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铁花”--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

2023-06-25 来源:钮旅网
“铁花”--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

打花来源

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也叫“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也叫“下棒”),赤裸着上身,头上反扣一葫芦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冲向夜空,犹如火树银花,绚丽多姿,光彩夺目。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等,顿时,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雾岚氤氲,流光溢彩,惊心动魄。

每当打铁花时,附近的龙灯会都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龙穿花”是显示每个龙灯队阵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场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龙灯队会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及敬慕,也会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日后便名声大振。

据考证: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确山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这种有着浓厚的道教和行业特点的“打铁花”活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支持,成为确山县的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确山打铁花即确山铁花。

一种民间活动,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的圣地,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为中原道教三山(武当山称为金顶山,铜山称为铜顶山,乐山称为铁顶山),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九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

基本概述

“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每年年初,五门工匠们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夜晚开始打花。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得到道士们的支持和参与。道士们或提供打铁花的场地(多是属于庙产的空地),或出钱出物。在工匠们祭祀游行时,道士们往往组织笙、箫、管、笛、丝竹、锣鼓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兴助威。平时,工匠们为道士们铸造钟、罄、云牌、香炉、火盆之类,也是不收费的。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

“打铁花”,为道教增添光彩。这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确山铁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过程充满了神秘和惊险:组织者在一个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时,先把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即一根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

“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每年年初,五门工匠们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夜晚开始打花。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得到道士们的支持和参与。道士们或提供打铁花的场地(多是属于庙产的空地),或出钱出物。在工匠们祭祀游行时,道士们往往组织笙、箫、管、笛、丝竹、锣鼓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兴助威。平时,工匠们为道士们铸造钟、罄、云牌、香炉、火盆之类,也是不收费的。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

基本简介

文化遗产名称:打铁花

所属地区:河南 · 驻马店 · 确山县

遗产编号:Ⅶ-6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驻马店市确山县

遗产级别: 省[2]

2传说故事

相传在北宋年间,驻马店确山县有一年大旱,为了解除旱情,大家自愿捐钱修建一处庙宇,要铸一口大钟放在庙里。各家各户就把自己家中的铁器拿到场子上,由铁匠们把铁器熔化成铁汁。这时飞来一群乌鸦,它们盘踞在树上呱呱乱叫,怎么也轰不走,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从地上捡起两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铁汁,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飞跑。当大家都为这突如其来的奇景惊叹不已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自此以后,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打铁花”流传了下来。

3历史发展

确山打铁花流传于确山县及其周边地区,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如今却濒临失传。据确山打铁花传承人、知识产权所有人杨建军介绍,源自于北宋时期的确山打铁花大型表演原是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后经千年流传,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吸收进来,形成一种场面恢弘、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表演时古乐齐鸣,十几盘化铁炉火光冲天,打铁花艺人赤膊上阵,舞动着千余度高温的铁汁自如穿梭,被击打后的铁花纷飞,可迸出几丈高冲向空中朵朵绽放,场面蔚为壮观。

每当打铁花时,附近的龙灯会都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龙穿花”是显示每个龙灯队阵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场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龙灯队会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及敬慕,也会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日后便名声大振。

4传承意义

确山打铁花是我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与民众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又与道教艺术的世俗化密切相关,同时还融入了豫南地区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生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

确山打铁花民俗起源于宋代,虽屡有中断,因技艺依附于道教,实施依附于铁匠行业

的开炉及民间年节及喜庆日等活动,故传承不绝、绵延于今。

确山打铁花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打花技艺性很强,传承困难,投入大,急需保护。

5发掘整理

起源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流传于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象征

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九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教增添光彩。这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表演

“打铁花”前,先要在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丈余高的四角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柳树枝细密、绵软、水分多,不易燃烧),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

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鼓风,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铁花虽然好看,但表演却极具危险性。

打铁花时,先把熔好的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一个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盛有铁汁的上棒,使棒中铁汁冲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铁汁遇到棚顶的柳枝而迸散开,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等,五彩缤纷、震天动地。

如有技高一筹的打花者,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长鞭炮等,称为中彩。此人将被当众报出姓名,披红戴花,奖励钱物,十分荣耀。

发掘

解放后只有确山县有过两次表演,濒临灭绝,1988年确山县文化部门发掘整理,才使这一充满传奇的民间艺术传承至今,但现在全县也只有10多人会打铁花。

2005年春节中原文化庙会期间,确山铁花曾在郑州表演,据当时媒体报道“金花点燃花棚上的爆竹和烟花,霎时间响声四起,彩蛇飞舞,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雾岚氤氲,流光溢彩,直把大雪中的观众看得惊叹不已。”

2006年,“确山铁花”申请了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河南独有、全国仅存.

6小型“打铁花”

据考证: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确山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这种有着浓厚的道教和行业特点的“打铁花”活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支持,成为确山县的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流传于河南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金花点燃花棚上的爆竹和烟花,霎时间响声四起,彩蛇飞舞,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

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

“打铁花”前,先搭一丈余高大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

花、鞭炮等。

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

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迅速跑至“花棚”下。

但解放后只有确山县有过两次表演,濒临灭绝,1988年确山县文化部门发掘整理,才使这一充满传奇的民间艺术传承至今,但现在全县也只有10多人会打铁花。

“打铁花”前,先要在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丈余高的四角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柳树枝细密、绵软、水分多,不易燃烧),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

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鼓风,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铁花虽然好看,但表演却极具危险性。

打铁花时,先把熔好的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一个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盛有铁汁的上棒,使棒中铁汁冲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铁汁遇到棚顶的柳枝而迸散开,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等,五彩缤纷、震天动地。

如有技高一筹的打花者,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长鞭炮等,称为中彩。此人将被当众报出姓名,披红戴花,奖励钱物,十分荣耀。

2005年春节中原文化庙会期间,确山铁花曾在郑州表演,据当时媒体报道“金花点燃花棚上的爆竹和烟花,霎时间响声四起,彩蛇飞舞,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雾岚氤氲,流光溢彩,直把大雪中的观众看得惊叹不已。”

确山铁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好确山铁花,决定2014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四)进行确山铁花表演。为做好表演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领导

1、主办:中共确山县委、确山县人民政府。

2、承办: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

二、时间:2014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四)晚19:00。

三、地点:县工业集聚区北环路和金城大道交叉口。

四、参与单位及责任分工

1、住建局:负责花棚搭建,金城大道绿化带的看护,城管队协助公安维护现场秩序。

2、公安局:维护现场秩序;进行交通管制(车辆凭通行证进入),设置现场警戒线、现场消防设备。

3、文广新局:负责现场指挥,铁花表演,观礼台布置及管理,现场主持解说、摄像、摄影、音响,新闻宣传,通行证制定。

4、电业公司:负责现场用电及用电安全。

5、交通局:负责场地清理平整。

6、卫生局:负责救护车、医护人员和现场救护工作。

7、安监局:负责检查、指挥和监督现场安全。

8、集聚区办公室:负责与周边企业的协调工作,让企业派人看管自己的建筑物,禁止建筑物上人。

9、朗陵办事处:负责做好周边的群众工作。

10、宣传部:具体负责协调工作。

2014-02-13(农历14)

http://user.qzone.qq.com/865648893/main

“铁花”--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