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新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有删改)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
- 1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答案】C
2.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述目前我国进行的“精准扶贫”中的哪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发展特色产业。牛心柿是段村乡的特产,因其产量大,收益高,所以扶贫工作就围绕牛心柿进行,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②发现优势。虞城县是农业大县、地理位置好、钢卷尺规模大;虞城人有闯世界的勇气等。③抓住扶贫关键人,提高扶贫者的知识素养。虞城县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用“周评\"会的形式,提高扶贫者的知识水平,以此推动精准扶贫。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通过概括段意的形式思考问题,然后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比如材料一,第一段主要介绍段村乡的特产牛心柿的优点,第二段主要介绍精准扶贫是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牛心柿来实现的,由此可以概括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即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同样,材料二,
- 2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主要表述了虞城县精准扶贫的具体方法,即发现优势、抓住扶贫关键人等。
3.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精准扶贫要用心扶志,教给贫困户致富的方法.要增强贫困户的信心,培养他们树立“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②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精准扶贫不能走过场,要对精准扶贫有敬畏之心。③不能为了凸显政绩,抢摘贫困帽子。要让贫困户真正富足起来,要授人以渔,培育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福荣:玉树一瞬与行善9年 李佳蔚
这位身体有病、收入不高、终身未娶的香港义工,其高尚并不仅仅表现在玉树地震舍身救人的一瞬间,更是背后长达9年的低调行善。
“阿福本来有机会逃生.地震发生后,阿福和做饭的阿姨已经冲出了孤儿院的大门,到达了安全地带。阿福扭头一看,三名孤儿和三位老师没有逃出来。他立即转身,冲进孤儿院大楼,拼命冲上二楼教室,将受困的孩子和老师奋力推到走廊的窗户处。当他准备救另外两位老师的时候,又震了,他被一下子压在了废墟下面。虽然被挖了出来,但是没有救回来。\"
—-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副院长阿周在讲述黄福荣的救人经过时,都是用“阿福”来称呼。 黄福荣是在4月8日前往玉树做义工的,到遇难时不过短短7天.
46岁的阿福成为了玉树地震中第一个遇难的志愿者。地震中的义举一瞬间让黄福荣走进无数人的视野,而实际上,9年前,黄福荣已经因为善举成为新闻人物。
2001年上半年,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来内地旅游。他读到了一本改变其命运轨迹的书,书名叫作《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
书的作者叫作隋继国,患有白血病和脑癌,他骑自行车走完国内200多个大中城市,为骨髓捐赠作宣传。 一直以来就想做慈善义举的他决定追随这个顽强的退役军人.而此时,隋继国正计划从北京徒步走到香港. 在湖南衡阳,这两个男人见面了,黄认隋为大哥,并与隋继国结伴同行前往香港。2002年元旦,黄福荣自发
- 3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为香港与内地的血癌病人筹款,由香港尖沙咀出发,展开“行路上北京\"壮举,宣传骨髓捐献,终以3个月时间行毕全程2800公里。
这一年,隋继国和黄福荣作为搭档,入选湖南卫视《真心风采》栏目举办的“十佳爱心大使”.在黄福荣的回忆里,这是他非常快乐的一段时光。
2003年底,隋继国因为白血病去世,黄福荣大受打击。后来,他发现自己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情绪更加低落,一度一蹶不振。
2008年5月31日,黄福荣来到四川地震灾区。成都志愿者蒋雨晰这样描述第一次见面时候的黄福荣,“黑、瘦、粤式高颧骨,有些疲惫,背着大包”。得知黄福荣是货车司机后,蒋雨晰安排他去做些登记、发放车辆通行证的活。
但是黄福荣认为活太少、太轻,后来他主动找到搬运物资的活,抢着做重活.
成都志愿者邓丽在一次晚上清点物资时,无意间发现黄福荣往肚皮上注射。她大吃一惊,忍不住问:“老黄,你在干什么?”黄福荣告诉她,他有糖尿病,必须注射胰岛素.
黄福荣在四川震区做了两个月的义工。2009年灾区地震一周年的时候,他再次回到曾经待过的什邡川主庙,替川主庙干了一个多月的活。
在玉树,被黄福荣救出的孩子为他戴孝。黄福荣的姐姐黄月秀说,“福荣生前没有结婚没有小孩,当看到那些玉树的孩子把福荣当作亲人,我们全家都哭了。\"
被感动的还有香港特首曾荫权,他在博客中著文《香港的光辉榜样》,他写道:“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黄福荣的遗体回到香港后,他的家人婉拒了香港政府将黄福荣下葬表彰英勇市民的敬仰园的建议,而是与其父安葬在一起。
姐姐黄月秀表示:“我比较抗拒‘英雄’这个字眼,我觉得福荣不是想做英雄而舍身救人,他当时只是在现场,救人是出于人的基本反应,一个普通的人也会这样做。”
(选自《中国周刊》第5期)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隋继国身患绝症,凭借毅力为骨髓捐赠作宣传,行遍全国200多个城市,他的行为做法震撼了黄福荣的心灵,从思想上改变了黄福荣的人生轨迹。
B.这篇新闻的语言特点是简练、通俗。如写阿周讲述黄福荣的救人瞬间,用了“扭头一看”“立即转身\"“冲进”“拼命冲上\"“奋力推到\"等动词写黄福荣地震中救人的场景,让读者感觉如在目前。
C.本则新闻紧扣题目选取材料。开头由目击者含泪讲述黄福荣玉树救人的瞬间壮举,结尾写黄福荣牺牲后家人以及社会对他的悼念活动,中间大量的篇幅写黄福荣9年的行善事迹。
D.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黄福荣所有慈善活动的概述,也有对他行善典型事例的详细描写.
- 4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答案】B
【解析】B项所举例子体现出来的文章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果没有长达9年低调行善的思想和做法,就一定不会有黄福荣玉树地震舍身救人的瞬间壮举。 B.让目睹黄福荣救人经过的孤儿院副院长阿周讲述黄福荣舍身救人的瞬间壮举,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 C.因善举成为新闻人物的黄福荣在玉树舍身救人之后,终于感动了社会,感动了香港特首。
D.黄福荣做慈善义举完全是受隋继国的影响,在他得知自己患上肺结核和糖尿病后,曾想退出,不再做善行。 E.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回忆黄福荣做善行的经历,与他玉树的瞬间救人事迹相互辉映,让黄福荣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高大。
【答案】BE
【解析】A项,“就一定不会有”说法过于肯定;C项,“终于感动了社会,感动了香港特首”说法错
6.“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结合这篇新闻的内容,请你谈一谈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福荣一生奉献于慈善工作,多年来奔走于内地不同地方,为贫苦、病患人士竭尽一己之力,善行广布神州大地.青海地震中黄福荣不以自身安危为念,为救助他人而献出自己生命,实为“香港的光辉榜样\"。他是抗震救灾舍己救人的杰出义工,他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生命可以影响生命,黄福荣的义举,诠释了香港人的精神,关心和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把慈善事业做好做足。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戚德刚
日前,塞尔维亚知名汉学家、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院长拉多萨夫·普西奇博士在他位于贝尔格莱德老城中心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普西奇教授,您是我所见到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之一,请问是什么缘由让你当初选择汉语,这个不论在文化还是文字方面和自己母语差异都非常大的专业呢?
普西奇:我在中学时就对东方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兴趣,大约16岁时,我读了由德文翻译成塞文的《道德经》,对老子所说的“道\"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基督信奉的“神\"很好奇,那“道\"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读了一些孔孟和
- 5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荀子的书,仍然一知半解.于是,我把弄明白《道德经》作为学习中文的目的之一,也更加坚定了学习汉语的决心.1978年我中学毕业后进了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但汉语水平很差,好在贝大语言学院当时正好开设有汉语课,我就有了机会选学中文。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汉语的“说文解字”上,对老师所讲的关于汉字的来历和意义非常感兴趣,坚持了2年多。1985年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中国留学生活,回国后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任教。1991年哲学院开设选修课“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开始我以为不会有多少人对这一课程感兴趣,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于是,我萌发了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塞文的想法,好让更多的塞尔维亚人了解老子。
记者:您在中国留学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普西奇:去中国之前,我的中文口语可以进行交流,但阅读水平较差,中方安排我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进修一年,随后到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古代哲学,功课包括南北朝史学、古代哲学、禅宗、《道德经》等等。开始我根本读不懂这些深奥的原文课本,但是兴趣和信心给了我毅力,硬着头皮攻读原著,一段时间以后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发现自己从原文中咀嚼的味道和读外国人翻译的读本有很大的不同,我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攻读汉语和中国文学。可以说,我在中国求学的三年,是最辛苦、最有意义的三年,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
记者:普西奇博士,您对研究、推广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著作和译文,您认为自己的得意之作有哪些?
普西奇:从1991年起,我在中国、美国、英国和塞尔维亚本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和文集有:《婴儿与水:老子的道》 《老子宇宙观的探讨》《论老子的“无”》《宇宙的纹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的认识》《禅宗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美学:传统与现代化》《丝与樱桃:影响中日关系的负荷》《糖和纸:印度、波斯和中国文化的纽带》以及《道德经》《中国古代四大哲学家》《中国当代诗歌选》《中国现当代小说选》等汉译塞作品,这些都受到读者的好评。
记者:普西奇博士,请您谈谈中国古文化对现实的意义好吗?
普西奇:有些不了解中国文明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家,这是非常错误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是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涵盖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宗教等深奥理论,美国《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不无道理界认为,中国、印度和古希腊是世界古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今天的繁荣与发展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中国古文化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文化的演绎与传承,而中国年轻一代对古文化的兴趣不足,他们更关注经济往来。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交往是没有意义的,失掉传统文化的发展等于没有根基,没有根基,融入全球化是经不起风浪的,因此中国年轻一代要读一读《道德经》。
(选自2013年9月23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第一段交代了本次访谈的时间、地点、对象,为访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普西奇教授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颇有造诣,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著作,都受到读
- 6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者的好评.
C.普西奇教授认为,读原著与读译本咀嚼到的味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攻读汉语和中国文学。
D.普西奇教授学习汉语、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历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兴趣和信心给了他动力和毅力。
E.普西奇教授学习、研究、推广中国古代文化,主题明确、集中、深刻,针对性强,给人留下了许多思考。 【答案】ED
8.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记者的提问有何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围绕普西奇教授的专业,涉及四方面内容:①选择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缘由;②留学中国的感受;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文集;④中国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提问特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因势利导,步步深入.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与访谈相关的内容,然后分类概括作答。然后再根据记者的提问归纳其特点.读后可知,这篇访谈主要说了普西奇教授选择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缘由;留学中国的感受以及他的代表性的论文与文集;还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第二问考查记者提问的语言特点,可抓住关键词分析概括。例如,“请问是什么缘由让你当初选择汉语,这个不论在文化还是文字方面和自己母语差异都非常大的专业呢?\"体现出了记者提问直截了当,有针对性的特点。再如,“普西奇博士,请您谈谈中国古文化对现实的意义好吗?\"从与之前的提问内容来看,具有步步深入的特点。
9.普西奇教授认为“中国年轻一代要读一读《道德经》”的理由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道德经》涵盖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宗教等深奥理论,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国乃至世界古文化的代表。②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中国今天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③中国年轻一代急功近利,对古文化的兴趣不足,殊不知,失掉传统文化等于失去根基,会使经济往来变得毫无意义。
- 7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0.作为知名学者,普西奇教授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良的素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专业浓厚、持久的兴趣.普西奇教授对汉语、东方文化和哲学一直保持强烈的好奇心。②不畏困难,持之以恒,学无止境.他克服语言障碍,硬着头皮攻读原著,长期坚持研究推广中国古代文化。③勇于担当的精神。回国任教后,发现许多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很感兴趣,从而担当起传播、推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任。④清醒睿智的头脑,高瞻远瞩的眼光。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高瞻远瞩,见解深刻。⑤深厚的文化积淀。长期以来,他对汉语,对中国古代思想、哲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当代的美学、诗歌、小说也广泛涉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的会议时间内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
- 8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
材料二
施舟人领衔译《五经》 计划3年半推出英译本 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
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多次呼吁翻译《五经》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
施:上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
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
记:《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
施:我对重新翻译《五经》的评价是:责任很重,难度不小。每一个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
- 9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记:《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
施:《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
相关链接
施舟人 (K。M.Schipper),生于1934年,法国人,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现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
11.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材料一简要叙述了“《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介绍了国家汉办关于《五经》翻译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阐述了翻译《五经》的意义。
B.《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C.《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是关于人的作品.
D.施舟人先生举出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的一次经历,是用典型事实证明翻译《五经》的必要性。
E.“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一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答案】DA
【解析】B项,《五经》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是因为“缺乏现代译本\";C项,《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的相似之处是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而不是形式;E项,不是暗喻的手法,应该是明喻。
12.为什么说《五经》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两千多年来,《五经》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②《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五经》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的原因:两千多年来,《五经》……考试科目;《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注意分条理概括.
- 10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3.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方面:虽然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叙述了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工作,并阐述了《五经》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材料二还具体叙述了怎样开展翻译《五经》的工作。
形式方面:材料一属于消息(新闻),由导语、主体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概括叙述的方式;材料二属于访谈,由导语、主体、链接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较消息更具体。
14.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合适.因为:①依靠政府的力量“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来推广《五经》,是“权势推广”。②一部经典在世界上的传播,关键不在于这部作品“产出国”的态度,而在于别的国家的文化界、读者是否认可、接受这部作品.③一部经典能否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关键在于别的国家译者是否推广介绍。
合适。因为:①《五经》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②翻译《五经》,让世界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以便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
- 11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
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 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