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练武炼心

2023-09-06 来源:钮旅网
 总之此种方法举不胜举,而练出看似超越一般人的特殊的攻防功能。采用此种方式练拳术,不仅不是去追求文体武用的文练法的功夫艺境来提高攻防技艺,就是视武练法的物象贪重练法都觉轻。

采用这种非正常拳术功夫的训练方法,练出“横”的功夫,用则虽能伤人,甚至置人于死地,看似可得一时之能,但终不得拳艺之奥妙、拳术的真功夫。由于横练功夫者对身体的生化机能的暗伤更为严重,故历来横练功夫者都多不能长寿。

民间中,历来因练功不得当而早亡者,举不胜举。因其不按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自然法则训练,虽在青壮年时,可逞一时的威风,但成为不了拳界功夫上乘的高手。此种人如与文练高手较技,亦多落败,胸隔膜水平用力是为“横”。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练和横练功夫之人,以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寿命为代价,换取并非真正的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损失太大了。

1978年秋,我出差到银川,住在银川新城旅馆二楼,晚上八点多钟,见一九岁儿童用实拳击打楼道墙壁,击打动作娴熟而有力度,自思此少年击墙练拳已非近日之功,如在三年以上肩胛骨处必有暗伤无疑。

出于爱护儿童之心,上前讯问:“你打墙练拳谁教的,有几年了?”少年回答:“有四年了,我父亲教的。”我说:“能请你父亲出来,我认识认识好吗?”

少年将其父亲唤出,我对其父说:“您教孩子打墙,看看孩子的手,都变形了,指背成方楞平面了。据我揣度,孩子的肩胛骨部必有暗伤,请孩子脱去上衣验看可否。”

其父把孩子上衣脱掉,在其两肩胛骨下部靠脊椎侧,果然各有一个乒乓球大的硬包块。我仔细验看后,告之其父,立即停止孩子击打墙壁等实物,以打空为法,回到 家后立即找中医调治,将其硬包块用药消解,否则,肿疡溃烂,孩子要残疾。 其父自悔不及。此事过后时常忆起,细思之,习拳不知文体武用的“文练法”,而以武练、横练的方法酿成悲剧,实乃人生之不幸,今记之以告来者为戒。

当然,“武练法”并非毫无意义。有一种人,习拳练功,悟性较低,单纯采用文练法,对其则显得抽象而不能彻悟拳理、拳法和拳术攻防变化,因而可借助于“武练 法” 的形式。但必须注意,这种练法同那种“借物而贪重”的作法不同,借物时毫不着力于所借之物上,而纯是实物

“物象法”。

此法习练拳术攻防之道亦佳,当练到一定悟性时,应再完全回到文练法上来,或间断采用,以提高拳艺。此法颇多效益,虽在技艺成长过程中走了点弯路,但亦不失对拳术真谛的追求。有的拳师,亦乐采用此方法授人拳技而取得良好效果。

至于那些不晓练拳术之宗旨,不知练功方法奥妙的人,用物象的形式,而采用“借 物而贪重”的武练法,甚或采用连“借物而贪重”都嫌轻的横练法修炼拳术攻防之用, 而自以为得到习练拳术攻防之道的良法秘诀。长久练习,置身体本身受暗伤而不知,真 可悲之举措,希习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勿犯之。更有以此法传授他人,而自己又以为得意 ,自己受害无知可悲已极,再误人子弟,真可恶之举也!希习拳者明察之。 静心内修之道

形意拳经对“静心内修”之法,有用气诀、引气法、周天法、得真法等单独论述,但极其简略。这也是“道不轻传”神秘化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且由于拳经传抄或理解差异,尽管同一方法,因理解不同,效果也不大一样。

仅就被引用和传播最广的“引气法”(即小周天法)来说,从文字内容到实质解释,都出现很大差异。根据尚云祥先生口授和对个别字作过几个谱的比较,以“眼观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才是较正确的。应该弄清它的内涵,否则影响还是很大的。

所 说的“眼观鼻,鼻对脐”是在四肢放松,脊椎中正,项关节松开的情况下,头微前倾,半合睛则眼看鼻尖,鼻尖对着肚脐。使这三点接近在一条垂直线上(闭目合 睛,姿式亦同,则意为内守),这个姿势是为了便于精神内守,易通任、督两脉,返还先天胎息之状态。但因拳谱传抄错误,有的把“眼观鼻”写成“目视鼎”;把 “鼻对脐”写成“鼻观脐”或“鼻视脐”。这就讲不通了。所说的“处处行迟不可移”,这“迟”字有写成“持”的,实际这个“迟”,是涵有必须做到,要求“缓 慢、自然、不匆忙”的意思。所说的“彻开二六连环锁”这个“彻”字有写成“打”或“撤”的,实际只有这个“彻”才是表示“通”或“透”关窍的意思。“二六 连环锁”在“气以直养”的功道中,指的是“十二重楼”即喉管。在周天法中这“二”指的是前任、后督两脉。“六”指的是身后督脉的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 枕关)和接督脉通任脉的三丹田(上丹田即泥丸宫,被视为藏神之所,百神之主;中丹田亦名土釜,即黄庭宫,被视而不见为藏气之所,炼气之鼎;下丹田亦名玉 池,被视为藏精之所,采药之处)。自泥丸宫下行,到下丹田,有逆呼吸基础,是较易行的。然而督脉自尾闾上行,通三关,特别是玉枕关较难,故有运转“河车” 以冲过阻碍之说。这任、督两脉,是人身阴阳两脉的统枢,故有“任、督通,百脉皆通”之说,因之走小周天就是要彻开这两脉、六关的连环阻碍,以求百脉皆通。 所说的“一点灵光吊在眉”,有人误认为是“一盏明灯吊在眉”,并说是任、督既通,百病皆消,目光炯炯有神。这是因抄谱讹传而产生的误解。实际绝不仅仅是目 光的问题,应该说:会使自己的灵性在泥丸宫处发挥异样的光彩的作用。因为打通任、督周天是许多内功功法的必经之路。如“离内阴外阳,坎内阳外阴”,“取坎 填离”以求“水火相济”;“性在天边晃,命在海底逛“,性命相见以求“性命双修”,等等。无一不是气通三关,以上达于泥丸宫。养灵性也罢,会元神也罢,以 至什么“开天门”也罢,无一不是在泥丸宫处作文章。

仔 细琢磨,约在一千几百年前,中国道家就似精于现代的解剖学,不仅了解到它的作用,而且在《黄庭内景经》中竟提出:“脑神经根字泥丸”,还有什么“一面之神 宗泥丸”,令人惊讶的是它的揭示,正符合现代医学解剖验证的机体部位和功能。这也给我们提供了鉴证的线索。对人们常说的头顶的什么“昆仑”、“黄宫”、或 “乾顶”是泥丸宫,看来是不够确切的,只能说是提个

概念,就象说“性在天边一晃”一样,总有点隐讳,只是说说大概是在头上。因之又产生有人把百会穴当成泥 丸宫的。我们可以理解,既叫着“宫”,就肯定有一定的范围,而一点点的穴绝不是宫,只能说是宫的窍。实际“一点灵光吊在眉”,这个“眉”字倒有些点破玄 机,但也没点明具体位置。因而人们又有把“天心”、“印堂”当成泥丸宫的。而我得师传,却指在“双林树内”。持这一说法的虽少,却和“脑神经根字泥丸”、 “一点灵光吊在眉”以及和生理解剖的验证,倒都能对上号。

从而证明大脑和大脑皮质也不是泥丸宫,因为它解决不了静修内功,所谓高级阶段所 出现的不饮食、不呼吸等等特展示生理现象。只有脑干中央部分(包括神经网状结构)由延髓而上到两个丘脑包围的第三脑室。这一不大的区域,才是上行、下行、 接收和支配五官、内脏、躯体的感觉、觉醒、呼吸、血压、体温、饮食、排泄、生长、发育以及躯体运动和自卫本能等起决定作用的。它不上行大脑之下、中央区 域。所谓位于“中央无极上”范围又不大,因此可能就是它被命名为“泥丸宫”的由来。它正是从两眉中间往里去,在头的中央位置上,也正是“性在天边晃”之所 在。对它的修炼能起到常人所不能起到的生理作用。故云“一点灵光吊在眉”(实际这个“眉”字还是隐讳,而不点明),也就是说在这里会使灵性发挥异样光彩和 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功道效果,益寿延年,还可以理解到许多道、佛家内功奇迹的谜底,也就是能知道它们功窍和生理的关系。

如果我们理智些,不迷信,都明白人类为了穷宇宙之谜,已经上月球,奔金星;为 了探矿藏、寻水源,什么深山绝域、天上人间,可谓无处不被人类所征服!什么陈抟、吕洞宾这些老祖、仙人们,说他们长生不死,可是现在又在何处?不言而喻, 没有什么人能超世永存的。他们所以高人一筹的是,能够“生脱烦恼、豁达过人、大智长寿、无病以终”,这也是因内修而求得的超脱。现在也有人修道练内功妄想 得道成仙,当练练内功,身体精神好了,又有了一些幻觉反应,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了,什么“天门开了”,想入非非;有的不懂“秘食功法”或“食气辟谷法”,竟 想断绝人间饮食;不懂“胎息”进程,也想不事人间呼吸,可笑又可怜!因之,最后终不免过早的因衰极虚脱而亡。实际有人追求这些,就算他掌握到个中窍要,不 饮食、不排泄、长眠或久坐,甚至有的可不呼吸,但也不等于他长生不老,超尘生成仙。何况这样做,不管体质消耗多小,但也不等于不消耗。既然有损而无补,最 后也不过“油耗尽而灯自灭”,闹个消极的“安乐死”,实际也不是幸福的。我讲这些绝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就这类实例,引为迷心者戒!

我们现 在该认识到,有条件的练练它,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整,是强身、养精神的好方法。“人生是苦海”,这话也有道理,只要活着不论躲到哪,烦恼也是避免不了的, 就是君王、霸王也不会例外。而善于修道练内功的,因为精神有寄托,练至“心无其心,身无其身”之是,亦是极大的舒适和乐趣。也是对身体、精神最大的补益。 正因为身心舒畅,也能尽量排除烦恼,豁达处世,以致老而不衰,能有所为,行动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类应有的天年,这样不论对社会、 对家庭,不增负担,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满,身家幸福。最后能无病而终,乐享天年。我说这才是我们要修炼的目的。真能如此,也就成了“陆地仙”修得其果 矣。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既不必要,也不应该去追求那些违背生理和社会条件的什么“奇迹”和“超尘”之举。不知向道者们以为然否?

形意拳经有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这谈的是形意拳的功和道要诀。

深知内涵,功道乃明

上 述这段话,除了有点消极保守思想外,给人们启迪还是很深的。因为它点明了形意拳所悟的功和道是什么?进而使用人们知道该去追求“还虚返先天”这个窍要;知 道“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而掌握“返光天”、“见天真”这个窍要,就能返本还真,从自然中去掉拙力而求得真劲;掌握“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就能气沛周 身,发挥技法在体用中的妙谛。这确实是形意拳的功与道的得真关键。

这段话还突出一个“养”字。也就是说,“练之得法,不受干扰”,谓之 “养”。因为人们练功常受酒、色、忧、愤的干扰,或因盲目蛮练,不得方法而走弯路。只有在锻炼历程中,注意到“养”,才能减少干扰,法出自然而求得实效。 故云:养是练功之本,功成之源。故前辈们曾说“练艺容易养艺难”,因之再三强调“三分练,七分养”,一再强调排除干扰,“行、立、坐、卧不离功”。这些话 虽然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确非容易。许多前辈却因摆脱不了困窘、忧愤的干扰而遗恨终生。现在社会、生活条件好多了,武术又为国家所提倡,又多有名家启迪, 我们是该很好地利用。

这段话提到的“养功、养道”是指练形意拳必须掌握的法门和要诀,养练它内外兼修的功和道。具体点说,“养功”就是养 技术、劲路,整饬内外,以求功纯劲整,而能矫健制敌;而“养道”则指内练五行、四梢、精、气、神,而能体健气旺,神威夺人。因之说形意拳的养功、养道是内 外兼修的固灵根而动心的武中道艺。这个“道”与“修性命、媾阴阳、养灵根而静心的修道是两码事。特别对初学者更须明白,这两者不是必须兼备才能练好形意 拳。具体地说,也就是平素练功能够“气以直养”,法出自然,不走周天,经络也照样畅通。不追求修道的“三华聚顶”、“五气朝元”,也照样可以“锁住心猿与 意马”,达到“精养灵根气养神”。形意拳既是技击实践的武艺,通过它的养功、养道的锻炼,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至劲整气沛,内劲自生。再能功到悟精,更 会哪用哪到。这是多少前辈实践证明了的。所以在初练阶段,在思想上不要受丹道之学的干扰而致无所适从。因形意之道,是务实的而非悟空的。

形意拳经中通篇累牍计的是内外兼修的武技之道。但也单列有引气、周天等静心修 道之法。前辈们口传也有“浑元一气”、“大小周天”和“性命双修”等功法,也属道家内修之法。但这些指的是突出为修身养性的,或是练内外兼修形意拳耐用有 余力、有条件者;特别是造诣已深或功成人老,退养余年,为了内外交融、动静一体,耄耋不衰,益寿延年者;尤其是对练桩功,求静中之动和在找劲中求动中之静 不足者,为了加深理解和运用“静为本体”以悟灵性,“动为作用”能感而通,再做做静心内养道功,是会有助于攀登技术高峰的。但这绝不是说必须先搞好它能练 好形意拳,也不是必须先搞好内功,才能找到真劲。

形意之艺非易,道也非空

形意拳既是内外兼修的道艺,故拳经所指的“养道”之道,与超世出尘修道之道不同。形意之道,道非空;形意之艺,艺也非易!

何 以见得?仅就形意拳艺的技法来说,拿最根本的起落、钻翻、三节、六合来讲,真弄明白也不容易。如果再进一步追求“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俱要全,气伏心 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就更不容易。只讲手打三分已够难,再讲脚打七分尤其难,再要动五行、惊四梢、气伏心动、硬打硬进就更难。按尚先生说,“硬打 硬进”可不是愣打猛撞;而是动也打、静也打,不借惯力,不借他力,想打就能放,才算是硬打硬进。按这样说法岂不更难?另外 从“硬打硬进”的实质来讲,它绝不仅仅是刚劲的技法要领,而却是贯串形意拳三乘功夫的基本功技击之道。所以说要想把这些外动、内涵的精华,都能练熟悟精, 已不得不倾尽心力,磨砺一生。仅就找劲来说,还不是什么特高神妙的东西,可是尽管你千锤百炼地苦练,尚难求得“一锤定音”之效,哪还顾得什么周天与经络? 如果把形意拳之道和丹道之术揉合到一起,确会影响后学们的思想和技术进程,实不可取。当然也该明确,形意之气虽非易,但也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形意名 家、高手代代辈出,正是反映它技术易精的鉴证。

这么说有人会问:“形意拳的内劲和技击效果既是靠武艺、道艺练出来的,亦即与修道的内功无 直接关系。那么对形意拳三乘功夫的说法,就不好理解了!说三种劲是能过练功找劲而求得的,这好理解。而谈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则纯属修道内功能范畴,又与 形意拳有什么关系?就更不好理解了。

这问题说来很简单,因为“形意之道,道貌岸然非空”,实践出真知,且有医理可循。形意拳既是

内外兼 修,并着重神与气的运用,操之以恒,养之有素地练它,就可以气血充盈、强筋壮骨、充沛精力,健脑益髓,因之人们用它来作体疗工具。而所谓的“易”与“洗” 并不是换,而只是使筋骨更坚韧,脑力更慧敏而已。我们可从一些日常事例中得到鉴证:有一练武之人,黑夜从两米高处踏空,身体横落,肋骨跌在物的楞角上,而 筋骨虽有肿痛却无折损,不能不使人惊异而信服,他因练功而得“易骨、易筋”之效。这类动骨不伤的实例还有。另外有许多人因练功不论搞科学探索还是学术研 究,咸谓头脑敏锐,精力充沛而逾常人。不怪他们说真有健脑益髓之功啊!这样实例更多。这些实例就是说形意之道,道非空,易骨、易筋、洗髓是见之于实效的。至于谈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确是道家内功“三炼”,即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