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原论断

2020-05-02 来源:钮旅网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断

第一章

1、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列宁指出,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6、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7、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9、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0、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1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章

1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16、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7、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18、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20、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3、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2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25、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6、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之分,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错觉不同。 27、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8、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29、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30、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也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3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32、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三章

3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实践过程中主体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使主体与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3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6、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7、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38、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39、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争取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0、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4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42、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43、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44、真理与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45、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4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47、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48、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49、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50、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5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53、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5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55、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56、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第四章

5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58、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

59、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60、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61、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62、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63、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础、决定性的生产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6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否适应,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65、生产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的立论根据。 66、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

67、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 68、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69、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0、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71、社会形态是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72、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

73、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 74、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75、阶级对立的本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76、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7、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

78、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79、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80、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81、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82、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五章

83、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最为典型。 84、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85、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6、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级,一极是商品,一级是货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8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89、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90、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91、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92、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93、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它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94、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95、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用,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9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97、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9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99、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100、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0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02、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才能正常实现,社会总产品才能顺利进行。

103、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10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05、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06、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107、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10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六章

10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110、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111、最简单、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 112、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113、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

114、垄断企业通过垄断利润多得的利润,正是其他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失去的价值部分。垄断价格的总和加上非垄断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价值的总和。

115、资本的不断积累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七章

116、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17、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时性的飞跃。 118、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119、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120、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21、由哪个阶级对政权实施领导,是决定国家政权属于什么性质的首要标志。 122、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

12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12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12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26、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做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127、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1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29、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