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合水油田长8储层敏感性及酸化适应性研究

2020-11-16 来源:钮旅网
・ 72・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I 2月第7卷第4期:理工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 Sci Edit)Dec.2O10.Vo1.7 NO.4:Sci&Eng 合水油田长8储层敏感性及酸化适应性研究 吴大康,吴学庆 (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技术服务处,陕西延安71 6000) 李克华,王任芳,兰 笛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涮E荆州434023) [摘要]超低渗储层酸化技术的配哼体系存在针对性强的特点,具有对储层造成Z-次伤害的风险性。在分 析合水油田长8储层矿物成分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的敏感性评价试验,研究了盐酸、土酸和cQc一8、 CQF一8缓速酸对合水油田长8储层的酸化适应性。溶失率试验结果表明,盐酸的溶失能力较弱,土酸和 CQc一8、( QF一8缓速酸的溶失性能可以满足现场要求;岩心酸化试验结果表明,注入缓速酸后,合水油田 长8储层岩心渗透率大幅度提高,cQC 8和CQF一8缓速酸的深部酸化改造效果明显。 [关键词]酸化;缓速酸;超低渗透储藏;砂岩储层;配伍性 [中图分类号]TE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 409《2O1 O】04一N072—04 酸化技术是油层改造常用的技术之一 ],其通过酸液溶蚀岩石孔隙中的堵塞物或基岩本身的某些 矿物成份,从而改善岩石内部孔道的连通性,解除地层污染,恢复和提高地层的渗透率,从而达到增产 增注的目的。 合水油田长8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0.02 ,渗透率为0.89×10~ m。,属于超低渗透油藏。此外, 合水长8储层孔隙中填充的粘土矿物含有大量的绿泥石、蒙脱石等敏感性矿物,其化学性质活泼,在成 岩作用和油层酸化过程中有较大的化学活动性。这些组分在常规土酸酸化过程中溶解,会导致严重的油 层污染,是合水长8储层低渗透储层酸化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结合合水油田长8储层的 地质特征、堵塞机理分析以及酸化中的突出问题,开展适合合水长8储层的新型酸化解堵技术研究。笔 者在分析合水油田长8储层矿物成分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的敏感性评价试验,进行了盐酸、土酸及缓 速酸对该储层的酸化适应性研究。 1长8储层砂岩矿物成分分析 1.1地层矿物含量全岩分析 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使用XD-2型X射线衍射仪对部分地层矿物含量进行全岩分析(见表1)。 由表l可知,粘土矿物含量较高(6 ~7 )。 表1储层矿物含量分析(全岩) 1.2地层粘土矿物含量分析 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使用XD一2型x射线衍射仪对地层矿物粘土含量及种类进行分析,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合水油田长8储层的粘土矿物中具有较高的绿泥石含量,酸化中易形成Fe(OH)。 沉淀,从而造成新的地层伤害。因此,酸化时应注意避免二次沉淀的产生。 [收稿日期]2010一O7—25 [作者简介]吴大康(1 970一),男,1999年大学毕业,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采油工艺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7卷第4期:理工 吴大康等:合水油田长8储层敏感性及酸化适应性研究 ・73・ 1.3扫描电镜观察与分析 针对合水油田长8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的特点,通过分析,油层中绿泥石对油层酸化具有很大的 2 3 4 5 w w w w 9 9 ∞9 9 。_。.∞ 7 7 7 7 影响。为此,对粘士矿物在砂岩中的分布产状和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试验时将岩心样破碎成直径约为 0。3~0.5cm的碎块样,用导电胶粘在特制样品台上喷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长8储层岩石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庄36 长8/庄1 66 中砂岩 wo697—1 ×3O 岩石中碎屑颗粒分选中等,部分石英具次生加大,颗粒间被部分泥质 等充填,粒间孔隙较发育,岩石面孔率4 ~5 。 ×500 石英次生加大阻塞孔隙及喉道,颗粒表面分布绿泥石及伊利石。 ×500 石英加大使孔隙缩小,颗粒表面分布绿泥石及自生石英晶粒。 ×500 长石溶蚀形成次生 L隙,粒表分布长石自形晶。 ×220 粒问孔隙较发育,连通性较差,部分颗粒表面分布自生粘土质。 2长8储层敏感性评价 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岩心的敏感性试验,确定储层敏感性的类型和程度,为工程设计提供 合理的技术参数,防止和减少各项施工对油气层的损害,保护油气层的产能。参照文献[-33的试验方 法,研究长8储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长8储层岩心敏感性指数 从表4可以看出,长8储层具有弱速敏一无速敏、中等偏弱一弱水敏(以中等偏弱为主)、中等偏强一 中等偏弱一弱酸敏的特征。上述特征与X一衍射粘土矿物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3合水油田长8储层酸化适应性研究 3.1盐酸酸化适应性评价 溶失率试验参照文献[4]进行,不同浓度盐酸对岩屑的溶失率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不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月 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对长8储层岩屑的溶失率变化不大,当盐酸质量分数从6 9/6增加到20 时,溶失率从 13.87 增加到14.92 。可见,盐酸对岩屑的溶失效果不佳。 3.2土酸酸化适应性评价 O O O 0 H O O 0 的 O 针对碳酸盐含量低的砂岩储层评价了2种土酸酸液的溶失性能,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 出,2种土酸酸液的溶失性能较好。以土酸酸液I为例,在1h的时候溶失率就超过20%。 表5长8储层岩屑盐酸溶失率 盐酸质量分数/ 长8储层岩屑溶失率/ 13.87 13.95 18.3O 19.70 表6土酸在不同时间的岩屑溶失率 14.06 l4.41 14.50 20.98 21.52 23.37 24.24 24.75 25.13 14.57 14.59 l4.92 注:恒温酸化时间为4h。 土酸是砂岩酸化的主体酸,为了进一步探讨 土酸酸化的适应性,测定了土酸酸液Ⅱ对岩心酸 化前后的渗透率,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使用土酸酸化时,岩心渗 透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土酸与岩屑的反应 较剧烈,对于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较大,而且必须 缩短反应时间,及时返排。 3.3缓速酸酸化适应性评价 表7 12%HCI+1.2%HF土酸酸化下岩心渗透率变化 通过室内试验,确定2种缓速酸CQC8和CQF8酸液配方 。其中CQc8为缓冲酸体系,CQF8为 磷酸、氟化铵等组成的缓速酸体系。 通过岩屑溶失率试验,评价其缓速性能,结果如图l和图2所示。 鋈 哥 水 殃 、 莒罨} 靛 反应时间,h 反应时问/h 图1 CQC8缓速酸溶失效果图 图2 CQF8缓速酸溶失效果图 从图1可以看出,CQC8缓速酸初始的溶失率较小,在4h的时候溶失率达到了19 ,而在8h为 27 。说明CQC8酸液体系对岩屑的酸化和缓速效果较好。 从图2可以看出,CQF8缓速酸初始的溶失率较小,在2h的时候溶失率达到了18 ,而在8h为 25 。表明CQF8酸液体系对岩屑的酸化和缓速效果较好。 3.4配伍性试验 考虑到现场施工时需要向酸液中添加一些相关的添加剂,因而进行了缓速酸与所需添加剂的配伍性 试验。将0.5 A粘土稳定剂+0.5%铁离子稳定剂+O.5%互溶剂+0.5%助排剂十0.8 缓蚀剂等添加剂 o第7卷第4期:理工 吴大康等:合水油田长8储层敏感性及酸化适应性研究 分别加入到所选的缓速酸体系中,与岩心粉末充分反应12h后,残酸在常压、50℃下恒温静置12h,结 果显示体系不分层,也无沉淀。可见酸液与添加剂具有较好的配伍性。 3.5 酸液对天然岩心酸化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酸液体系提高天然岩心渗透率的能力,进行了岩心流动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长8储层庄112井天然岩心在酸化前的渗透率为1.16×10_”pm ,经过CQC8酸液酸化处理后,其 渗透率为5.o3×10~。 m ,渗透率提高了4.34倍。将主体酸液变为cQF8酸酸液配方,庄l12井岩心 的渗透率由酸化前的0.771×10_ m。变为2.475×10一 m ,渗透率提高了3.21倍。可见这2种缓速 酸体系均能有效提高岩心的渗透率。 在短岩心流动性试验的基础上,串联一台夹持器进行长岩心酸化流动试验,2段夹持器内各放入一 段岩心。试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长岩心酸化过程中的岩心渗透率 注:恒温酸化时问为4h。 从表8可以看出,土酸酸化效果较差,且其第2段岩心的渗透率不增反降,而CQC8和CQF8酸液 体系的酸化效果较好,且第1段岩心比第2段岩心的酸化效果要好。 4结 论  。1)长8储层的粘土矿物中绿泥石含量较高, 酸化中易形成Fe(0H)。沉淀造成新的地层伤害。 2)长8储层具有弱速敏一无速敏、中等偏弱 弱水敏(以中等偏弱为主)和中等偏强一中等偏弱一弱 酸敏的特征。 3)盐酸和潜在盐酸对合水油田岩屑有一定的溶失效果。当用盐酸酸化时,长8储层岩屑的溶失率 随着盐酸质量分数的变化并不太大;当使用土酸酸化时,溶失率大大提高,但由于土酸与岩屑的反应较 剧烈,对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较大,而且必须缩短反应时间,及时返排。 4)CQC8和cQF8酸液体系都有很好的岩屑溶失性能,并且能使酸液pH值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 在较低的水平,防止二次伤害的产生。 5)岩心酸化试验表明,长8储层的天然岩心经cQc8缓速酸和CQF8缓速酸处理后,其渗透率显 著提高,可以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维新俊,赵立强,刘平札.基质酸化发展现状[J].钻采工艺,2002,25(2):4O~44. [2]浦春生.新型深透酸液体系在西峰油田长8特低渗透储层中的应用r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6):95~101. [33顾军,何湘清,王树军,等.吐玉克油田稠油储层矿物特征与敏感性评价rJ].钻采工艺,2006,29(4):106~109. E43乇任芳,兰笛,李富强,等.新型缓速酸的研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3):N33 ̄36. [编辑] 李启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