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士子类型研究
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假托明朝的时代背景,实际反映的却是康乾时期读书人或追逐功名富贵或淡泊名利的生活景象,借助不同士子类型刻画了士这一重要封建阶层的生动形象,为世人呈现出读书人的百态生活。精彩的故事叙述、多角度的人物描画、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使得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小说。
1 古代士子类型发展
士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关于士的起源余英时先生认为“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多数近代学者认为士最初是武士,经过春秋战国时社会变动转化为文士。”进入封建社会后,他们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不管是做官还是平民,一部分士仍然保持一种作为知识分子任重道远的尊严感和放浪形骸的洒脱精神,这也是自古以来士子最受世人推崇尊敬的形象;而另一部分士人或追逐名利或沉迷官途,为仕途奉献自己的一生的这些士子类型是社会沉淀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造就的典型。
2 《儒林外史》中士的形象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里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闲斋老人可谓字字珠玑,用极少的话语解读了《儒林外史》的真谛。
2.1洁身冲淡的贤人
辞却功名富贵的名士是作者吴敬梓所提倡的真名士。他们清高自诩但并不偏激与世界脱离,而是希望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即能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影响世人。作品在开头就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开宗明义的写了洁身自好,乐道安贫的志士王冕,以此告诉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能被八股文,追求功名富贵所束缚。王冕幼时虽家境贫困,仍不改志向,靠自学学问,终成为当世名画家,但他与一般走仕途的读书人不同,他不因当时的名声求官加爵,只靠卖画过活。朱元璋称帝后,征聘他出任高官,他都避隐而不出,一生从不慕富贵显达,气节高尚,令人敬仰。作者以王冕开篇,显示出对理想人物的向往。王冕是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名士,他热爱自然,讲求心灵的安逸与从容,“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格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门读书。”这是书中任何一个士子都不能做到的,就连被认为是作者原型的杜少卿都不能做到如此坚毅自得的性格,淡薄名利富贵的王冕实在是作者心中所羡慕的名士,也是作者在书中着力提倡的典范。
2.2假装风流的假名士
那些为了利益而谄媚做官之人,为了富贵匍匐于官僚商人的脚下,成为最让读书人看不起的一批人。八股士和假儒士是当时士族阶级的主流人物,只有通过八股取士才能达到做官的目的的时代背景造就的是一批前赴后继的八股士者,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有:读书,做八股文,一心一意走仕途。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有一个终极目的—一顶乌纱帽,这顶乌纱帽承托着他们的名与利,“远大前程”就像一面旗帜召唤着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甚至不惜放弃自己作为读书人应该有的尊严与自豪感。如著名的周进,在贡院痛哭,为个功名利禄死去活来;而更出名的范进,之于周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举后兴奋的傻笑,狂奔疯跑,最后在丈人的掌箍下才恢复理智,读者读到这一段时也不禁哑然失笑。这些人为了仕途直到五六十岁才中举,但至少他们还是幸运的那部分文人,还有更不幸的,在取士的道路上奋斗终生仍然一事无成,禁锢了思想荒废终生,在他们心中只有取士一条路再无他法。钻进四书五经八股文的条条框框中不断前进不断摸索得出的禁锢思想,最终成为一朝皇帝的代言人,再没有文人的思想,矢志不渝的气节,为民请愿的勇气。
2.3从淳朴善良到虚伪势利
《儒林外史》的成功还在于它塑造的人物不是脸谱化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随着事件、时间发生改变。在同时期的小说中也有对士子的描寫,但都是以一种陪衬式的视角出现,人物性格并不鲜明,像《水浒传》中的士子只是对英雄的陪衬,以帮助突显英雄,自己本身没有鲜明的个性;《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可惜他虽有虔诚而虚幻的人道主义关怀,但无经世处事的实际力量。吴敬梓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对前期的小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在小说格式上继承了传统章回小说形式,而在塑造人物时把人物的形象描写的多元化,且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小说中典型的发展中人格人物—匡超人,他从昔日的淳朴少年到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狡诈虚伪的小人,匡超人一步一步走向灵魂堕落的过程,既生活环境的步步紧逼也是人心腐烂的写照。
3 小结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之最,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深刻的反映出读书人的生活境况,语言清冽,或可悲可笑,或可敬可叹,真不愧是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相信会越来越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研究出更多学术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