加,美国的经济地位也逐渐有所下滑。身处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领导地位的美国如不更加自身经济增长模式,将很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经济动荡,同时促成世界经济进一步失衡。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应应对当前负债依赖心理,转变内部经营模式,确保自身经济发展,以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更加趋于科学性和实践性、人性化,更加尊重人的发展与个性,管理更加的民主化、和谐,在这样的管理体制观念,有助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化升级。
2.发展中国家完善内需经济增长模式
内需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作用,需要通过对国内产业布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力度的加强改变现有的阻碍内需经济增长的问题。对国家金融业的风险以及相关企业投资风险进行多重考虑,通过调整适当的对应政策,改变政策上对内需经济增长出现的壁垒,从而让发展中国家的内需经济获得提升。
3.采用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促进经济主体间的协作
当前,现代化经济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所改变,但是在实效上并没有达到质的飞跃,因此,现代化经济管理在日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重大的转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冲击现代化经济管理面临着重大的观念转变。产业集群主要优势表现为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有序、互利互惠、运作顺畅、价值共享。增强技术柔性,利用产业集群协同管理来强化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技术环节梳理。其实现途径是针对技术薄弱环节应强化其在技术引入、技术创新及与技术相关的土地、劳务、水电、人力等配套资源投入力度,根据产业集群产业链各环节自然价值分布状态调整资源分布,避免发生单一环节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
参考文献:
[1]邹伟伟.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发展与政策博弈[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背景下获得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同时承受的经济冲击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竞争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演变而来的,具体表现在各国经济体制不断开放,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也结合了自身文化、教育、发展方式等特点进行竞争力的累积,由于区域之间的竞争累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逐渐形成经济竞争区域格局化,受到的金融发展影响程度也随之不同。浙江省在我国属于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经济区域,与国家化市场的交易合作频繁,形成以浙江省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圈。基于济竞争区域化的现实背景,研究分析金融发展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利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浙江省经济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二、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发展的内涵表现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内涵表现分类主要包括经济金融化、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对外金融、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化、金融创新等。综合金融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金融体系结构、金融体系效率、金融体系风险、金融体系环境四个因素。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表现
经济发展的内涵表现相对来说较为丰富。传统的经济发展内涵仅仅包括省份GDP或人均GDP,主要是对经济量的提高进行概括,现代的研究的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量的提高概括,还包括生产要素、资本的充足、资源配置、科技进步、人才实力、环境可持续、文化软实力等多个方面综合国家实力的提升。经济发展质与量的提升对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交通施设更便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提升等等。
(三)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现阶段,学术界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为功能论和机构论两个方面。功能论影响方面内涵是金融体系发挥的金融功能在多个方面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因素,如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等不同的金融机构系统。
三、金融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1、金融行业产值的发展情况
综合收集的调查资料分析,在1990-2011年期间,浙江省的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产值增长幅度大,从44.48亿元增长到2730.2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66%,发展速度以16.46%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并且浙江省金融行业产值的提升水平平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金融行业产业与浙江省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在1990-2011年期间,金融行业产值有所下降的时期,浙江总生产值也有所下降。
2、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变化
为了判定浙江省金融行业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地位,通常采用金融业区位商进行分析判断,区位商判断法通常用于判断某个产业是否有足够条件构成该区域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经过收集资料分析浙江省金融行业的区位商数值,在1990-2011年期间,浙江技能区位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浙江省金融专业化程度值达到1.60以上并呈现平稳发展趋势,成为了浙江省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3、金融体系市场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国有金融体系与非国有金融体系,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由国有金融占主导地位,因此以国有金融体系作为主要因素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1990-2011年期间,浙江省国有金融银行贷款总值呈上升趋势,但从相对值来看,国有金融体系存贷款比重相对降低,非国有金融存贷款比重上升,浙江省金融体系发展逐渐迈向市场化。
(二)经济总体的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
浙江省由于处于沿海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对外经济参与度高,人均GDP高于我国的平均值,直到2011年,省内生产总值达32318.58亿元,整体的经济增长呈现平稳上升趋势。
2、产业结构的优化
浙江省不仅经济比较发达,其发展环境也较良好,受到的生产污染较小,主要云因是浙江省的产业以轻工业为主,产业逐渐升级与优化,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近年来的平均增幅比较平稳,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协调发展 分析与研究
所谓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人力资源的塑造与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物质资本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竞争的本质已经转为了人才方面的竞争。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现象,这就需要我国依靠人力资源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一、人力资源建设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之间的竞争已经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建设作为一种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国家足够的重视。下面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人力资源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提出一些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高瞻远瞩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能够采取一些积极的经济发展措施,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起着关键作用。人力资源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相关部门可以为人才提供一些专门的培训机遇,提高人才的知识技能。因此,人力资源建设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手段,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使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使地区经济获得极大发展[4]。在经济发展当中,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首先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协调发展,而生产力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我国进行人力资源建设,通过人力资源建设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当地的经济获得极大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人力资源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经济发展当中,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差异上,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传统的畜牧业进行发展,而畜牧业和农业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当中。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就需要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需要人力资源的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思维,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制定良好的发展方略,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很多都是一些创意产业,需要很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所以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经济协调发展当中哦,人力资源的建设能够促经经济协调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投资,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下面本文就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一)人力资源总量大,但是总体质量不高
从我国具体的人口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人口现状主要表现为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当中,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的人力资源一直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而我国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因此,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然而我国的教育资源却不能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虽然人口巨大,人力资源总量比较大,但是,与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下。
(二)人力资源的建设投入不足,而且分布不均
“再多的资源除以十三亿将会所剩无几,再小的麻烦乘以十三亿都将会成为很大的麻烦”,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我国的教育资源显得比较少。除此之外,我国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却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比较充足,而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却严重不足,例如,东部地区的电脑教育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而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山区,根本没有电脑课程。从经济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素质,而人力资源的数量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由于人力资源建设投资的限制,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人力资源的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开发的规划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起步比较晚,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当中,教育普及已经到大学阶段,而我国的教育普及阶段却仍旧是初中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除此之外,我国对人力资源建设也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主要表现在,我国对人力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多方面仍旧处在空白阶段,此外,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进行了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很大问题,这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因此,我国人力资源基础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缺乏科学规划也是人力资源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
三、采取科学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建设,促进其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教育建设摆到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学,将教育普及到初中阶段。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理论建设也给予了足够重视,教育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重大成果。除此之外,我国也开始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为了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建设,我国还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项目。例如,我国可以制定教育发展阶段性目标规划,从其他国家引进适合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模式,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还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更加重视职业培训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加大对教育的资源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投资仍然十分有限。除此之外,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与之相适应的是各个地区的财力状况也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经费的投资出现了东西中三个部分的差异。为了改变教育投资力度的差异,就需要中央政府对教育投资进行适当地平衡,让中央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更多流向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尽可能地协调分配,推动各个地区的人力资源平衡发展。
(三)利用信贷手段,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家庭的贫困,很多学生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可以采用信贷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例如,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我国就开始设置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国家向贫困学生提供每年为六千元的助学贷款,如果学生考上研究生,那么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将会被延迟。通过这种信贷手段,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的信贷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四)加大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
人力资源的素质还和医疗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中西部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国家需要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健康条件。针对中西部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问题,我国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了中西部农民的极大欢迎。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够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就需要我国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晓伟.浅析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及其经济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3,(26).
[2]吴静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人力资源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河北企业,2011,(6).
[3]张一清.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4]刘红华,余伟兵.浅析湖北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2,(7).
[5]张杰.人力资源及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之我见[J].经济视野,2014,(19).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金融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依附于经济生存,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注入。再次,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以节约成本。同样,经济的增长也能影响金融的发展。首先,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该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安徽省GDP、第一产业产值、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存款、农村储蓄存款。。
(二)研究方法
1. 模型选择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考虑到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应用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而建立起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式如下:FZ=α+γCB+δDB+ρXL+ε(1)
其中,CB为安徽省农村存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DB为安徽省农村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XL为农村金融效率(即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值),FZ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向提高效率转化,构建一个高效、规模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第三,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第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主旋律的把握,是新闻传媒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必经之路。[1]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要素,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发展国家经济效益的保障性因素。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是社会发展情况的主要衡量指标。市场经济的分配不均是公民之间利益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与人有关的因素成为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从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了我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建设和完善,是促进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措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的主要表现。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2]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需要对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信息宣传和传播任务是新闻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对和谐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新闻传媒的发展情况来看,维护公平正义、坚守社会道德,是新闻宣传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二、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新闻宣传的共生关系
(一)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
新闻传媒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新闻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新闻传媒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播报。[3]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下,新闻媒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为新闻传媒的资金因素和资源要素提供一定的保障。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发展渠道。因而,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大环境方面。
(二)社会经济对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制约作用和引导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传媒业的整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性的关系。[4]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是新闻传媒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本条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让信息加工条件和信息采集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和流通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工厂开始向道路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集中,这就为工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市民阶层是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可以为报纸媒体提供一个广阔的读者市场;市场经济繁荣,可以为新闻媒体提广告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则为新闻传媒提供了投资市场。。这样,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成为了新闻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来,我国专业财经媒体的纷纷创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创刊的《市场报》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当代财经类传媒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末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等刊物则是国家出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而创建的财经传媒,其后《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国际商报》等报纸和广播电视财经频道的出现,让财经媒体在专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传媒的产生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产物,也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新闻传媒及宣传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影响
新闻传媒自身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功能与社会经济现象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导向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对新闻宣传工作经济价值的量化分析工作并不是对其最终价值进行衡量的有效方式。。。新闻宣传工作是对居民生活需求进行转播的重要方式,可以让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有效提升和拓展,从而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新闻传媒的广告传播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让新闻宣传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新闻传媒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社会民众对传媒产品的消费情况和企业广告的支出情况也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也会让新闻宣传工作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现代经济领域,广告可以被看作是传媒产业发展状况的反映。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广告总额也表现出了高速增长的特点。信息沟通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经新闻宣传对经济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经济所涉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素产生积极影响。新闻宣传机制对社会经济的热点和焦点的传播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要新闻媒体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新闻宣传工作往往可以达到相对较好的传播效果。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工作可以发挥出信息预警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对经济活动的未来进行了解和预判,进而在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传媒产业与地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融合,可以为某一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组织和一些与新闻媒体相关联的创意组织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表现出了集群现象。从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这种集群趋势在我国也已经有所体现。对于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业和文化产业而言,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物资流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是这些产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地缘因素的信息体系与知识因素和资源要素之间的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区域内各个产业相关要素之间的不断作用与融合的过程,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传媒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融合,既可以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对区域空间的契合度进行提升的基础上,推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三、新闻宣传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对新闻传媒发展模式进行创新
;二是新闻宣传内容的创新;三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新闻宣传工作中,媒体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更新,可以让新闻信息的宣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和谐社会的经济传播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让新闻宣传在时展要求下进行内容和形式的不断转变。值得重视的是,新闻传播形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新时期新闻传媒的重要传播媒介,应加以有效利用和善于利用。
(二)对新闻宣传的自身价值进行重视
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谐的社会声音可以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舆论保障。新闻宣传就是发挥这一保障作用的重要方式。从新闻传媒的宣传价值来看,它可以在借助新闻宣传向人们传递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出对普通百姓的思想进行引导和保障的作用。在对我国媒体行业的现状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对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视,可以让新闻宣传成为对各种价值进行协调的工具,这就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7]
(三)对平民情怀进行展示
。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平民情怀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必须秉持的工作态度。在自身利益的影响下,不同阶层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会表现出差异性的特点。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不同阶层人民的声音的倾听,可以让国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新闻传媒是对平民阶层的信息进行传递的重要机构,新闻宣传工作也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进行展示的主要方式。平民情怀的展示,对新闻传媒的长远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新闻宣传在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单位: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许琳.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J].新闻传播,2016(01):110-111.
[2]孙见泰.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探讨[J].中国报业,2016(14):22-23.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210.
[4]孙超.基于和谐社会视阈的新闻宣传创新路径探究[J].理论月刊,2007(09):85-87.
[5]姚江龙.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51-53.
关键词:国家;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分析
现今我国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经济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呼应,更能够增强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体现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这也是今后经济管理的一种趋势。
一、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若想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管是经济管理的观念、模式、方法等层面上,都需要做出改变。与此同时还要依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脚步,完善经济管理的各种措施。在此之上更是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还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进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较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其部分的表现形式是直接与当今科技接轨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其包括了经济管理着重点的改变、科学自动性、专业民主性、自由创造性。
(一)经济管理的着重点发生改变
经济管理的着重点,从之前的重“管”轻“理”,转变为轻“管”重“理”。现在的经济管理核心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要求掌控者的掌控力度有多强,而是要求掌控者的掌控方法优良。重“理”能够有效的分清经济发展的规律,更能够容易发现管理中不和谐的地方,并且能够提高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稳定程度。只有从“理”出发,才能够更好的去改变现今的经济格局,为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自动性
经济管理的科学自动性,其代表着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性方面,另一个是自动性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在平时的经济管理中,强调科学性运转,以科学的角度去审视管理方式的完整度。自动性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的是,借助现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技术与手段,实现经济管理的高度自动化,这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与利益。
(三)专业民主性
经济管理现代化着重突出的就是专业民主性。由于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各类经济管理高等院校的建立,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了不少的专业型人才,这就让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同时,在国家推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策下,经济管理的决定也不再单单由一个或是几个人决定,而是由社会大众的集思广益,不但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也是体现了民主管理的重要特质。经济管理的专业性与民主性,是经济管理现代化标志性的产物。
(四)自由创造性
在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中,是对人们自由创造的体现。这是由于在经济管理的发展初期,人们对于经济发展观念认识过浅,但随着国家经济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这使得现今的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观念有了从新的认识,并且还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提出了质疑。人们在质疑的同时,也开始着手于经济管理的创造性改变,不再单纯的依靠固有的管理观念,而是穿插着自己对于经济管理的独特见解。许多对经济影响巨大的管理理念,都是人们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这也体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自由性。
三、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究
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我们不但要吸取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还要明确未来的发展路线,这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人性化趋势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也是仍然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纵观国家经济的复苏到现今的繁盛,国家对于经济体系的宏观操控,大多都是以广大群众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方向。在此之上,强调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管理发展方向,能够有效的引导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加人们幸福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民主化趋势
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让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其管理优势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一是管理方面,对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集思广益,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避免了闭门造车。。
(三)网络信息化趋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经济管理中,也越来越多的依赖着这项技术进行,其具有特有的高速性、准确性、及时性特点,是在今后经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的收发、共享等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管理效率。
(四)管理结构扁平化趋势
在以往的管理机构中,会呈现一种金字塔结构。通常一切决定都是以最高管理者为基准,一旦最高管理者对于整个经济结构中底层的基础结构不了解,则直接会导致整个结构系统的运转不灵。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是指最高管理者可以直接获取底层基础结构的信息,这样不但能够对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还能够从多角度印证策略是否合理、有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今后的经济管理上要围绕其人性化、民主化、网络信息化、扁平化特点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矗立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郑本祥.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05).
[2]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