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质量及其测量》观课报告

2020-09-13 来源:钮旅网
通过观看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张友红老师所讲《研究物质的密度》一课后给我的印象深刻,启发颇多,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在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上下功夫,在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充分活动上下功夫,只有课前的功夫做到位,课上的教学才得心应手,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张老师在这节课中许多好的教学环节总结如下: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张老师这节课从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真假引入新课,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强烈的疑问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求知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构建概念分层进行,降低谁知难度。

在密度概念构建时的设计中,授课老师分成两个层次去探究: (一)、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选取的数据不是课 本上现成的数据,而是打破常规,选取了全班学生自己测量的第一手数据,从中提取出来,生成图像。既遵循教材又有所改变,大胆取舍,想法新颖独特。让学生得 知,一个概念的得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很多数据的支持,而不是仅凭几次的偶尔的几组数据就可以得出来的。它是一个普遍规律,而不是个别情况。 这样使学生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对概念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

在密度概念构建时,分成两个层次去探究,并且先拿水,再拿蜡,再用盐水,而不是用一种物质,这充分证明它遵循了一个普遍的规律。而那种用的成倍数的数字,虽然一下子就能看出规律,但它过于简单,过于简化,给学生一个错觉,就是结论的得出非常简单,花不了多少功夫。

对于密度定义,如果用单位体积的质量这个说法,将会非常抽象,难于理解。而这里没有用这种说法,而是分成两个层次,很自然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好像有了一把梯子一样,又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很快登顶。

三、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然后杨老师通过提问与观察让学生理解整个曲线图中哪个阶 段才是真正的熔化过程。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去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实验 分析的能力,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小组同学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 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科学灵活多样,即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的设计思路,又

让他们充分讨论相互交流;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但又不断指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活动思考量较大、平台多,师生互动恰当合理,教师语言简洁明

了;更为可贵的是张老师抓住了重点,在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上下了大工夫,既从比值的结果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又传授给了学生图像法的处理方法,在比值结果的意义方面还与速度的定义进行了对比,使学生更好理解同一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在误差范围内是衡量(ρ)及其表达物质特性的含义,从对实验探究的设计和过程来看,张老师平时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五、师生关系融洽,张老师比较有亲和力,她不断的走进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实验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语言亲切自然,话语里含着鼓励和希望,为课堂营造了一个愉快、宽松的气氛,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班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感觉这节课有意义,而基础薄弱的学生,感觉也有收获。每个人只要扮演合理的角色,都会感到有进步。 张老师这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教学,还注重了物理实验的教学,更注重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的学习品质。本节课张老师从兴趣、疑问入手,通过实验 、类比、分析等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值得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