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由于这种分异的规模是全球性的,故称为全球性的分异规律,它的表现有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经度省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冰雪气候侵蚀带气候特点是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形成冰川,或融水下渗,结成冻土。它包括两个侵蚀亚带:极地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为冰川侵蚀亚带;冰川外缘,在森林线以上的山地为冻融侵蚀亚带
冲淤平衡包括了纵向平衡、断面平衡和平面平衡,是治沟、治河和灌溉设计的依据。
纵向平衡就是来水含沙量与河(沟)段或渠段挟沙能力①的平衡问题,一般包括不冲不淤平衡和冲淤平衡两种情况。
挟沙能力是指某一特定的水流条件,挟运某一定型泥沙的能力
不冲不淤平衡是指来水的含沙量,通过河(沟)段或渠段,既不发生冲刷,又不产生淤积的平衡状态。
冲淤平衡的河(沟)段或渠段,即有冲刷,又有淤积,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它的冲刷量应等于它的淤积量,也就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断面平衡就是床面上水流的作用流速,与床面土质的抗冲能力,以及断面内的横向输沙,都能互相平衡,不致引起断面形状的改变。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性是指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
它有3个特点:①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②一旦形成了系统,各要素就不能分解成独立的要素而孤立存在;③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是起作用的,这种作用是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要素是整体性的基础。系统整体如果失去其中一些关键性要素。那么,也难以成为完整的形态而发挥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划分为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但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系统称之为受损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它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草地或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如林带、河流、道路等等。
本底则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如森林本底、草原本底、农田本底、城市用地本底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可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3个层次上去认识。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景观多样性是指与环境和植被动态相联系的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它包含了所有其他层次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使生物多样性切实得到保护。
迁地或易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它的最终目标是为被保护物种在原生环境的正常生存提供支持,即建立自然状态下可生存种群。
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其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其运动形式有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褶皱运动和断裂运动四种形式
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等形式。
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
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是风化、剥蚀后的碎霄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它地方的过程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或沉积作用。
水力侵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按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即对耕地、林地、城镇、交通、水面等占地进行规划,其中耕地、城镇、交通、人工水面面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小,而林地应尽可能的大。
灌溉工程规划是根据耕地灌溉要求来配置的基础设施,规划中应采用节约水资源、节约土地资源、寿命长、管理方便的方法
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的作用,称水流侵蚀作用。除水流冲蚀外,还通过挟带物质对床面的撞击和磨蚀。
侵蚀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向源侵蚀是沟谷源头的后退侵蚀,指向源头,亦称溯源侵蚀。
在上举力作用下起动的较细小泥沙,进入水流以与水流相同的速度呈悬浮状态搬动,称为悬移,被搬运的物质称悬移质
起动泥沙颗粒较大,可在水流中回落到床面上,对床面泥沙有一定冲击作用,使另一部分泥沙跃起进入水流,或起动泥沙沿床面滚动、滑动,称为推移,其搬运物质称推移质
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能够搬运泥沙的最大量称水流挟沙能力,或饱和挟沙量。若上游来水含沙量小于其挟沙能力,水流就会侵蚀床面,取得更多泥沙;反之,则发生泥沙沉积;只有来水含沙量等其挟沙能力,就会不冲不淤,来沙全部通过,或处于动态平衡。水流挟沙能力,常以悬移质的数量来度量.
当水流能量降低时,搬动泥沙就要发生沉积,亦称堆积 我国水力侵蚀按侵蚀形式,可划分为溅蚀、面蚀、沟蚀和河沟山洪侵蚀等类型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简称为溅蚀
面蚀是指由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沟蚀是指由汇集成股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其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为侵蚀沟。
山洪侵蚀系指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和淤积过程
土壤侵蚀强度是定量地表示和衡量某区域土壤侵蚀数量的多少和侵蚀的强烈程度,
单位面积上每年侵蚀土壤的平均重量,称为土壤侵蚀模数,单位为:t/km2·a。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建筑物。它是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流域环境的措施之一,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 小型水利工程是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和耕地灌溉要求进行规划,即以蓄水、引水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规划。 支挡工程规划是根据小流域内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进一步扩大,即挡墙、护坡等工程规划。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是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要求进行规划,一般是小型机耕道和生产道的规划。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置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抗滑桩、削皮、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挡墙又称挡土墙,可防止崩塌、小规模滑坡及大规模滑坡前缘的再次滑动。
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将其固定在滑床的桩柱。
排水工程可减免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坡体稳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能提高现有条件下坡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允许坡度增加而不降低坡体稳定性。排水工程包括排除地表水工程和排除地下水工程。
地表水排除工程的作用:一是拦截地表水,二是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并尽快汇集排走。它包括防渗工程和排水沟工程。
防渗工程包括整平夯实和铺盖阻水,可以防止雨水、泉水和池水的渗透。
地下水排除工程的作用是排除和截断渗透水。它包括渗沟、明暗沟、排水孔、排水洞和截水墙等。
排除浅层的地下水可用暗沟和明暗沟。暗沟分为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
排水洞的作用是拦截、储备、疏导深层地下水。排水洞分截水隧洞和排水隧洞
护坡工程。作用:防止崩塌,特点:这比削坡节省投工,速度快。类型:常见的有,干砌片石和混凝土砌块护坡、浆砌片石和混凝土护坡、格状框条护坡、喷浆和混凝土护坡、锚固法护坡等。防治沿软弱夹层的滑坡,加固滑动带是一项有效措施。即采用机械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提高滑动带强度,防止软弱加层进一步恶化,加固方法有普通灌浆法、化学灌浆法和石灰加固法等 落石防护工程。作用:悬崖和陡坡上的危石对坡下的交通设施、房屋建筑及人身安全生产会有很大威胁,而落石预测很困难,所以要及早进行防护。
常用的落石防治工程有:防落石棚、挡墙加拦石栅、囊式栅、利用树木设置的铁丝网和金属网覆盖等。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在平行等高线或**行等高线修筑的水沟
沟头侵蚀的防治,应按流量的大小和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沟头防护工程。根据沟头防护工程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和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两类 梯田工程。作用: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防治土壤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目的,同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结合,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从而为贫困山区退耕陡坡、种草种树、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梯田按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和波浪式梯田等几种类型。
按田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田坎梯田。 按利用方式分,有农用梯田、果园梯田和林木梯田等 按施工方法分,有人工梯田和机修梯田。 .梯田的断面设计
梯田断面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梯田的最优断面。其要求:一是要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二是要保证安全与稳定;三是要挖填土方平衡。
梯田埂坎外坡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的土质和坎高条件下,要保证埂坎的安全稳定,并尽可能地少占农地,少用工。
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防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 谷坊的作用有:①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②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④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分类
根据使用年限不同,可分为永久性谷坊和临时性谷坊。浆砌石谷坊、混凝土谷坊和钢筋混凝土谷坊为永久性谷坊,其余基本上属于临时性谷坊。
按谷坊的透水性质,可分为不透水性谷坊,如土谷坊、浆砌石谷坊、混凝土谷坊、钢筋混凝土谷坊等。透水性谷坊,只起拦沙挂淤作用,如插柳谷坊、干砌石谷坊 谷坊间距与谷坊高度及淤积泥沙表面的临界不冲坡度有关。在谷坊淤满之后,其淤积泥沙的表面不可能绝对水平,而具有一定坡度,称稳定坡度。 谷坊位置的选择
①谷口狭窄;②沟床基岩外露; ③上游有宽阔平坦的贮砂空间; ④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建造谷坊; 淤地坝工程设计
淤地坝系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
建坝的方法有:夯碾坝、水中填土法筑坝、定向爆破的水力冲填坝等。
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个部分组成 坝体是挡水挡泥建筑物,用以挡蓄洪水,淤积泥沙,抬高淤积面。溢洪道是泄水建筑物,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度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放水建筑物多采用竖井式和卧管式,库内清水等通过放水设备排泄到下游。
按筑坝材料可分为土坝、石坝、土石混合坝等;按坝的用途可分为缓洪骨干坝、拦泥生产坝等;按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可分为夯碾坝、水力冲填坝、定向爆破坝、堆石坝、干砌石坝、浆砌石坝等。
坝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定于地形和地质条件,除此之外还必须结合工程枢纽布置、整体规划、淹没情况和经济条件等综合考虑,一个好的坝址必须满足拦洪或淤地效益大、工程量小和工程安全三个基本要求。
①坝址在地形上要求河谷狭窄、坝轴线短,库区宽阔容量大,沟底比较平缓。坝址附近应有宜于开挖溢洪道的地形和地质条件。②坝址附近应有良好的筑坝材料(土、砂、石料),取用容易,施工方便,因为建筑材料的种类、储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影响到坝的类型和造价。 ③坝址地质构造稳定,两岸无疏松的坍土、滑坡体,断面完整,岸坡不大于60°。坝基应有较好的均匀性,其压缩性不宜过大。岩层要避免活段断层和较大裂隙,尤其要避免有可能造成坝基滑动的软弱层。④坝址应避开沟岔、弯道、泉眼,遇有跌水,应选在跌水上方。坝身不能有冲沟,以免洪水冲刷坝身。⑤库区淹没损失要小,应尽量避免村庄、大片耕地、交通要道和矿井等被淹没。有些地形和地质条件都很好的坝址,就是因为淹没损失过大而被放弃,或者降低坝高,改变资源利用方式。⑥坝址还必须结合枢纽规划统一考虑。有时单从坝址本身考虑比较优越,但从整体衔接、梯级开发上看不一定有利
淤地坝除了拦泥淤地外,还有防洪的要求。所以,淤地坝的库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拦泥库容,另一部分为滞洪库容。而相应于该两部分库容的坝高,即为拦泥坝高和滞洪坝高。因此,淤地坝的总高等于拦泥坝高、滞洪坝高及安全超高之和。 工程治沙措施
工程治沙措施一般分为两类:机械沙障固沙、化学固沙 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侵蚀面积状况,达到防风、阻沙、固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这类做法统称机械沙障固沙
根据防沙原理和设置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平铺式和直立式两大类
通常把沙障空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称为沙障空隙度
化学固沙主要是采用石油化学工业的副产品如沥青乳剂等,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壳,避免气流对沙表面的
直接冲击,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风力侵蚀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严重的风蚀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强大的风,二是只有干燥的土壤才会遭到风蚀。因而风蚀发生在年降水量低于200-300mm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海岸和河流沙普遍存在的地区,受到季节性干旱的影响,也会产生风蚀。
风力作用过程包括风对土壤物质的分离、搬运和沉积三个过程。
风力侵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能够被风移动的最大颗粒粒径,取决于颗粒垂直于风向的切面面积及本身的质量。
磨蚀强度用单位质量的运动颗粒从被蚀物上磨掉的物质量来表示。 风的输移作用
当风速大于启动风速时,在风力作用下,土壤和沙粒物质随风运动,其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蠕移3种形式,运动方式主要取决于风力强弱和搬运颗粒粒径大小。 风沙运动与水流中泥沙运动不同,以跃移运动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风和水的密度不同。在一定条件下,风的搬动能力主要取决于风速,与被搬运物的粒径关系不密切。
不同土壤中团聚体及颗粒的大小有不同搬运比例,而与风速无关。在团聚良好的土壤上,无论其结构很粗或很细,悬移质都很少而蠕移质较多;在粉沙土和细沙土上悬移搬运相对增多。对各种土壤,跃移质搬运总是大于蠕移质和悬移质。 风的沉积作用
土壤颗粒被风搬运的距离取决于风速大小、土壤颗粒或团聚体的粒径和重量,以及地表状况。 (1)、沉降堆积 (2)、遇阻堆积
在风沙流经常发生的地区,粒径小于0.05mm的沙粒悬浮在较高的大气层中,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粒和尘土成为雨滴的凝结核随降雨大量沉降,成为气象学上的尘暴或降尘现象。
风蚀形式 风力侵蚀包括石窝(风蚀壁龛)、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城)、石漠与砾漠(戈壁)、沙波纹、沙丘(堆)及沙丘链(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链)和金字塔状沙丘等形式。
风蚀的影响因素风蚀作用的大小、强弱除与风力有关外,还受土壤抗蚀性、地形、降水、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 (1)、土壤抗蚀性 土壤抵抗风蚀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土粒质量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 (2)、地表土垄 由耕作过程形成的地表土垄能够通过降低地表风速和拦截运动的泥沙颗粒来减慢土壤风蚀。
(3)、降雨 降雨使表层土壤湿润而不能被风吹蚀。降雨还通过促进植物生长间接减少风蚀。特别是在干旱地区,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由于植物覆盖是控制风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植物对降雨的这种反应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降雨还有促进风蚀的一面。原因是雨滴的打击破坏了地表抗蚀性土块和团聚体,并使地面变平坦,从而提高了土壤的可蚀性。一旦表层土壤变干,将会发生更严重的风蚀。 (4)、土丘坡度 对于短而较陡的坡,坡顶处风的流线密集,风梯度变大,使高风速层更贴近地面。这就使坡顶部的摩阻流速比其他部位都大,风蚀程度也较严重。 (5)、裸露地块长度 (6)、植物覆盖 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生长的作物或作物残体),是降低风的侵蚀性最有效的途径。 植被的保护作用与植物种类(决定覆盖度和覆盖季节)、植物个体形状和群体结构、风的走向等有关。高而密的作物残茬,其保护作用常与生长的作物相同。
风蚀与沙质荒漠化土地退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土壤流失 由于风及风沙流对地表土壤颗粒剥离、搬运作用,使土壤生产严重流失。
2、土壤质地变化 使土壤细粒物质损失,粗粒物质相对增多 。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土壤性能变差,肥力损失,地力衰退,导致整个生态系统退化并出现风沙微地貌。 3、养分流失 土壤中的黏粒胶体和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载体,风蚀使这些细粒物质流失导致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降低。对于质地较粗的土壤来说,随风蚀过程的继续,土壤质地变得更粗,养分流失导致肥力下降更为严重。 4、生产力降低 土壤生产力是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潜在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风蚀通过养分的流失、结构的粗化、持水能力的降低、耕作层的减薄以及不适宜耕作或难以耕作底土层的出露等方面降低土壤生产力。以不同的土壤,在同样侵蚀条件下,生产力降低的途径及程度有所不同。
5、磨蚀 由风力推动沙粒沿地面的冲击力而引起的磨蚀作用,不仅使土壤表层的薄层结皮被破坏,造成下层土壤暴露出来,使不易蚀的土块和团聚体被冲击破碎,变得可蚀了。
水力侵蚀的影响因素
影响水力侵蚀的因素,可归纳为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人为活动等因素。 1、气候因素 (1)、降雨量 降雨量是影响侵蚀的因子之一。一般来说,年降雨量大,可能侵蚀总量也大,但是,年降雨量大的地区,自然植被常常生长较好,自然侵蚀反而并不严重;降雨稀少地区的植被较差,径流量也少,水力侵蚀相对减弱。因此,在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水力侵蚀强烈。
(2)、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子。 (3)、降雨量、降雨强度的最佳组合作用单就降雨量、持水量就越大,土壤侵蚀程度越轻。结构良好的土壤因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透水性强,减少径流量,削弱了径流的破坏力,因此抗蚀力也很强。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并不能充分反映降雨对侵蚀的作用。 (4)、降雨时空分布对侵蚀的作用侵蚀的形成往往是与可蚀降雨集中程度相一致。一年中,侵蚀主要发生在雨季 。
(5)前期降雨
(6)雨型雨型不同,雨滴大小的分布亦不同。 2、水文因素
水文因素主要指的是降雨及冰雪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的侵蚀作用。
3、地质、地貌因素 (1)、地质因素
①岩性与地面组成物质地面组成物质不同,其抵抗侵蚀的能力不同。因此,影响侵蚀的程度不同。
②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往往是侵蚀的严重区,黄土高原抬升比较显著。
③侵蚀基准面变化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除与径流的直接冲刷有关外,还与新构造密切相关。 (2)、地貌因素
①坡度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坡面土(岩)体的稳定性,以及承雨量、渗透量和径流量的多少等。坡度愈小,径流在坡面上停留的时间愈长,水流损失也愈大,则入渗土壤的机会也愈多;在坡度较大的地面上则情况相反。 坡度约在40°以下时,侵蚀量与坡度呈正相关,超过此值反有降低趋势。
②坡长 坡长指的是从地表径流的起点到坡度降低到足以发生沉积的位置或径流进入一个规定沟(渠)的入口处的距离。 当坡面其他条件一致时,径流深一般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
③坡度、坡长的不同组合对侵蚀的影响
④坡形 自然界的坡面依据其形态,可分为直线形坡、凸形坡、凹形坡和阶形坡四种类型,其他形态实际上是上述坡形的不同方式的自然组合。
⑤坡向 坡向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影响土壤温度、湿度、植被状况等一系列环境因子的不同,其侵蚀过程也有明显差异。 4、土壤因素
土壤的特性包括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 (1)、土壤的渗透性
地表径流是水力侵蚀的动力,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径流对土壤的破坏性能,除流速外,主要是径流流量。径流量的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土壤的透水性。土壤渗透性强弱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质地及结构性、孔隙率等因素。 ①土壤质地 一般砂质土,颗粒较粗,土壤孔隙度大,因此透水性强,不易形成地表径流,壤质或粘质土壤则相反。 ②土壤结构 土壤的结构越好,透水性和土壤结构良好,土壤疏松多孔,透水保水能力都强,所以抗蚀力很强。③土壤孔隙率 土壤持水量的大小对于地表径流的形成和大小亦有很大的影响。如持水量很低,渗透强度又不大,在大暴雨时,就会产生超渗现象,从而发生强烈的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④土壤湿度 每种土壤保持水分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与土壤的孔隙率,团粒结构以及所含的有机成分有关。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水分就难渗入,除非是其透水性强和其下层尚有吸收的余地。 (2)、土壤的抗蚀性。土壤的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雨点打击分散和抵抗径流悬浮的能力。土壤的破坏,一方面决定于降雨强度、雨滴的大小、地表径流的多少及其速度;另一方面则决定于土壤抵抗水流破坏和雨滴冲击作用的能力,即土壤的抗蚀能力。 (3)、土壤抗冲性。土壤抗冲性系指土壤抵抗地表径流对土壤的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能力。土壤结构越差,遇水崩解越快,抗冲性越强,越容易产生土壤侵蚀。 5、植被因素
植被防治土壤侵蚀主要是通过拦截降雨、调节地表径流、固结土体和改良土壤性状等实现的。 (1)、拦截降雨植物的地上枝叶,不仅呈多层遮蔽地面,而且都有一定的弹性开张角,既能拦截降水,又能分散和消弱雨滴的能量,使雨滴速度减小,能有效地防止雨滴对地面直接打击和破坏作用。植被覆盖度越大,层次结构愈复杂,拦截的效果越好。 (2)、调节地面径流森林、草地中往往有厚厚的一层枯枝落叶,向海绵一样接纳通过树冠和树杆流下来的雨水,使之慢慢地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即使在暴雨时,也有三分之一的降水量立刻为森林的死地被物所吸收,枝叶截流,可缓冲地表径流的形成。 (3)、固结土体植物根系对土壤有良好的穿插、缠绕、网络、固结作用 (4)、改良土壤性状林地和草地落叶腐烂分解后可以给土壤层增加大量腐殖质 6、人为因素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就不断地以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改变着原有的生态环境,建立新的生态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前述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作用下,也都在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既有促进土壤侵蚀的一面,也有防止土壤侵蚀的成效。我们必须消除前者的破坏性作用,发展后者的积极作用。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斜坡上的风化碎屑、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变形、位移和破坏的一种土壤侵蚀现象。 (一)、边坡破坏作用 边坡上的岩土体,当受到不利因
素影响时,岩土体原有平衡遭到破坏,产生向坡下的滚动和滑移。 (二)、重力侵蚀分类
以重力为主要外营力的侵蚀形式有蠕动、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1、土层蠕动(地爬) 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移动的侵蚀现象。
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两种类型。
松散层蠕动包括了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是指颗粒本身由于冷热、干湿引起体积膨胀、收缩而同时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移动;岩体蠕动是斜坡上岩体,在本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十分缓慢的塑性变形或弹塑变形,它多形成于柔性岩层组成的山坡上。
2、泻溜泻溜是指崖壁和陡坡上的土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泻的现象。泻溜是坡地发育的一种方式。
3、崩塌 边坡上部岩土体被裂隙分开或拉裂后,突然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破坏现象称为崩塌。发生在岩体中的崩塌,称为岩崩;发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规模巨大、涉及大片山林的称为山崩。
崩塌主要出现在地势高差较大、斜坡陡峻的高山地区和河流强烈侵蚀的地带。崩塌可造成河流堵塞,或阻碍航运、毁坏建筑物或村镇,以及引起波浪冲击沿岸等灾害。 4、滑坡 在凹形山坡上较难产生滑动,下部平缓部分有阻止滑动的作用;凸形坡则相反,山坡下部比较不稳定,常因下部产生滑塌而导致山坡上部发生滑动。土壤的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及胶体化学性质均对滑坡产生影响。 (三)、重力侵蚀的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 气候的冷暖、干湿和温差变化均能对重力侵蚀产生影响。
2、地质因素 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上,岩石碎屑,很易发生崩塌。
3、地貌因素 坡度和高差是影响重力侵蚀的主要地貌因子。
4、植被因素 植被是地表的保护者。凡植被生长较好的坡面上,一些重力侵蚀类型将会大大减弱。
5、人为因素 人为的土地不合理利用、边坡开挖和土坡顶堆积弃土、盖房等为重力侵蚀创造了条件。 此外,地震也有利于重力侵蚀发生;地下水位上升为滑坡形成创造了条件。 (四)、混合侵蚀 、
混合侵蚀系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它的表现形式是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形成与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条件关系极为密切。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要有充足的固体碎屑物质 固体碎屑物质是泥石流发育的基础之一,通常决定于地质构造、岩性、地震、新构造运动和不良的物理地质现象 。
2、要有充足的水源
降雨、冰雪融化、地下水、湖库溃决等都可形成泥石流,最多的是降雨发生泥石流。 3、地形条件
典型的泥石流沟,从上游到下游划分为三个区,即侵蚀区、过渡区、堆积区。 (二)、泥石流发生的特点 1、突发性和灾变性
泥石流暴发突然,历时短暂,一场泥石流过程一般仅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这样给山地环境带来灾变,包括强烈侵蚀和淤积,强大的搬运能力和严重的堵塞,以及与滑坡等活动相促进造成的灾变性和毁灭性。 2、波动性和周期性
我国泥石流活动时期时强时弱,具有波浪式变化特点,可划分活动期和平静期。 3、群发性和强烈性
由于降雨的区域性和坡体的稳定性,使泥石流发生常具“连锁反应”。此外,我国泥石流还有夜发性特点。这显然与阵性降雨和冰雪融化有关。 (三)、影响泥石流发育的因素 1、地质构造与岩性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尤其上新世以来多次的整体抬升与沉降,不仅造成3000-4000m的巨大高差,而且形成巨大的褶皱带和断裂构造。岩性决定着岩体遭受破坏的难易程度、方式以及泥石流性质。 2、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地震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并使岩体丧失稳定性,因此,地震带是泥石流活动带
形成大量的固体碎屑,这些固体碎屑是生成发育泥石流的条件。
3、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助长了泥石流活动
如毁林开荒,兴修水利,陡坡垦种,开矿堆放废渣等造成的泥石流年年发生。这类活动范围一般较小,规模较小,但灾害严重。若与岩体自然破坏相叠加,灾害规模和损失十分惊人。 (四)、泥石流的分类 1、按固体物质的组成分类 (1)、泥石流(2)、泥流(3)、水石流
2、按泥石流的性质分类 (1)、稀性泥石流(2)、粘性泥石流(3)、过渡性泥石流
3、按形成泥石流的原因或主导因素分类 (1)、冰川泥石流。又可分为冰雪消融型、冰雪消融――降雨混合型、冰崩――雪崩型、冰湖溃决型4个亚类。 (2)、降雨泥石流。降雨泥石流指在非冰川地区,以降雨为水体来源,以其他松散堆积物(如山崩滑坡堆积物、黄土堆积物、风化剥蚀岩屑物等)为固体物质补给来源
而形成的泥石流。这类泥石流又可分为暴雨型、台风雨型、降雨型三个亚类。
五、冻融侵蚀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缝更深地渗入岩体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不断使裂缝加深扩大,以致岩体崩裂成岩屑,垄作区田3、平播起垄
增加植物被覆为主的耕作措施
(一)草田轮作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或牧草按一定原则和作物(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在一定面积的农田上排成一定的顺序,周而复始地轮换种称冻融侵蚀
六、冰川侵蚀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
七、化学侵蚀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称为化学侵蚀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指的是用增加地面糙率、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或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
一、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定义:指一保土、保水、保肥为主要目的 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耕作措施。广义上讲,整个农业技术改良措施,特别是旱地农业技术措施均属此类。狭义上讲,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专门用来防治水土流失的独特的耕作措施,即习惯上的水土保持耕作法。任务:(1)蓄住天上水;(2)留住土壤水;(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 等高耕作的定义:在坡面上沿等高线方向所实施的耕犁、做畦及栽培等作业。 等高耕作的目的:(1)增进水分入渗与保墒;(2)减少土壤冲蚀。
功效: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横坡耕作,在犁沟平行等高线方向会形成许多“蓄水沟”,能有效地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生长 发育,从而达到增产效果。做法:(1)适当的土地整平;(2)测定等高基线;(3)等高畦的犁筑;(4)断行的排列;(5)等高畦的配合应用。
覆盖耕作法(1)残株覆盖1)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中耕;2)保护土壤温度;3)增进土壤有效养分含量;4)抑制棵间蒸发;5)促进土壤微生物旺盛活动;6)促进水分渗透,减少径流(2)青草覆盖(3)地膜覆盖 免耕法。原理:以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 。以秸秆保持土壤自然构造,增加 贮水量,使有益微生物的群落繁殖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水稳性团粒,以防止风蚀和水蚀。
水土保持栽培技术措施的种类
(1)轮作栽培技术措施(2)间作、套种和混播(3)等高带状间作(4)等高带状间轮作
关键:1.增加有机质的还田量,扩大土壤库的 碳循环;2.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扩大土壤库的氮循环;3.合理施用磷肥,扩大土壤库的磷循环。
等高沟垄耕作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水平沟种植2、
植就是轮作。
(二)间作、套种与混种
间作是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是在同一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一般混作在田间无规则分布,可同时撒播,或在同行内混合、间隔播种,或一种作物或行种植,另一种作物撒播于其行内或行间。 (三)等高带状间作
等高带状间作是沿着等高线将坡地划分成若干条带,在各条带上交互和轮换种植密生作物与疏生作物、或牧草与农作物的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它利用密生作物带覆盖地面、减缓径流、拦截泥沙来保护疏生作物生长,从而起到比一般间作更大的防蚀和增产作用;同时,等高带状间作也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土的能力,便于确立合理的轮作制,促使坡地变梯田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耕作措施从主要作用来看,下述各类措施均能起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这一类措施包括了深耕、少耕法和免耕法。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直接作用:一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增加作物产量。
农业技术措施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一)耕作措施对侵蚀的影响
在土地裸露坡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水平犁沟,在坡度较大,以种植玉米等秋作物为主的情况下,采用等高垄作措施,对于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下渗水量,进而降低由此而引起的土壤流失,效果较好。 (二)耕作措施对侵蚀过程的影响
不同的耕作措施其径流过程、产沙过程差异显著,说明耕作措施在坡耕地上对土壤侵蚀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与作用。因此选择恰当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坡耕地的水土保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