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如何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对本地传统的建造技术的运用。
本地传统建造技术是各族人民在不断追求改善生存环境的历史进程中摸索出来的一套最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最经济地进行建设的适宜性技术,广泛运用于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建筑风貌特征。如木结构建筑的榫卯建造技术、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干栏吊脚楼建造技术、北方火炕采暖建造技术等。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由于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些民族建筑文化正逐渐走向消亡。重新认识传统建造技术中的先人智慧和生态理念,对其进行改良和革新,以适应现代建造的时空能效,使传统建造技术重获新生,充分发挥其适用性技术的生态性、经济性,才能满足村寨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建设富而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将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只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才能使村寨的发展回归本源,使民族特色村寨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步入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小康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