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目前在农村经济基础比较簿弱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仍然是农村建设,农
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收缩机构,稳健经营”的要求,将延伸到千家万户的金融触角被斩断,形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真空。例如某地15个行政村12015人一夜之间由原来享受16个村级农村信用社代办站的灵活服务变为到城区的单个金融服务,最远的来回达46公里,无法在当天办理金融业务,特别是无法及时享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扶持。
济的发展。
3、农村信贷资金相对过剩与优质客
户群体不足不适应。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出现相对过剩。其原因:一是融资渠道多,给信贷资金增加了相应空间。二是信贷管理机制的不畅,信贷员队伍的责、权、利不对等,导致“贷款放多放少一个样”,出现了资金相对过剩。三是优质客户少,金融机构无法寻找到符合信贷条件的优质客户。农村经济基本上是粗放型、零散型、单个型经营,受地理位置、经营理念、产品项目、规模效益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优质客户少,特别是集约经营的大型优质客户奇缺,农村信贷资金无法及时投放出去,势必会造成农村信贷资金的相对过剩。
民改变生活面貌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在很多地方,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有钱放不出,农户需要信贷资金贷不到问题,导致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矛盾冲突。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双方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其供求梗塞的原因,从而寻求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2、农村资金需求量与资金外流不适
应。中央要求各级金融机构要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从严控制农村资金外流。可事实上,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多家竞争的格局,个别农村金融机构将农村的资金抽走,投向城市、投向大型项目、投向富裕地方,致使农村资金严重短缺。本来农村这块天地的资金就有限,农村资金还不能解决农村自己的问题,部分地方农村资金来源单一,资金奇缺,还将农村资金抽走,这无疑给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不利。以某地为例,每年的国有商业银行和邮储部门要从农村抽走资金近5亿元,致使该地难以靠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来促进其社会和经
农村信贷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分析
1、农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市场服
务模式不适应。广大农民盼望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服务,特别是期望“农民自己的银行”,但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虽说农村金融机构都坚持的经营理念是“立足城乡,扎根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但随着市场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理念的实施,尤
4、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与发展
要求不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不畅,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干预过多,某些行政机关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行政干涉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二是诚信环境欠佳,恶意逃废银行、信用社债务的现
·31·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1期总第237期
象严重;三是部门支持协调不够。以上问题给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设置了一条条难以逾越的障碍。
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以各类协会、联合体、专业户为代表的经济合作组织,通过联合经营,规模种养植,对所在地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推行“协会+农户”和“公司+农户”模式,对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村信贷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农村有效信贷需求的满足率不足30%。导致这种量的差异存在的原因,有政策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金融机构组织的存款只能拿出75-
由于受到生产对象、耕地的影响,在信贷需求个体量的要求上不是很大,增量不多。专业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在农村信贷需求中,个体少,需求量大,增量要求大。乡镇政府及农村村委会在农村信贷群体中,是一个有需求、负增长的群体。由于金融部门强调贷款的规范性,乡镇政府及农村村委会有效信贷需求逐年减少,许多地方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重视农户小额贷款发放,忽视专业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额贷款发放,形成需求群体量的差异。
(4)用途差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村信贷需求己经由单纯的农业生产,种养植业需求,逐步向消费需求,教育投资等多元化需求发展。这种信贷需求的用途差异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地区,信贷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明显,除了正常的种养植业信贷需求外,生活消费需求,教育投入的需求也比较旺盛。许多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想借贷,不愿借贷,今天不用明天钱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如今已有80%的农户对通过信贷改变现有生活条件己形成共识,
农村信贷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分析
农村信贷供求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经济投入的成本高。一般农
户贷款额度小,笔数多,发放和回收麻烦,金融机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经营。据统计,一般农户贷款的营运成本,最高可达融资总额的6-7%(不包括利息支付),高于其它贷款2-3个百分点。在比较利益下,农村信贷供给者因为利益的原因,不愿意发放农业贷款。
80%发放贷款,而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
们对资金的利用率就越高,多数人把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这样就使金融机构存款额度无法大幅增加,可发放贷款的基数难以提高,金融机构因为《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而不能发现贷款。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没有钱存而无法增加存款积数,难以增加贷款发放。这一政策规定,导致许多农村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其它途径获取资金,解决旺盛的农村资金需求问题。
(2)时间差异。农村信贷需求,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种养植条件,生活习惯的不同,它们在需求时间上,也存在差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信贷资金的需求,集中在春耕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之前,主要用于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的购买维修;养植业的专业户,信贷资金的需求,集中在存栏哺养期,主要用于购买种、幼苗、饲料和支付饲养管理费用,养植期有的是1年,有的是2-3年。而在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执行的是“年头贷”,“年尾收”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资金不跨年。有些金融机构要求信贷资金当年回收率达百分之百。这种信贷管理体制与农户实际信贷需求,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性,出现你可以贷款时,我可能不要,我需要贷款时,你又不能给,形成时间原因的供求梗阻。
(3)量的差异。农村信贷需求主体,主要是一般农户、专业户、乡镇政府及农村村委会。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些需求群体在信贷需求上,也存在着差异。农户的信贷需求群体大,笔数多,额度小,是农村信贷需求的主要群体,但这个群体
2、农村贷款风险因素多,风险大。农
民居住分散,贷款需求与使用变数大,对信贷资金如何使用,管理和监督信息不对称,金融部门了解掌握情况难。农村贷款不仅存在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还存在着天灾风险,道德风险。风险因素和风险种类多于其它贷款。
3、国家政策在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
放农业贷款上倾斜不够。国家对经营农业贷款,不管是在税收和其它方面,与经营其它贷款同样对待,而农业贷款的高风险,低收益,经营成本高是其它贷款所不具有的。国家对经营农业贷款与经营其它贷款同样对待,意味着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不是给自已增收,而是给自已增压、找麻烦。在没有政策倾斜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没有理由自我加压。农业贷款的高成本,也决定了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难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89%的农户希望贷款,86%的农户愿意消
费和教育投入贷款。这种对信贷多元化需求群体的变化,展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但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支持领域上,与农民信贷需求的领城存在较大差异。农村金融机构偏重于农产品购销、储备和加工贷款,对生产环节、农业科技转化、消费和教育投入贷款热情较低,同时也很少涉足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对现代农业的覆盖面不够广。在贷款支持对象上,涉及的行业也较少,主要集中在酿酒、饲料、食品等少数行业,对特色优势产业的介入程度还不够深。
(5)结构差异。当前农业种(养)殖业,已经从传统的散种、散养向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和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业转变,种(养)殖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户均资金需求量可以看出,温饱型农户需求较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型农户需求较大;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的个体工商户需求较大,且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4、农村信贷供给政策、制度与需求实
际存在差异。
(1)政策差异。金融机构组织的存款只能拿出75-80%发放贷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近几年来,除了以自然人为单位的农户之外,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工商业等专业户、联合体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协会),在农村不断涌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既使传统的种养植业提升了经营层次,实现了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优质化,也对资金需
·32·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1期总第237期
①从需求地域上分析,交通闭塞、生产与
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民世代以农耕为主,很多青壮劳力也主要倾向外出打工,没有新上致富项目的冲动,贷款需求较小;交通便利、靠近城区、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在温饱之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热衷于经商办实业,产生了较大的贷款需求。②从需求的额度上分析,农村金融需求正由分散小额借款向集中大额借款的方向转变。目前,农村经济正逐步趋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各类经营实体需要征用土地、购建厂房、新上设备、扩大营销,资金投入也随之加大,由昔日的几百元、几千元,增长到现在几万元、几十万元乃至更大金额。而农村金融机构对大额贷款发放过分谨慎。
(6)发展差异。从发展趋势看,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呈现以下变化:①信贷额度趋大化。受收入增长、信贷成本和民间借贷等因素影响,小额,特别是5000元以下的资金需求大部分能自筹或通过亲友以无息借用的方式解决,以致该类信贷日渐萎缩,而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变革,万元以上的信贷需求正不断增长;②需求主体多元化。如贫困农户、一般种养户、市场型农户、个体贩商、手工作坊、微型企业、规模企业和经济组织等;③用途广域化。当前农贷用途已从生活开支、小百货商用和小规模种养扩展到专业种养、技能型生产、市场启动、资源利用、规模扩张、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各项领域;④形式多样化。票据贴现、仓单质押、林权抵押、透支卡等信贷形式正日益增多;⑤区间差异化。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现在仍然很明显,因产业开发重点不同,资金所需集中程度不一,信贷需求区间差异也将较大,这一差异将进一步扩大。⑥季节性弱化。因需求特征多样化,农村信贷需求不再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或期限。目前农村金融组织并没有积极适应发展变化的农村经济形势。
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特别是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村投放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可继续出台扶持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构筑服务“三农”通道,可以参照国外对农村信用社的倾斜政策—————“免税制”、“放宽农村信用社准入制”等举措,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全面腾飞。
的金融机构,按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调动金融机构增加信贷供给资金的积极性,解决信贷供求梗阻中量的差导。第三,有序的鼓励多种成分的资本进入农村,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建立多层面、多成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体系。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要坚持市场引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在总体思路上要从政策引导转向市场调节,把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要坚决纠正那种把着眼点放在某一个农村金融机构或几个金融机构的狭隘观点上,坚决纠正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行为,坚决纠正那种一阵风式的应付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的改革。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运作机制和功能因势利导,建立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的长效机制。
2、完善金融政策、制度、规定,调动农
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率,影响着这个产业的发展步伐和速度。只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稳定、协调的发展。①对投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年终按农业贷款余额减免营业税;②财政部门每年末对被核实的“损失”类农业贷款,允许税前核销或由财政比例购买;③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比例。对信贷规模在当地GDP中占比低于40%的,允许金融机构超比例放贷;④对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或奖励;⑤加快农村经济保险步伐。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保险制度,分散金融风险。
5、着力培植黄金客户,形成富余资金
良性运行链。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当地大力发展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着力培植黄金客户,着力挖掘优质客户,把相对富余的资金充分运用出去,创造最佳效益。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延伸、拓宽和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联保贷款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延伸到流通、消费领域。积极探索社区商户授信,大力推广发放小额商户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和门面抵押贷款。积极稳妥开展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积极扶持规模效益且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项目,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经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要结合各地实际,综合运用各类信贷品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根据当地产业化要求,建立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大胆创新贴近于本地产业化经营。
3、对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分工,畅通信
贷供求渠道。首先,完善金融网点的布局,严把市场准入和退出关。反对一哄而上的设置金融网点,要保证网点设置的科学合理性。防止金融机构因有利可投而乱设网点,因事后无利而乱撤机构。其次,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合理分工。农业银行主要负责专业户龙头产业化企业贷款;信用社主要负责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农业发展银行主要负责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把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部分补贴,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基础设置建设的支持,落实到农村,落实给农民。邮政储蓄银行调节性的服务信贷需求对象。
6、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制度和
考核办法。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根据农业贷款使用的特点,制定信贷人员考核办法。既考虑强化信贷人员责任,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又要考虑信贷人员能“做得到”,能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合理的制定对信贷人员的追责条款,对于因自然灾害和意外形成的贷款损失,对信贷人员免于问责。允许基层金融机构在一定额度内,发放信用贷款。
(作者单位: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4、多种手段引导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目前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只强调市场引导是不对的,必需要有必要的政策引导和利益激励。首先,要用行政的手段,杜绝农村储蓄资金流出。明确当地金融机构组织的存款,必须用于发放当地贷款,除用于缴存存款准备金外,严禁流出。第二、对拆借、申请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引入资金
解决农村信贷供求矛盾的
主要对策分析
1、鼓励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各级政
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1期总第237期·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