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例

2023-04-15 来源:钮旅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摘 要:目前在中职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不利于中职院校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进一步推进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本文主要从倡导赏识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实行创新教育和优化教学方法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困惑 出路

长期以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足,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反思探寻中职语文教育的困惑和出路势在必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依据自己有限的视野和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面对曾被“忽视”的学生,发挥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

中职学生的生源很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心里有沉重的失落感,学习兴趣几乎没有,缺乏自信心,行动随便,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的事情经常发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都漠不关心,对语文学习更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尽管老师说烂口舌,使出浑身解数,对他们来说也毫无用处。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真是感觉无计可施。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中职的学生虽然在中学时经常受到老师的忽视、批评、否定甚至放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但是经过细心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的自尊心、荣辱感、表现欲特别强,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正是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更多地进行赏识教育。仅仅初中毕业的周弘老师能将自己双耳全聋的女儿教育成中国第一个聋人研究生,靠的就是赏识教育,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无任何残疾。。在课堂上我们要多用“真好”“真棒”“有进步”“好样的”之类的激励性的语言。作为职校教师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表扬远比批评好。我们的每一次表扬,都将成为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面对学习“不主动”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势在必行

职校学生上语文课的纪律性普遍很差,上课心不在焉,随便说话,玩手机,哄堂;集体朗读课文读不到一块儿,领读也懒得出声;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一问三不知。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课本还是新的,一个字也不记。有的甚至蒙头大睡,有的干脆逃课,对语文的学习越来越淡漠,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

在反复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普通中学的教学经验在这群学生身上完全不奏效,学生课上的诸多不正常表现主要是因为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成为 “乐之者”,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1.应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模拟课文情景进行情景剧表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咬文嚼字大赛;讲授《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话说农民工》的电视专题片等等。这些趣味性的教学环节都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应从就业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职校的学生普遍非常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非常渴望自己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在招聘职校毕业生时,不仅强调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非常注重他们的文化修养。如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求应聘者作自我介绍、写自我鉴定或朗读某篇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和语文课的学习息息相关的。试想,如果你们毕业后进入企业,连最起码的请假条都不会写,不会写计划总结,不会写报告,不会和别人交流,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说普通话,怎能应聘成功呢。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让学生把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面对“机械”的学生,树立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

职校的教师普遍认识到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生在校学习了两年,到企业实习还是很难适应本职岗位,技术不过硬,照搬课本,机械复制,以致有的被调离工作岗位,有的甚至被企业开除。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多地强调课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创新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老套的教育观念,树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教育观念,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灵活性教学,变呆板的一言堂教学为探索性教学,变教师领舞为师生共舞。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明和创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和调控,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将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语文课堂,以此来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四、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倡导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中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表现在学习活动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求知欲弱,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主动;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目的不明确,兴趣和志向经常改变,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虽有学习欲望,但自制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等。

面对这些现实性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完成统一集中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针对少数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一些有特色的、个性化的学习单元,以弥补统一集中教学的不足。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辅之以开放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和性格特点,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挖掘、拓展以及深入浅出的优势组合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总之,中职院校语文课教学必须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五、小结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探索中职语文教学的出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职校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策略,努力发掘有利因素,为中职院校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韩清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2]马树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小学生年龄较小,未谙世事,像一张没有任何图案的白纸那样简单,像皑皑白雪那样纯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面窄,表现欲强,争强好胜,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讲课要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教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在教低年级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到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的学生时,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国家和民族的相关知识;在教高年级的学生时,应该重视挖掘教材,对学生党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富饶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宝藏,还有一群勇敢勤劳的人民。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丰富的物产。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又如在上《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要重视刻舟求剑的道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不能像《刻舟求剑》的人那样不知变通,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这样就启示学生做事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这样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立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比如音乐情境、画面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在学习《小珊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凄惨的课堂氛围,接着用一些语言引导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与小珊迪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两个情境:一、小珊迪被撞,车夫扬长而去的场面。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场面。通过这两个场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赞扬了主人公的良好品德,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利用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演讲、作文、周记、随笔等。作文、周记、随笔等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作文、周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重视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有一次某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事故。于是笔者借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查找例子,为演讲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安全方面的德育渗透。同时,教师对于演讲中情绪消极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对自满的学生要告诫他们不骄不躁;对于处于迷茫、困惑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里特点,开展适时的教学。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3] 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并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和成绩。。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缺少一定的互动和交流,初中语文课堂逐渐成为教师的演讲现场,进而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主教育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语文素质还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让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进行指导与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避免出现语文教学活动高于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而降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交流和沟通,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要提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根据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并提出“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回忆。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且课堂中的互动和交流汇集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彻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2.情景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几乎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延伸,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不断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和朗读,进而了解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之,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基础素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民主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结语:

初中语文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而教学反思正是改进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几方面入手,不仅要找出问题,更应该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反思可以利用质疑、比较、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其得到深入化、本质化。 更多还原。

参考文献:

[1] 于蕾蕾. 浅谈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1)

[2] 赵雪. 教学反思浅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3] 岳慧丽. 重视教学反思 促进专业成长[J]. 甘肃教育. 2010(11)

[4] 牟景升.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J]. 甘肃教育. 2011(21)

[5] 张季浩.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2)

[6] 邹浩中. 让课堂成为放飞思维的天空――谈语文活动课的教学[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1(07)

[7] 巩玲玲. 浅谈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8] 秦建忠. 中职语文教学中“活水”的引入[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的主导性地位难以得到重视

。在新课标的深入发展下,教学改革逐渐深入发展,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是我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例如,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只是采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阻碍了初中教学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教学,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答,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算遇到难题也不会主动询问求解,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二)教师教学模式枯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完成教学指标,至于教学质量却没有过多重视,这种现状的存在致使了教师在上课时课堂乏味,学生对于课堂所讲的知识并不在意,自己做自己的事,导致课堂上一片乱,听课的人少之又少。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百年不变,每天都是同一种教学方式,而且有的教师还存在跟着书走的情况,只是把书上所提到的知识再复述一遍,并没有加以自己的理解,简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搬”到黑板上,声音就像是“催眠曲”,也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在语文课堂上打瞌睡。调查表明,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提不起兴趣。此外,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来的疑惑,由于教师没有对课本进行充足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就没有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指标,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以至于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往往会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阻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对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建设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在继小学语文之后的重要历程,是对小学语文的发展和补充,也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做铺垫,更是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层次以及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首要时期。这就要求学校在招收教师时,要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估,要能够对学生起到帮助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应当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现状的存在都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课堂的主导地位,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改变以往的生搬硬套模式,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根本出发,制定最适合本班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及时解答,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任职教师中,初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教师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正确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初中语文教育不仅要求教育要和谐,而且课堂的教学环境也一定要和谐与民主。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快乐地学习,让他们拥有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初中语文教育发展在我国的深入进步。著名的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因为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取得的成功或者是失败,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因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是一味地遵循“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而是在新课标改革的教育理念下使用新型的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环境的和谐与安静比教师满堂灌更为重要,因此,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技能与方法。从而推动初中教育的全面发展进步,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少数民族;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75-01

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广西,在这里很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弱势族群教育一般是指处于恶劣、边缘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较差,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口稀少民族群体的教育。例如:聚集在广西全州的一个偏远小乡―东山瑶族乡,很多人从小就讲瑶语,以至于很多小孩都不会说汉话,汉字读音不标准,到了中学便难适应语文教学[1]。我们迫切感到弱势族群教育正踉跄行走在边缘,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别,无法忘记那些徘徊在教育边缘上的孩子,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我们的教育究竟落后了多少年?

一、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东山民族初中,是全州县最偏远的一所中学。在这里人民群众朴实,由于历史的原因,习惯了其社会缓慢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包括现代教育知识飞速更新的状况。瑶族并非如史书所记载的“好山恶都”,而是历代统治者推行的阶级压迫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压迫政策的结果。近几年,在少数民族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1、语言素养较差,教学效率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语言素养本是教师手里最重要的工具”,可见语言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都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素养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朴实,不能做作。;教议论文时,则应交错运用哲理性语言与形象化语言,使学生领会文章中情理相生的旨趣。

2、缺乏针对性和创造力。首先,教师没有正确意识到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至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化过于普遍,学生没有正确领略到两种文化的衔接性,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找不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针对性和创造性没有有效的结合。例如: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有的教师无论讲析哪篇文章,其教学方法几乎都是按题解、字词、分段、逐段分析、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这几个步骤进行[2]。

3、教学实践,并非是直线式的,往往有时会节外生枝或误入歧途,导致新教学观难以真正确立和践行。因此,作为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反思评价,及时把握这一过程的相关信息,调整与新教学观相抵触或不和谐的成份,改变违背新教学观的行为或活动,不断强化新教学观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教学观与教学实践真正统一起来。

二、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几点建议

1、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指导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的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和想象。“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还要学生们去观察生活;更要让学生们去感受生活,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悟性,让学生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

2、教学模式要灵活化。教学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的探索。在少数民族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没有准备是不行的,对于每一节语文课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们应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备课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模式;要灵活多变;要充分搜集资料;还要考虑学生个体情况来破解疑问,从而提高每一节语文课堂的效率。这些都需要我们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3、在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学上需要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角色。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双方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对于少数民族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正视之。这对于教师们来说,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对于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坦然处之[4]。

自古以来父母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教师同样有这样的心态。新时期教师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做,要想保证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变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这也是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所应该做的。我们的少数民族的教育不仅面临着资金的紧缺,更面临着思想的紧缺[5]。因此我们的整个社会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应该多给予这些弱势的群体足够的重视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快的摆脱政治上的边缘境地。

参考文献:

[1] 张天伦.偏远地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成功(教育),2011(04):23

[2] 黄金结.文化震惊:瑶族学生从村小到中心完小――基于对瑶山小学生的调查[J] 民族教育研究,2007(06)

[3] 龚 敏.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