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生长发育全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针对近年来花生病虫害早发、重发、多发的特点,以及花生病虫害防治上存在的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等问题,开展了花生生长发育全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全程病虫害综合防治能明显提高出苗时间,降低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的虫口密度,显著提高有效叶面积系数,单株结果数和双饱果数明显增多,较空白对照增产2 037.0 kg/hm2,增幅42.2%。
关键词 花生;生育全程;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花生病虫害呈现出早发、多发及重发趋势,从幼苗到成熟蚜虫、叶螨、甜菜夜蛾和棉铃虫低龄幼虫、甜菜夜蛾和棉铃虫高龄幼虫、地下害虫以及叶部病害危害逐年上升,对花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防治是花生取得高产的关键[1-3]。在花生病虫害防治上,习惯于重治轻防,见虫治虫,治虫不防病,农药使用量大,效果差,对苗期病害及中后期叶斑病等视而不见,常造成缺苗断垄和饱果率降低等。为对花生全生育期的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特安排本试验[4-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甲维盐乳油、36%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供试花生品种为花育25。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苗期和始花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甜菜夜蛾、棉铃虫低龄幼虫,盛花期用1%甲维盐乳油防治甜菜夜蛾、棉铃虫高龄幼虫,结荚期用36%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生育中后期交替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叶斑病(A);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盛花期用1%甲维盐乳油防治甜菜夜蛾、棉铃虫高龄幼虫,结荚期用36%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B);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结荚期用36%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C);“白种”下地,结荚期用36%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D);“白种”下地,不进行任何病虫害防治措施作对照(CK)。小区面积为667 m2,随机排列。采用起垄覆膜栽培方式,播种12.75万穴/hm2。4月26日播种,9月8日收获,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每处理喷药后用防虫网进行隔离。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1.3.1 出苗情况。每个小区取5点,每点100墩,播种后10 d调查花生出苗情况。
1.3.2 花生植株虫口密度。虫口基数跟踪调查,在虫害大发生到来之前喷药,施药3 d后,每个小区随机取3点,每点调查10墩,调查残虫数量,查看防治效果。
1.3.3 病情指数。每个处理随机选10穴,调查主茎叶片数和病害情况。叶片病害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斑;1级为5%≥病斑≥0%;2级为10%≥病斑>5%;3级为20%≥病斑>10%;4级为病斑>20%。
病情指数(%)=■
每个处理随机选10穴,用美产Li-3100叶面积仪分别测定其总叶面积和有效叶面积(除去病斑的叶面积)。
1.3.4 地下害虫防治和产量。收获时每个小区随机取3点,每点调查3 m2,调查蛴螬残虫数量、花生鲜果重,查看防治效果和产量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出苗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药剂拌种的各个处理的出苗率明显高于白种下地处理,且白种下地的2个处理即处理D、CK多处出现缺苗断垄现象,说明药剂拌种对提高花生的出苗率,确保花生田的一播全苗具有重要作用。
2.2 不同处理对花生植株虫口的防效
花生出苗后40 d左右从苗期进入始花期。根据田间调查和病虫情报,此时低龄甜菜夜蛾和棉铃虫发生具有逐年加重趋势。由表2可知,虫害发生时未进行防治处理,每10墩就有2~3头,害虫大量啃食叶片,使叶面积系数降低。而此期进行防治,处理A虫口密度仅为0.1头/10墩,防治效果达到97%,叶面积系数为3.43。此期喷药防治时期要掌握准确,在虫害大发生将要到来时喷药,7 d后再防治1次,效果最好,保护了足够的绿叶,为生殖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供应。
结荚期叶面积达到高峰。根据田间调查和病虫情报,近几年来3代甜菜夜蛾和棉铃虫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幼虫咀嚼器更加锋利,啃食叶片速度更快。由表3可知,虫害发生时未进行防治处理,每10墩就有3~5头,虫害发生较重,害虫大量啃食叶片,使叶面积系数急剧降低,最低仅为3.77。而此期进行防治的处理A和处理B虫口密度急剧减少,虫口密度仅分别为0.12、0.26头/10墩,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93%,叶面积系数分别为4.53、4.16。试验证明10 d后再防治
1次效果更好。
2.3 不同处理对花生地下害虫的防效
近年来,花生连作重茬造成地下害虫危害加重。结荚期是幼虫蛴螬孵化期,是防治地下害虫关键期。由表4可知,结荚期进行防治的处理虫口密度为0.65~0.71头/m2,明显低于未防治处理,其中处理A比CK低5.75头/m2。说明结荚期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能显著降低虫口密度。从单株虫噬果数看,处理A为0.016个,而CK达到1.600个,每株花生都有虫噬果。因此,结荚期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不仅会显著降低地下害虫数量,还会降低虫噬果数,增加饱果数。
2.4 不同处理对花生病害的防效
花生饱果成熟期为叶部病害的高发期。由表5可知,此期不进行叶部病害防治,任由叶部病害发展,病叶率最高达45.6%,病情指数高达14.3%,叶面积系数和有效叶面积系数只有2.79和1.43,而处理A病叶率仅为23.5%,病情指数为7.4%,叶面积系数和有效叶面积系数分别为3.41和2.03。因此,防治叶部病害对于保护植株绿叶、稳定叶面积系数作用明显。当花生叶斑病田间病叶率达到10%~15%时,交替使用(间隔7 d)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农抗120生物杀菌剂防治叶斑病效果最佳。
2.5 不同处理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6可知,全生育期全程病虫害综合防治与CK的单株结果数、双饱果数和荚果产量差异明显,CK单株结果数为12.6个,双饱果数7.2个,产量为4 827.0 kg/hm2,而生育期全程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处理A单株结果数为14.7个,双饱果数为11.3个,产量为6 864.0 kg/hm2,分别比CK增加2.1个、4.1个和2 037.0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虫情测报,近年来花生病虫害呈现出早发、多发及重发趋势,对花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掌握好防治时机,及时防治是花生取得高产的关键。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出苗率;显著降低低龄幼虫虫口密度和高龄虫口密度;叶部病害病叶率、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叶面积系数和有效叶面积系数显著提高;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和单株虫噬果数显著降低,单株结果数和双饱果数显著增多,增产2 037.0 kg/hm2,增幅42.2%。
4 参考文献
[1] 张林,马超,吴正锋,等.鲁西南地区花生适宜播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147-152.
[2] 卞松民.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33.
[3] 董文召,张新友,汤丰收,等.河南省育成花生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及农艺性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7):158-165.
[4] 曾细华,刘宗发,徐宝庆,等.南昌地区花生适宜性新品种筛选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13(5):28-30,37.
[5] 钟莉传,廖启锋.有机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1):79-80,85.
[6] 赵建国.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75,1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