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推进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23-11-13 来源:钮旅网
德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推进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

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德阳市教育局 • 【公布日期】2019.05.05 • 【字 号】

• 【施行日期】2019.05.05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教育督导 正文

德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推进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的

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直属中小学:

为深入学习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我市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德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德阳人民满意的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推进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校实际遵照执行。

德阳市教育局关于推进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的 指导意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等会议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

革创新,深入推进我市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区域教育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整体转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德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德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德阳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大力推进市直属中小学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的“五大体系”相关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大意义

学校特色发展五大体系,特指学校面向未来的教育文化体系、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学校课程体系、学校高效教学体系和学校公民教育体系。“五大体系”是学校工作中有机结合、又有所区别的五个方面。前两大体系是学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三大体系是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五大体系”的构建,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一个完整性的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对于现代学校建设和基础教育整体升级具有整体性、根本性的影响。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高水平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如果不从奠基未来的角度深度思考人才培养问题和五大体系建构问题,就只能是一般性地而不是高水平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高水平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围绕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区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五大体系开展全面、整体的提档升级。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的“五大体系”,才能确保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使素质教育具体化、培养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适应学生培养目标提升、培养未来之才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实现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竞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的基本追求。仅以课程为例,在目前的学校课程中,有的课程内容不够先进、不够系统,有的课程内容重叠,有的课程内容价值不高,面向未来的、侧重于未来所需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价值的课程内容尚未充分吸收到课程体系之中。有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即高效教

学环节协调得不够好,导致难以构建高效教学体系。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就必须系统构建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五大体系。 (三)是推动区域教育和中小学整体转型的需要

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及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等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全球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对教育带来了新影响、新挑战,这一形势亟待区域教育和中小学整体转型,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德阳区域教育和中小学整体转型,务必要从包括学校文化体系、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学校课程体系、学校高效教学体系和学校公民教育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和整体推进,才能实现循序渐进与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协调。 (四)是打造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特色中小学、中华名校的需要 德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着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四张名片,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德阳教育的责任和担当就是打造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特色中小学、中华名校,为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慧支撑。在这个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科学发展,保证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手段更加科学。中小学五大体系构建,正是践行教育领域科学发展、进而推动德阳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是快速、高效推动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深入推进五大体系建设,能有效地促进包括教育公务员、校长、教师、教科研人员、督学等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摒弃相对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自觉提升教育专业能力和水平。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能力,应由侧重于“一力”(执行力)向具有“六力”(研究力、开发力、执行力、指导力、协调力、评价力)发展,一定程度上扭转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内涵和水平,不断提升具有较高持续价值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发

展力的提升,增强育人、育才能力。

(六)是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走向深入的需要

如果仅仅是开展狭义的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开展学校五大体系全面、整体构建,只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没有解决“往哪教”“教什么”的问题,这样的改革是肤浅的、表面的。相对于“怎么教”的问题,“往哪教”和“教什么”更为根本、更为深刻。单纯开展狭义的教学改革,改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深入了。学校只有统筹推进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与总体改革,才能使狭义的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革命”持续地走向深入,保证教育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七)是从根本上减负的需要

减负,既包括减轻教师教的负担,也包括减轻学生学的负担。我们知道,教育最为人痛心的,就是培养目标不能与时俱进,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人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耗低效,师生不堪重负。给教育减负,就是给教育增效。实现这一目标,务必要对学校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五大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开展系统加工和处理。既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加法,又要做必要的减法,从而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要以及学科知识进一步优化的需要。没有五大体系的全面优化,只对教学环节或其它个别环节进行部分改革,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八)是推动区域教育体系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需要

一流的教育体系,需要通过一流的学校文化体系、制度体系、课程体系、高效教学体系、公民教育体系来体现。区域整体推进各学校的五大体系建设,有利于形成奠基未来、开放包容、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区域教育体系;有利于调整、优化区域教育治理结构;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走向深入;有利于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课

程、教学、公民教育、教育评价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强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学校教育、区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总之,五大体系全面构建,是全面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转型、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紧迫需求,是全面升级德阳基础教育水平、打造德阳基础教育品牌形象的重大举措。 二、指导思想

德阳市直属中小学构建学校特色发展五大体系工作,是我市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探索区域整体推进学校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学校综合育人水平,力争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为推动我市形成区域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和基本建成一流的区域教育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一)主要面向未来与适度照顾当下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面向未来,指的是五大体系的构建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升,关注未来社会对于个性化、国际化、信息网络化、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引领未来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具备国际视野和终身发展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适度照顾当下,指的是在构建学校五大体系的过程中,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立足当前实际,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避免好高骛远。要客观评价区域及学校的优势、弱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考虑各级

党和政府的政策性要求和中考、高考的相关情况,考虑多数家长的可接受程度,考虑各学校的特点和实际,走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设与发展之路。 (二)强调创新与按需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德阳的基础教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各校要系统总结本校教育发展的丰富经验,及其对于未来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积淀,并认真继承。同时,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及知识社会的人才标准,大胆创新,主要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学校校长、各学科教师、教研员等人员勇于探索,创新五大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尽快构建国内一流的、新型的、较高质量的学校发展体系。

(三)循序渐进与弯路超车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来说,只强调循序渐进,不敢弯路超车、急起直追,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对于学校五大体系的构建及整体转型来说,也是这样。既要循序渐进,也要强调弯路超车、急起直追。要按照预先制定的路线图,挂图作战,保证计划执行的科学性。要通过五大体系建设,构建德阳发展模式,提供德阳发展经验,彰显德阳发展范式,为德阳教育全省领先、全国知名,提供可靠保证,确保德阳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与弯路超车相结合,要求我们要把工作当成课题,把课题变成工作,通过五大体系建设,出经验、出成果、见成效。

(四)品格、知识、能力、体魄兼顾的原则

五大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要兼顾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体魄四大方面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toknow(学会求知);Learningtodo(学会做事);Learningto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tobe

(学会生存与发展)。五大体系的构建,是要推动学校教育实现实质性突破,得到根本提升,把学生当成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确保全面、完整、充分地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五)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学校发展的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是基础性。我们的一切改革举措,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必须是对这个特征的遵循。但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又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社区环境、师资水平、生源结构,形成不同的发展特色和路径,深化学校结构性改革,推动学校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积极引导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特色学校建设,就是要实现学校办学的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冲破“千校一面”的局面,突破原有的单一模式。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的活力,有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学校变革的理性选择,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志。

(六)保底性统一要求与因校制宜、分层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认为,保底性统一要求和因校制宜、分层指导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制定的要求,都是一些保底性的、统一的要求,但学校的发展还是要在遵循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因校制宜。发展要有差别性,有校本性。我们对学校的指导,学校对教研组、对教师的指导,实行分层指导的原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七)单项突破与学校整体转型兼顾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就校际发展而言的。各校可以首先在单项上实现突破,从而带动整体转型。单项突破和整体转型二者并重,不可偏废,顾此失彼。五大体系的建设,要坚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的思路,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避免因

盲目整合而造成的“随意化”“碎片化”等问题。要将学校五大体系视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加强各体系间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形成上下贯通、有机协调、科学合理、面向未来的统一整体,实现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 五大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极广,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区域整体合力。必须做好区域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以学校为单元的系统设计。要把进一步提升适应未来的教育质量摆在学校整体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一所学校都不能少”,努力提升德阳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主要内容

(一)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文化体系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认可和遵循的,由精神文化子体系、制度和行为文化子体系、形象文化子体系等构成的,以办学核心理念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教育文化体系。学校文化体系是构建学校其它业务工作的基础。构建学校文化体系,是学校现代化建设、学校转型、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学校精神文化子体系包含了办学核心理念、学校教育主题(学校教育类型)、学校系列二级理念、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校训、三风、学校教育铭言、学校宣言等;学校制度和行为文化子体系包含了学校章程、发展规划、治理结构、管理方略与系列制度、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高效教学体系、公民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安全管理与后勤服务、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等;学校形象文化子体系包含了基础性视觉要素、听觉要素、可移动用品的设计、不可移动的物质与人文环境的设计、校服、校办媒体等六大方面。

构建学校文化体系,要特别强调下列几点:第一,要站在学校业务工作的最高点、学校工作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学校文化体系建设,把学校文化体系看作是学校

其它业务体系的基本指引;第二,要以办学核心理念为核心;第三,要坚持按需继承、适度照顾当下、主要面向未来的工作方针,构建侧重满足未来所需的学校文化体系;第四,要以《学校文化战略纲要》或类似名称的文献的制定,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抓手。

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步骤:第一步,系统总结本校的历史文化沉淀、本校所在社区的文化特征,从中提炼出未来仍有价值的、优秀的学校文化积存;第二步,提炼办学核心理念,将其作为学校文化体系中最高的、指引学校全局工作的、第一重要的文化要素,同时撰写其释义;第三步,分别构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和执行文化、形象文化等三大子体系,合并为《学校文化战略纲要》,形成学校完整的文化体系;第四步,根据《文化战略纲要》,制定文化“上墙、上路、上顶棚、上移动用品、上主题文化区、上网络、上音频”的方案,整体设计,分步进行建设;第五步,出版《学校文化战略纲要》。市教育局组织编写《德阳市直属中小学文化建设丛书》(暂名),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总主编,中国教科院李继星研究员等专家任顾问。各校负责丛书中各分册的编写,各分册可定名为《某某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由校长、书记兼任分册主编。 (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行过程,而且也重视学校与家长和社会的互动。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是现

代学校制度的两个主要类别。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确立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体系特别是办学绩效评估制度、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高效教学激励制度、学校特色发展制度等制度建设应做为重点。初步形成“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体系”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其中,章程的建设是核心。 2.梳理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基本路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可因校制宜。要直面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最终水到渠成。从章程出发,其它制度建设跟上,再一轮轮制定规划、实施规划、评价规划,在此过程中,逐渐逼近办学目标,实现学校特色发展。这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路径。对该路径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梳理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3.以“规划”为核心,充分发挥督导部门的“牵引”作用。在推进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党政机构要实现功能转换,主动放权。在督导与评价方面,从政府任务型的督导检查为主转变到以跟踪督导、指导检查学校发展规划达成度为主上来;采用“一把尺子”与“多把尺子”相结合的评估标准,实现“一校一评估”;采用发展性督导的思想与评价方式,体现教育督导的专业引领作用。 4.以学校为主导,实现“三位一体”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健康而有个性的成长,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以学校为主导,主动打开校门,加强学校与社会、社区的融合,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建设、教育小区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开展有价值的探索,为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是五大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

1.理念建设。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建立在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的

基础之上,在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学校的教育主题、课程理念和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课程理念、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起着主轴的作用,是课程的灵魂。而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又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主题、课程理念、学生培养目标的形成。因此,各中小学要先制定办学核心理念、教育主题、课程理念、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等文化要素。学校要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形成符合本校实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获得未来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2.模式选择。各学校在选择课程体系建设的类型(模式)时,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不同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考虑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学校特色的构建等实际,将学校现有的各类课程通过选择、改编、整合、拆分、补充、拓展等方式,调整相关课程结构与内容,确定本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类型(模式),形成本校文化视野下的,体现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选择性等现代课程特征的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3.总框设计。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是对课程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的总体反映。各学校要经过对现有课程等情况的深度分析,设计出有利于奠基学生未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形成学校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图。

4.方案制定。各学校要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形成学校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制定方案,要以校长为牵头人,校内各相关处室主任、各学科优秀教师应积极参与,并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通过方案的制定,明确指导思想、细化目标责任、确定具体流程、强化措施保障,用于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

5.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是学校和教师开发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各学校要在充分把握国际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标准特别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学校课程标准,特别是学校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应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

6.教材编写。学校教材编写是一项体现创新精神的、重要而艰巨的工作。要依据学校课程标准,参考国际、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本校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和实际需要,根据思想性、科学性、学本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等,做好教材编写工作。要明确教材编写的任务和目标,成立教材编写组。在编写教材时,要充分考虑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知识点的分布规律、未来所需的关键能力以及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还要考虑要点提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教法和学法建议、学习思考和问题解答等基本内容。在表达方式上,还应考虑图文并茂等问题,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在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过程中,都要主动争取专家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并在实践中检验教材的适宜性,经反复修改、论证,形成独特的教材文本。

7.教学改革。课程执行的主要落脚点是课堂。各学校要以课程体系建设带动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要大力开展学本课堂建设,变革传统低效的以教师、教材、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推进因材施教。可尝试采用长短课、大小课、兴趣选修、跨学科教学、课程化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合作教学、走班制、学长制、师徒制等新型教学组织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要营造民主、平等、主动、安全、思辨、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终身发展力奠定

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8.课程评价制度建设。课程评价制度建设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同步进行课程评价的改革,形成以学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体系。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要注重起点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中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并将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该培养目标展开后形成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评价关键点;要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根据课程功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以评价促课程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要统筹考虑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专项规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与考试等环节。要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特别是学科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四)构建学校高效教学体系

各学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变革低效率、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轻负,为新的课程体系提供足够的空间、时间和资源,基本建立一套“符合认知规律、融合信息技术、自主灵活高效、激发个性潜能”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各种变式,使之具有学校特色、基本成熟稳定。

学校高效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课型、教学组织方式、课时制、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与评价等要素,涉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能够让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学生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体验”,学习

的过程才能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力争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探索出一条具有德阳特色的高效教学体系建设之路,使区域教育整体、综合转型成效明显,实验学校基本形成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以学为本”的学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优秀的校级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频出,优秀的课程改革引领者不断涌现,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竞相呈现,为德阳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多方面的、牢固的基础。 (五)构建学校公民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德育。德育转型可以从推进公民教育入手,在德育领域走出一条路子来。学校的公民教育体系,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学校、社区、学生家庭三结合为主要路径,以专门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相结合为原则,走体系化构建、一体化实施的路子。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来建立健康、民主、公平、法制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民主,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上。一个人如果总是得到别人的尊重,他必定会自觉地对他人表示尊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可以通过组建“公正团体”得以实现。尽量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价值。及时对孩子的行动给予真诚的指点,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在自身现有的能力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步形成互相欣赏、共同分享的团队氛围。

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有所侧重: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做到关心自我和家庭,中年级学生做到关心学校和班级,高年级学生开始初步关心社会问题,初中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并初步关心国家发展,高中生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和国际问题。在每个阶段必须为下一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关心自我开始,以各自的方式关心公共事物,把自我融入班

级、学校、社区以及更大的社会生活空间;从班级管理决策开始,从关心个人身边的正当生活秩序开始,让学生学会把身边的事务变成与个人切身相关的事务,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和周边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并延展到对民族、国家、人类事务的关注之中,逐步扩大、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学生在一步步扩大的社会参与过程中,也会逐步意识到社会参与原来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个人之于社会的权利与责任原来就在生活之中,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高不可攀,权责意识因为我们的亲身实践而变得真实、亲切。 五、建设过程 (一)第一阶段

论证阶段:2018年11月-2019年2月。组建核心团队,酝酿、调研、搜集文献、起草《指导意见》及各种附件。 (二)第二阶段

启动阶段:2019年3月。颁布《指导意见》,市教育局召开学校五大体系建设动员会,对学校五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部署。 (三)第三阶段

培训队伍,起草、论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阶段:2019年4月-2020年7月。

1.各学校顶层设计学校五大体系基本框架图。各学校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学习领会本文件精神,增强对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树立面向未来的构建意识。凝聚学校各方面力量,分析学校课程现状,设计或优化办学核心理念、教育主题、课程理念、教学理念、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进行本校五大体系基本框架设计。在《指导意见》颁布后,各校草拟完成本校课程体系、高效教学体系的两张基本框架图(表),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一次学校课程体系、高效教学体系的两张基本框架图解说比赛。

2.各学校制定本校的五大体系建设方案。各校应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与实施策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系统部署本单位的体系建设工作。在《指导意见》颁布后四个月左右,组织一次对学校五大体系《建设方案》的评审活动。 3.各学校开展五大体系建设的具体行动。由学校五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将相关构建理念贯彻到学校的相关体系建设实践中。开展与五大体系建设相关的各种制度的建设与研究工作,包括面向未来的相关研究制度、开发制度、实施制度、评价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建设与研究。

4.项目办公室组织指导、督查与评审。项目办公室协调专家力量,开展对各学校五大体系建设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的指导与督查;组织对部分学校的蹲点推进,发现和培育典型,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专家对项目及学校推进成果的总结提炼,成果出版;制定《德阳市直属中小学课程教学综合改革评审细则(试行)》,加强对各学校推进工作的考核评审,将考核评审结果纳入年度督导评估重要内容。 (四)第四阶段

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修改、优化阶段:2020年9月-2021年5月。

各学校总结和梳理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听取专家对各校五大体系建设情况的指导性意见,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不断深化学校五大体系的建设工作。

开展区域性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推广先进校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聚焦学校五大体系建设,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开发“德阳市直属中小学构建五大体系工作”平台,将先进校、特色校提供的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能充分体现面向未来特征的构建资源,进行展示推广,供全市学校选择使用,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第五阶段

总结、出版、表彰、更大范围内推广的阶段:2021年6月-2021年10月。

鼓励各学校形成一批体现办学特色的精品案例,总结梳理出本校五大体系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高效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形成具体经验。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展学校五大体系特别是课程体系评价工具和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比办法的研究,开展对各学校五大体系建设的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总结区域性五大体系构建成果,形成可推广的区域整体推进体系建设的经验。推出一批体系建设先进校,在省级及以上媒体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德阳教育的影响力。 六、任务分工

为确保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需举全直属之力,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具体任务分工如下: 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日常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协调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科协、市科知局、市社科联,对学校五大体系建设提供所需各类资源。

项目办公室: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负责本项目的日常协调工作。项目办公室设在市教科院。

基教科:负责做好改革项目的统筹规划、过程督促、成果评比、成果推广等行政管理工作。

计财科:负责经费保障,优先安排学校五大体系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专家费用、成果出版、各项奖励等经费;做好专家团队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工作。 人事科:负责领军人才柔性引进及相关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各学校五大体系建设所需教师、人才的引进工作。

电教馆:负责对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支持;牵头协调市直属范围内课程体系建设、高效教学体系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工作。

师培科:负责将学校五大体系建设相关的培训,列为各年度教师业务工作培训

的重点内容,组织好实施工作。

督导室:负责制定学校五大体系建设的评价工具,开展对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的评价与指导;负责将该项工作纳入对市直属中小学年终督导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加强过程督导。

市教科院:市教科院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有序推动和考核评估;为学校五大体系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和研究指导;负责项目各项重大研究活动、培训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负责专项科研课题立项、管理与指导工作,科研成果的提炼、总结与推广工作;负责项目各项成果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专家团队的日常服务工作。 信息中心:负责典型经验、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

各中小学:构建五大体系并组织实施。完善制度建设,落实本《指导意见》规定的各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 七、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开展市直属中小学特色发展的“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是我市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德阳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直属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不断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感和引领学校改革的责任意识,带领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适应人才培养内容与方式的重大转变。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未来意识,让五大体系建设落地生根。 (二)组织保障

市直属中小学特色发展的“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是打造特色中小学,升级基础教育水平,擦亮德阳“教育名片”的重大举措。为此,市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与全面推进

相关工作。健全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整合教育局相关业务科室、市教科院、督导室及各中小学的相关资源,充分借助李继星专家团队的专业力量,指导学校确定五大体系构建方案和工作机制。各学校要相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五大体系构建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确保五大体系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队伍保障

学校五大体系建设呼唤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需要教育行政人员和校长具有较强的课程领导力,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力,需要学科教研员具有较强的课程研究力和指导力,需要教育督导人员具有较强的课程及管理评价力。同时,学校五大体系建设需要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为切实保障五大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要充分发挥上述各群体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市、校两个层面要多渠道、多层面开展面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人员到教育综合改革前沿地区和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培训,激发多个群体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各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五大体系建设尤其是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五大体系建设的过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研究能力、开发能力、执行能力、反思评价能力,建设一支师德师风师能俱强,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高效实施能力、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四)政策保障

制定《德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市直属中小学构建五大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细化目标责任、规定具体流程、强化措施保障、进行督导评估等,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工作目标。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管理,建立五大体系建设指导、评价与激励制度。鼓励对优秀成果进行出版和交流展示。把该项工作纳入对

市直属相关单位的质量考核,纳入对学校和各职能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 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注重从制度建设上保障体系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实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及配套的其它激励机制。 (五)经费保障

市、校两级坚持把“队伍优化、人员培训、项目研究、课程开发、实验验证、成果固化”作为今后经费投入的重点方向之一,使经费投入向“培养人”这一方向进一步倾斜。要为学校五大体系建设确定必要的专项经费,列入预算,重点用于研究工作、必要的考察学习、课程开发、相关成果的发表与出版等;用于支持在学校五大体系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愿意先行先试的学校;用于奖励一批五大体系建设特别是优秀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和开发人;用于奖励在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其它方面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六)科研保障

市、校两级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三个年度的教育科研要向五大体系建设研究适度倾斜。在支持市直属各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申报各级各类教育研究课题或项目时,在市级、校级课题或项目立项时,要把与学校五大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课题或项目作为专项课题并每年进行阶段成果的评审工作。学校教科研部门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开展相关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对于实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群体智慧,通过集体攻关破解难题。要定期组织相应的观摩和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

市直属中小学应根据上述指导意见,在一个月之内,制定完成本校的实施方案并上报市教育局。

市直属中小学应遵照执行本《指导意见》,市直属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县(市、区)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可参照执行本《指导意见》。

德阳市教育局

2019年5月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