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沪科版七年级上)

2021-02-16 来源:钮旅网
《线段长短的比较》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线段长短的比较》,它是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二节所学内容。下面对此堂课如何教学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本节教材在刻度尺比较线段长短的基础上,介绍了线段长短的另一种比较方法—叠合法,给出了两条线段长度三种不同关系的几何符号表示,以及线段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表示,通过观察思考与操作演示,给出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与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本节是学生在学习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和线段、射线、直线之后的内容,教学好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是学生后继学习线、直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三角形全等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因初一学生初学几何,对点与线、线与线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认识不够,因此容易产生许多容易出错的地方,如:①两点之间的距离概念不清;②对中点概念理解不透;

③直线性质与线段性质产生混淆等。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因此,我采用“一学一教,当堂训练”为主要方式进行。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对本节内容以及知识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然后在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但指导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讲解上,主要是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应设计教学情境,采用类比、触类旁通的方法,使概念中的要点逐一呈现,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四、流程分析(说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确定课题目标

根据本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情境(投影)

1、小明中午在学校餐厅值班,负责将长短不一的筷子分给每一位学生,小明应该怎样做?

2、小猫、小狗想吃到它们前方的鱼和骨头,为什么都选择直的线路?难道它们也懂数学?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学生熟悉的现实对象,把学生带入一个教学情境,从而轻松地揭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目标:(投影)

课题目标

1、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表示;

3、借助具体情况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二)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学(约15分钟)

有关问题(投影):

(1)怎样比较两位同学个子的高矮?

(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如何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如何寻找已知线段的中点?如果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怎样的结论?

(5)小猫、小狗为什么都选择直的线路?

1、学前指导(2—3分钟)

通过投影展示有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以做到本节课明确学什么 ,怎么学的效果。对于课本中所出现的思考题、练习题,应指导学生注意是怎样运用本节课所提到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等来解题的。

2、组织自学(约10—12分钟)

通过自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并熟记概念、公式以及定理,并能运用概念、定理以及公式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在自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边读边写边实践操作,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不然15分钟时间就要白白浪费了。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拼命学习,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后进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对于思维敏捷、看书快的同学,应给予表扬,以提高同学间的竞争意识。

(三)针对学生问题 进行分析讲解(约10分钟)

学生通过自学后,对新知识已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对于“线段长短的比较”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1 怎样比较两位同学个子的高矮?

方法一:量身高,比较数字。

方法二:站在同一平面上,脚底平齐,观看两人的头顶,直接比出高矮。

问题2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方法一:度量法。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然后比较数字的大小,从而知道他们谁长谁短了。如果AB比CD短,我们可以记为:ABAB)。

方法二:叠合法。把线段AB放到线段CD上,点A和点C放在一起,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线段AB和CD的大小(AB问题3 观察图中的几条线段,估计一下,哪一条最长,哪一条最短? 是否不用任何工具就能比较大小?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通过分层讲解、类比迁移、实践应用,这样过渡自然,学生更容易接受,使他们由衷地感知原来比较线段的长短就这么简单。对于后面用符号语言描述线段的长短与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起到了过渡与衔接的作用。

问题4 如图,MN为已知线段,你能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条与MN相等的线段吗?

通过问题4的投影演示分析,目的是规范学生作图方法,也是对前面所提到的“叠合法”加以延伸。

对于“线段的中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讲后练再实践操作”的过程。先讲,让学生明确概念,熟悉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后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学生动手折叠以及投影演示,让学生认识中点及线段中点将线段分成的各条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投影演示)

对于“线段基本性质”和“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本堂课的难点,对此我设计这样的问题:

问题5 人们在修建公路、铁路遇到洼地和大山时,为什么时常要架桥和修建直的隧道?(投影)

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观察分析和测量课本图4-22各条线的长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线段基本性质”和“两点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而不是两点之间的线段” 的理解。

(四)设计有关问题 随堂巩固提高(约15分钟)

1、下面的线段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

2、判断:已知线段AB=AC,则A为BC的中点。 ( )

3、如图是一三角形纸片,不用任何工具,你能准确比较线段AB与线段AC的长短吗?

4、在直线 l 上顺次截取A、B、C三点,使得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习题,然后组织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通过完成一定量的练习训练,来检测同学们本节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促进能力内化。

(五)课堂提问小结 呈现板书设计(约3分钟)(见投影)

五、课后思考(说反思)

1、木匠做家具时,如何将一根直的木棒锯成长度相等的两段?(投影演示)

2、在讲解“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应用时,应设计一些能帮助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如,(1)为什么有许多同学下课时有人行道不走,喜欢横穿草坪?(投影)(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吗?(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思维告诉我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时候却是:两点之间,曲线段最短

呢!)(投影)

资料: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奥地利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名叫阿诺德·斯瓦辛格,他从小生活在贫民窟里,身体非常瘦弱,却立志长大后要当美国总统。但这样的一个抱负在当时的环境中,不时被招来人们的耻笑,就是被他们认为这孩子精神有问题的怜悯。

小小年纪的斯瓦辛格很清楚地知道,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除了具备必要的自身素质外,还要有雄厚的财力支持,而要获得这一切,绝不是靠呆在贫民窟里能够造就的。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他决定走曲线.即要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要获得财团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要融入财团,要融入财团就要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就要使自己成名,要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要做电影明星就得练好身体,让其具有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一个曲线思路,他开始步步为营。一天他看到著名的体操运动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操是强身健体的好办法,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的练习健美,三年后,他练就了一身发达的肌肉和强健的体魄,成了健美先生。以后的几年里,他很快成了欧美乃至世界的健美先生,22岁时他进入了美国好莱坞。在好莱坞,他花了十年时间,利用自己体育方面的成就,一心塑造坚强不屈、百折不饶的硬汉形象。终于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他的电影职业如日中天时,他那相恋九年的女友的家庭终于接纳了他这位“黑脸庄稼人”,而

他的女友就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侄女。

婚姻生活过了十几个春秋,他与太太生育了四个孩子,建立了一个“五好”家庭。2003年,年逾57岁的斯瓦辛格,告退了影坛,转而从政,并成功地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

世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途径。同样学生在一个相对单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自然更应具备远大的目标和志向,以便有更好的动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前进的道路不见得是一直线的,有时我们就该像水一样前行。如果前面是一座山,我们就绕过去;如果前面是一片平原,我们就漫过去;如果前面是一张网,我们就渗过去;如果前面是一道闸门,我们不妨就停下来,等待穿越时机。

在中学生学习成长的路上,遇到障碍是难免的,我们不要停下来抱怨,更不要躺到不干;我们可以与障碍搏斗,更可以选择绕行,即使暂时没有其他的路,我们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对策,从中找到缝隙或等待穿越的机会。

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思维告诉我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时候却是:两点之间,曲线段最短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