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含答案解析)

2020-02-09 来源:钮旅网
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1. 化学与环境、生活、科研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其稀溶液可用于清洗伤口 B.  14C可用于文物的年代鉴定, 14C和 12C互为同位素

C. PM2.5颗粒(微粒直径约为2.5×10−6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D. 自来水厂可使用Cl2和绿矾(FeSO4⋅7H2O)进行消毒、净化,以改善水质

2. 下列相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NH3的电子式:

3517Cl

B. 原子核内有18个中子的氯原子:C. S的结构示意图:

D. 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gF2中的两种离子核外排布相差一个电子层 B. NaCl 与 HCl 的熔点与其所含化学键的键能有关 C. 不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中的化学键也可能断开 D. H2O 和 H2O2 两种物质微粒间作用力相同,稳定性也相同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2

A.  11H、 1H、 1H三种核素的化学性质不同

B.  16O2、 18O2彼此是同位素

C.  14N、 14C两种核素的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 D. 白磷与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5.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界处最容易找到的材料是( )

A. 半导体材料 C. 制农药的材料

B. 制催化剂的材料

D. 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是( )

A. 标准状况下,11.2L CHCl3含极性共价键数目为2NA B. 0.1L 1.0mol/L NaHS溶液中S2−和HS−总数为0.1NA

C. 常温常压下,1.8g甲基(−12CD3)中含有的中子数为0.9NA

D. 1mol Cl2与足量铜铁合金反应,转移电子数的范围在2NA和3NA之间

7. 黑火药的爆炸反应:2KNO3+S+3C=K2S+N2↑+3CO2↑;其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

A. N B. S C. O D. C

8. 在强酸性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Mg2+、SO2−A. NH44、Cl −

C. Al3+、Cu2+、SO2−4、Cl

3+

B. K+、OH−、NO−3、Fe

D. Na+、Ca2+、Cl−、CO2−3

9.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0.01mol/L 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 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NH4+Al3++2SO2−4+

2Ba2++4OH−=2BaSO4↓+Al(OH)3↓+NH3⋅H2O

B. FeCl2酸性溶液放在空气中变质:2Fe2++4H++O2=2Fe3++2H2O C. 用CH3COOH溶解CaCO3:CaCO3+2H+=Ca2++H2O+CO2↑ D. 电解MgCl2水溶液的离子方程式:2Cl+2H2O

 通电 

− 

H2↑+Cl2↑+2OH−

10. 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A. H2SO4(稀B. C.

溶液D. AlNaOH

→NaAlO

足量盐酸2

AlCl3溶液→无水AlCl3

11. 短周期元素X、Y、Z、W、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其中R的单质在标准状况

下是一种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X Y Z W R A. 原子半径大小:Z>X

B. R单质具有较强氧化性,参加反应时,只作氧化剂 C. Y与Z形成的化合物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D. Z与W可以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

12. 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称取一定量的NaOH

B. 制取NaHCO3

C.

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后的产物中是否含有铜离子

D. 收集NO2丙防止其污染环境

13. 在下列转化发生还原反应的是( )

A. HCl→Cl  2 C. PbSO  4→Pb

B. CaCO  3→CO  2 D. C→CO  2

14.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A. 实验现象 结论 HA是强酸 等体积pH=3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足相同时间内HA与Zn量的锌反应 反应生成的氢气更多 B. 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分别放入NO2和Br2试纸只在Br2蒸气中变蒸气中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 向 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 蓝色 有大量气泡产生 氧化性:Br2>NO2 C. 生成的气体是NH3 +AlO−2结合H的能力比D. 有白色沉淀生成 CO2−3强 A. A B. B C. C D. D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5. 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100 mL下列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

A. 自来水 C. 0.5mol/L醋酸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1.0分)

B. 0.5mol/L盐酸 D. 0.5mol/L NH4Cl溶液

16.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无机矿物质X[用Cux(OH)y(CO3)z表示]的组成和性质,设计了探究实验,实验

装置如下:

(1)实验开始时要通入过量干燥的氮气,其作用是______。

(2)各装置的接口顺序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4)实验开始时称得无机矿物质X的质量为32.0g,反应足够长时间后称得装置B增重4.4g,装置E增重3.6g,则无机矿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

17. 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当

反应结束以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完成了浓硫酸和SO2性质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请回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反应后,将试管Ⅰ中的白色固体加入水中,溶液呈蓝色 B.取下试管Ⅲ并不断振荡,试管中出现浑浊,是因为生成了BaSO4 C.试管Ⅳ中KMnO4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氧化性 D.试管V中的NaOH溶液可用Na2CO3溶液代替

(2)取下试管 Ⅱ,在该试管口套上气球,将无色溶液加热恢复至红色,冷却后,发现溶液颜色再次变浅。解释“无色→红色→颜色变浅”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19. 某反应为:4CuI+Hg=Cu2HgI4+2Cu (反应前后的I均为−1价),试回答:

①上述反应产物Cu2HgI4中,Hg元素显 ______ 价; ②CuI发生 ______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0.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 ______ . (2)周期表中位于第8纵行的铁元素属于第 ______ 族. (3)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位于第 ______ 纵行. (4)所含元素超过18种的周期是第 ______ 、 ______ 周期.

(5)A、B、C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C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

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B2−的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A、B、C三种元素的符号: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 ②B位于周期表中 ______ 周期 ______ 族.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解:A.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故可用于消毒杀菌、清洗伤口,故A正确; B. 14C和 12C属于碳元素的不同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胶体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即1.0×10−9~1.0×10−7m,PM2.5颗粒(微粒直径约为2.5×10−6m)大于胶粒直径,故C错误;

D.Cl2具有强氧化性,Fe3+发生水解生成Fe(OH)3胶体,可对水进行消毒,又会将Fe2+氧化为Fe3+,吸附悬浮物而净化水,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 B.根据同位素的概念判断;

C.根据胶体微粒与PM2.5颗粒直径大小判断;

D.根据Cl2具有强氧化性,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

本题结合生活生产科研问题考查了氧化性、吸附性、同位素的概念、胶体等基础知识,不难.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化学用语,难度不大,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注意区分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A、NH3的电子式:

,故A错误;

35B、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故含18个中子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35,故表示为 17Cl,故B正确;

C、硫原子的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16个电子,故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HClO中O原子分别与H原子和Cl原子形成共价键,故其结构式为H−O−Cl,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析:解:A.Mg2+、F−的离子均为10个电子,则离子核外排布相同,故A错误; B.NaCl含离子键、HCl含共价键,化学键不同,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则不发生化学变化时,化学键可能断裂,如NaCl的电离,故C正确;

D.H2O2分解生成H2O,二者均含共价键,则稳定性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A.Mg2+、F−的离子均为10个电子; B.NaCl含离子键、HCl含共价键; C.化学变化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 D.H2O2分解生成H2O,二者均含共价键。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化学键,为高频考点,把握电子排布、化学键的判断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D

解析:解:A.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故A错误; B. 16O2、 18O2是单质,不是原子,不为同位素,故B错误;

C.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14N、 14C两种核素的中子数不同,故C错误;

D.红磷与白磷都是由磷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A.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B.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C.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D.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本题主要考查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定义,难度不大,在判断时要抓住各自的研究对象分别为:原子、单质.

5.答案:A

解析:解:A.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接区域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A正确;

B.可以用于做催化剂的元素种类较多,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故B错误;

C.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上方,非金属可以制备有机溶剂,部分有机溶剂可以用来做农药,故C错误; D.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为金属材料,一般具有较强的金属性,大多属于过渡金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A。

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布及元素常见的性质来解题。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悉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计算公式是解题关键,注意气体摩尔体积使用对象和条件,题目难度不大。

A.标况下CHCl3是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A错误;

B.HS−部分水解H2S分子,故溶液中的S2−、HS−、H2S总数为0.1NA个,故B错误; C.常温常压下,1.8g甲基(−12CD3)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的中子数为0.9NA,故C正确; D.1mol Cl2与足量铜铁合金反应,氯气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2NA,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N、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2KNO3+S+3C=K2S+N2↑+3CO2↑中,解析:解:在反应中被还原剂,而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在反应中被氧化, 故选D.

2KNO3+S+3C=K2S+N2↑+3CO2↑中,N、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注意从化合价角度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离子大量共存,难度不大,注意题干给出的条件。

+

A.在强酸性溶液中,NH4、Mg2+、SO4 2−、Cl―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

B.Fe3+在溶液中有颜色,且OH―能与H+、Fe3+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Cu2+在溶液中有颜色,故C错误;

D.在强酸性溶液种,CO3 2−能与H+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A

+

A.0.01mol/L 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 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的离子反应为NH4+解析:解:2+

Al3++2SO2−+4OH−=2BaSO4↓+Al(OH)3↓+NH3⋅H2O,故A正确; 4+2Ba

B.FeCl2酸性溶液放在空气中变质的离子反应为4Fe2++4H++O2=4Fe3++2H2O,故B错误; C.用CH3COOH溶解CaCO3的离子反应为CaCO3+2CH3COOH=2CH3COO−+Ca2++H2O+CO2↑,故C错误;

D.电解MgCl2水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Cl−+2HO

2故选:A。

A.物质的量比为1:2,反应生成硫酸钡、氢氧化铝和一水合氨; B.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电荷不守恒; C.醋酸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 D.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气、氯气.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电解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注意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的物质及电子、电荷守恒,题目难度不大.

 通电 

− 

H2↑+Cl2↑+Mg(OH)2↓,故D错误;

10.答案:B

解析:解:A.稀硫酸和铜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A错误; B.氨气在催化作用下可被氧化生成NO,NO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转化关系正确,故B正确;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故C错误;

D.氯化铝溶液加热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加热氯化铝溶液不能得到无水AlCl3,应在氯化氢氛围中加

热,故D错误。 故选:B。

A.稀硫酸和铜不反应;

B.氨气在催化作用下可被氧化生成NO,NO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 C.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D.氯化铝溶液加热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双基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条件,难度不大。

1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元素周期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内容,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短周期元素R、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X、Z位于第二周期,Y、W、R位于第三周期,其中R的单质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气体,则R为Cl元素,结合各元素的相对位置可知,X为C元素,Y为Si元素,Z为O元素,W为S元素,据此解答。 A.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ZB.氯气具有较强氧化性,但参加反应时不一定只作氧化剂,如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B错误;

C.二氧化硅为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Si单质为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故C错误; D.S与O可形成常见的化合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解:A.NaOH潮解,具有腐蚀性,应在左盘小烧杯中称量,故A错误;

B.NaCl、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图中装置可制备碳酸氢钠,故B正确; C.稀释时将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试剂的顺序不合理,故C错误; D.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则图中导管应长进,故D错误; 故选:B。

A.NaOH潮解,具有腐蚀性;

B.NaCl、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 C.稀释时将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 D.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图中实验装置的作用、物质的制备、气体的收集、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C

解析:解:A.HCl→Cl2,C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A不选; B.CaCO3→CO2,元素的化合价不变,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PbSO4→Pb,Pb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故C选; D.C→CO2,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故选C.

发生还原反应,则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酸性比较、物质的性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A.等pH说明氢离子浓度相等,等体积、等pH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相同时间内,HA收集到氢气多,一定能说明HA是弱酸,故A错误;

B.NO2和Br2蒸气均能氧化KI生成碘单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均变蓝,现象相同,不能判断两者的氧化性强弱,故B错误;

C.氯化铵水解导致氯化铵溶液呈酸性,Mg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故C错误;

+2−D.偏铝酸根离子促进碳酸氢根离子的电离,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则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强,故

D正确。 故选D。

15.答案:BD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的导电性,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好相关的反应和溶液导电性的有关因素。 溶液的导电能力只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及电荷数有关系。

A、因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导电性极弱,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溶液中主要的是钠离子和氢氧根,导电性增强,故A错误;

B、未加氢氧化钠固体,导电的有氯离子和氢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后主要是钠离子,氯离子,而参加反应的氢离子正好与钠离子的量相当.所以导电性变化不大,故B正确; C.醋酸是弱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钠,导电能力增强,故C错误;

D.氯化铵为强电解质,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会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和氯化钠,氯化钠为强电解质,而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使得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故 D正确。 故选BD。

16.答案:(1)排尽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避免带来实验误差;

(2)f(g);g(f);h;i;b(c);c(b);

(3)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影响测定结果;

(4)Cu3(OH)4CO3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测定,为高考常见题型,明确实验的方法和基本操作、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的关键,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探究无机矿物质X[用Cux(OH)y(CO3)z表示]的组成和性质,实验开始时要通入过量干燥的氮气,排除装置的内的空气,避免引起实验误差,然后加热,Cux(OH)y(CO3)z分解生成CuO、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用浓硫酸吸收水,且起到干燥作用,用B装置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C可防止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B装置,避免带来实验误差,以此解答该题。

(1)实验开始时要通入过量干燥的氮气,其作用是排尽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避免带来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排尽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避免带来实验误差;

(2)由以上分析可知,A用于通入氮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然后依次连接DEBC,连接顺序为a→

f(g)→g(f)→h→i→b(c)→c(b)→d, 故答案为:f(g);g(f);h;i;b(c);c(b);

(3)装置C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影响测定结果,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影响测定结果;

(4)实验开始时称得无机矿物质X的质量为32.0g,反应足够长时间后称得装置B增重4.4g,应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则n(CO2)=44g/mol=0.1mol,装置E增重3.6g,为水的质量,则n(H2O)=18g/mol=0.2mol,n(CuO)=

32.0g−4.4g−3.2g

80g/mol

4.4g

3.6g

≈0.3mol,则Cux(OH)y(CO3)z中,x:y:z=0.3:0.4:0.1=3:4:

1,则化学式为Cu3(OH)4CO3, 故答案为:Cu3(OH)4CO3。

17.答案: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解析:

本题考查氧气的检验方法,难度不大。

氧气支持燃烧,则验证方法为: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故答案为: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18.答案:AB 生成的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品红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部分二氧化硫

会溶于品红溶液中,使溶液颜色变浅

解析:解:(1)A.反应后,将试管Ⅰ中的白色固体为硫酸铜,加入水中,溶液呈蓝色,故A正确; B.取下试管Ⅲ并不断振荡,亚硫酸可被氧化生成硫酸,试管中出现浑浊,是因为生成了BaSO4,故B正确;

C.试管Ⅳ中KMnO4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还原性,故C错误;

D.试管V中的NaOH溶液如用Na2CO3溶液代替,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使二氧化硫逸出,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2)SO2能与品红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使品红褪色,加热时,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分解,SO2气体逸出,又生成品红,故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部分二氧化硫会溶于品红溶液中,使溶液颜色变浅,

故答案为:生成的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品红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部分二氧化硫会溶

于品红溶液中,使溶液颜色变浅。

Ⅰ中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Ⅱ中品红褪色,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Ⅲ中无现象,如振荡,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硫酸钡,Ⅳ中二氧化硫可使高锰酸钾褪色,V用于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性质实验,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现象的探究,难度不大。

19.答案:+2;还原

解析:解:①Cu为+1价,I为−1价,则Hg元素的化合价为[0−(+1)×2−(−1)×4]=+2, 故答案为:+2;

②4CuI+Hg=Cu2HgI4+2Cu中,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uI发生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还原.

①Hg为+2价,I为−1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②4CuI+Hg=Cu2HgI4+2Cu中,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20.答案: 188O;Ⅷ;17;六;七;N;S;F;三;ⅥA

解析:解:(1)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属于氧元素,原子质量数=8+10=18,故原子符号为 188O, 故答案为: 188O;

(2)元素周期表中8、9、10三列为第Ⅷ族,故第8纵行的铁元素属于第Ⅷ族,故答案为:Ⅷ; (3)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稀有气体除外),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处于17列,故答案为:17;

(4)第六、七周期中ⅢB族分别为镧系元素、锕系元素,含有元素超过18种,故答案为:六、七; (5)A、B、C为短周期元素,令A的电子数为x,则B、C电子数分别为x+9、x+2,A、C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则x+x+2=x+9,解得x=7,故A为N元素、B为S元素、C为F元素,

①由上述分析可知,A、B、C三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N、S、F,故答案为:N;S;F; ②B为S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ⅥA族,故答案为:三、ⅥA.

(1)原子符号 AZX左下角Z为质子数、左上角A为质量数,X为元素符号,其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周期表中8、9、10三列为第Ⅷ族;

(3)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稀有气体除外),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处于17列;

(4)第六、七周期中ⅢB族分别为镧系元素、锕系元素,含有元素超过18种;

(5)A、B、C为短周期元素,令A的电子数为x,则B、C电子数分别为x+9、x+2,A、C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则x+x+2=x+9,解得x=7,故A为N元素、B为S元素、C为F元素.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与位置关系,比较基础,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