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义由古至今数千年的发展,渐渐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词义系统,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及文字,于我们的生活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词义为二,一为本义,二为引申义,三为假借义。三者息息相关,却又渐行渐远,然存在即为合理。然关于假借义还有争议,所以今只简约介绍下词义系统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而假借义仅简略带过。
关键词:词义 本义 引申义 假借义 关系 一、词义系统的分类
词义经过长久的发展,其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为本义,二为引申义,三为假借义,或许其也有更多的分类,但根据已有的文献材料已无从考证其存在了,所以根据目前有权威的证实将其系统的分为两类。 二、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即为词本来的意义。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现在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了,我们也无从考证了。从如今我们已有的文献材料上我们所能证明的也只是本义了。若我们了解了这种本义,对于我们以后阅读古书和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词义的发展,有些词的本义已渐渐被我们遗忘和舍弃,今我就列举一些例子来让我们回忆一下那些被我们淡忘的本义吧。“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在某些文章著作中可以考证。如《说文》 :“塞向墐户。”此句之意为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然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向”字的本义呢,我估计是没有多少人了。又如“脚”字,在《说文》有这样一句,“脚,胫也。”这句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说脚就是小腿罢了。在后来的运用中,脚表示小腿的意思基本上是看不见了。当然如今也不是所有的本义都被忽略了,也有许多次的本义仍然在延续着。如“道”字,它的本义为“路”,这个或许大家都知道,在《诗经·秦风·蒹葭》中是这样表述的,“道阻且长”。
词的本义就介绍到这儿了,我们只需明白词的本义从古道今,有的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有的却仍然在延续着它的生命。 三、词的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一个应该为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词的本义发展而来的。
在之前我已经介绍了某些词的本义,当然它们也有引申义,所以我仍然从它们入手来介绍词的引申义。如“向”字,从之前的介绍,我们知道它是“向北的窗户”的意思,但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意思却不是这个,我举些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朝着”或“对着”,“偏向”,“方向”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引申义。又如“道”字,其本意为“路”的意思,但它的引申义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在《论语·里仁》中是这样描述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论语·里仁》中又是这样的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又是“道”的另一个引申义,即为“正当的手段”。最后就是“脚”字了,它的引申义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足”字的意思了。
词的引申义个数不局限一,其义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词的引申义将会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精炼, 四、词的假借义
词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朱骏声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本义,第二部分为专注,即为引申义。第三部分是假借,用朱骏声的话来说,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假借的意义和本义是不相干的,我们以“解”字为例,《辞海》认为“解”字同獬,同蟹,通嶰(地名),通澥(海),通邂。这些都是假借的。“解”字之所以具有这些意义,只是借用,而不是从本义引申而来。
词的假借义与本义并无多大关系,仅仅是借用而已。 五、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原始意义,而词的引申义则是从词的本义上引申而来。从某种层次上说,词的引申义与本义有相似的特点,可以为形貌形状、功能作用、方式情态的方面的相似。同时二者也有相关联,可以以此代彼。例如标志作用,动作代表主客体,以性状代人,以方位处所指人。最后二者亦有相因的关系,如“危”字本义为高,然高亦会产生危险,所以“危险”亦为其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各有其特点,我们对其研究仍然不足,我们只能用未来来诠释完善如今的词义系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