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虽与“格式”、“方式”是一个意思,但它是以稳定的格式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是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新范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令人欣喜,但教学模式研究中“形式化”、“封闭化”、“单一化”、“浅表化”等现象仍较明显。就个体而言,在运用某一教学模式时,不究其基本指导思想,拘于形似而忽视神似,照搬名家课例者有之,延用现成教学模式者更有之,因机械借鉴他人模式的简约框架而束缚了自己的创造性;就群体而言,模式的建构往往忽视课程理论的指导,研究无序状态不乏其例,或闭门造车,或翻新花样,或缺乏验证,影响着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开展。众所周知,任何教学模式并非空洞的思辩游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随着教学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化不断修改和创新,才能显示其优效性、提高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效。为此,推动教学模式建构的有序操作,才能使之纳入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笔者认为,其一般建构顺序为:
1明确意义认定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创造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关系,其内在展开逻辑是“多向瓦动、动态生成”,这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时代特色。只有以现代教学模式取代陈旧教学模式,才能改变重智轻能、重教轻学的传统观念和教无章法、耗时低效的课堂教学状态,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立了现代数学课常教学的过程观,才会产生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构建的内驱力。乔以斯和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大多数教师能相当容易地展开六至八种模式的基本技能,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不同年龄层次、不
同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不同学校模式研究的水平各不相同,因此,理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数学学科特点,制定某个阶段的研究目标,积极探索和建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现代教育的呼唤。
2了解动态理论先导
一个典型的成熟的教学模式一旦建立,就会迅速被许多人运用,因此必须了解中外教学模式的研究动态,其中学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模式及了解其发展趋向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验模式、尝试模式、猜测模式、自主探索模式、合作探究模式、程序研讨模式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智力水平,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作为典型范例,进行仿效、探究、创新。但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理论的范型。因此,在学习、研究“模式类型”、“模式理论”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现代教学方法观、过程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只有这样,教学模式的构建才不会偏离素质教育之轨道。
3总结经验初拟模式
教学模式的形成起点是经验。无论是否有意识,老师们总是在某种理论与经验的教学模式框架内展开教学过程,只是大多数老师未从深远的理论背景上去考虑教育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一系列因素的性质和联系,因而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范型。为架起通往“模式”的桥梁,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等方面归纳疏理,从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经验中,探求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依据,使教学实例成为某种教学理论的映射和特例,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雏形”。如我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教材知识体系的有序性,常常采用顺序教学手
段,有针对性地向预计的教学目标步步迈进,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程序为“揭示学习内容——出示讨论题——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反馈”等五个主要步骤,突出了教学过程“有序性、渐进性、可动性”,基本形成了“程序研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雏型。
4阶段实践修评模式
“模式雏型”建立以后,我在较长阶段的实践中,对教学目标是否科学、教学过程是否清晰、师生互动是否激活、效果评价是否有效等几个基本教学环节进行自我检验,在效果优劣变化中进行自我体察和探究。同时把个人的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在教研组内形成群体研究“模式”的活跃气氛。如教研活动时“登台亮相”上“观模”课,根据教学实例说课,说模式名称、应用范围、理论依据、目标指向、结构程序和教学策略。然后让全组老师“评模”,提出修改意见。如老师在对“程序研讨式”课例“评模”中,有的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是一个由质变到量变的渐进过程,因此出示讨论题后,应让学生回忆旧知,查阅资料,并充分思考后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有的认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指导学生分析综合,且要鼓励学生争论;也有的认为教师要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完整地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通过吸纳全组教师的建议,我及时修改了“模式”,在“显示讨论题”这一环节后增加了“回忆旧知、学习思考”和在“师生共同讨论”后增加了“表达和修正思维过程”这两个重要步骤,使“模式雏型”逐步完善并成为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范型。
5概括提炼确定模式
研究模式是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形
成系统和稳定的策略和方法。因此,以上“阶段实践、修评模式雏型”只是集体验证,逐步完善模式的过程。此后我们必须通过典型课例的评价及时吸收反馈信息,进行多种模式的组合变换,优化设计,并通过概括提炼确定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模式可操作性的特点,我们认为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优效性。在典型课例评价中,教师们认为,这一程序教学模式除了有序性、惭进性等特点外,更有开放性、可控性两大优点,建议可根据课堂讨论情况,随时调节教学节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或引导学生实验,或争辩,达成教学目标。于是,老师们依其结构、功能,在教研组、校、片、区教学研活动中运用此模式,使模式研究呈浪式推进。
6不断创新超越模式
模式是人们反复实践积累的规格,模仿或运用规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时刻,我们的任务是用基本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装备自己,自如地把握各种模式,运用于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完成不同教学目标,并能巧妙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说的“巧妙结合”是指要联合改造基本模式,博采众长,扩展掌握和运用模式的技能,从而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来,最终形成个体的教学风姿风格,以显示成熟的、科学的、稳定的教学风貌特征。如我校教师在运用“程序研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把“质疑讨论式”与之巧妙结合,并作了改造。考虑到班级内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完成学习内容”这一环节后,增加“学生质疑”这一步骤,增强了教学效果。可以看出,从教学模式的形成到模式的超越这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必然结果是形成教学风格,使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逐步进入理想境界。
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推进,受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改革制约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其研究和构建思路是减负增效、重学善导、以人为本、多边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学生,其研究过程必须脚踏实地,有
序操作,那么,教学模式研究必将使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更生动活泼的喜人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