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扬州大学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流程

2023-10-21 来源:钮旅网
扬州大学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流程

     

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体系、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基于课程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估为抓手,全面实施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建立持续改进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简称QC)小组

QC小组是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的最小单元。通过小组形式,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的“常态教研”。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QC小组,可以在课程组或教研室或系科基础上具体统筹安排建立。QC小组应明确组长与组员。

每学期初,由学院根据学期教学任务,部署QC小组建立工作。专业为QC小组建立的责任主体,具体落实相关课程QC小组建立工作。 二、按照PDCA循环开展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

(一)责任主体:任课教师 (二)管理主体:QC小组组长

QC小组活动的基本程序是PDCA循环,活动中要注意做好记录。

PDCA循环方法又称“戴明循环””,它包括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

1.P阶段―计划阶段(上一轮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找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

步骤1:分析课程教学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课程质量问题点。问题点是存在或潜在的质量问题,包括未能达到规定要求或可以加以改进的两种类型。这些质量问题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或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效率。一般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座谈、评教信息、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信息等渠道来了解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通过标准对照、与国内外标杆性课程等的对比来寻找自身课程教学的差距等等。在分析时,要对照本门课程教学大纲,从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角度进行客观分析。

步骤2:分析产生课程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要逐个问题、逐个

 

因素加以具体分析,避免主观、笼统。

步骤3:针对找出的问题、原因和影响因素,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措施计划,确实改进项目。措施要具体、切实可行,预测预见其效果,并确定完成时间。

任课教师填写《课程教学质量自我诊断表》。填写的时间: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下学期开学前。管理主体在下学期开学一周内完成《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项目汇总表》。

2.D阶段―执行阶段(新一轮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

按照制定的计划和措施,严格周密执行。实施中如发现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修改计划。

在此阶段,任课教师是课程教学质量改进项目实施的责任人。课程QC小组长应把好关。

3.C阶段―检查阶段(新一轮课程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

这个阶段是检查效果,分自我诊断与外部评估两种。任课教师根据所制定的措施计划,检查进度和实际执行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进行自我诊断。学校、学院、专业层面组织开展课程教学质量改进项目抽查评估工作。

4.A阶段―处置阶段(新一轮课程教学结束后,一般是学期期末或新学期开学阶段,责任主体为任课教师)

步骤1:总结经验,巩固成效,执行解决问题的措施。

步骤2:课程教学质量改进中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实施。 三、做好课程教学质量改进工作总结

(一)时间点:每学期期末或开学初 (二)责任主体:任课教师 (三)管理主体:QC小组组长

QC小组活动完成了PDCA循环,取得了成果后要及时总结,成果材料要进行必要的整理、归档与上报。总结中要对问题、原因、措施、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下一步计划等进行阐述。

                                                                                                

 

扬州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自我诊断表

学院 开课学期:20 ~20 学年 第 学期

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学分

专业

学生情况

学生人数

□通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 □其他

授课教师情况

授课教师 职称

本门课程任教时长

从 年开始

教材情况

教材名称 是否国家或省规划教材等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授课方式(下列空格内打钩)

以板书为主

以多媒体为主

线上线下混合

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测评、座谈会、调查等)

督导、同行、领导等听课反馈信息

2

本人对所授课程教学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分析视角见“注”):

改进的具体措施(明确改进的项目、具体方法和完成时间):

任课老师签字: 日期:

3

QC小组意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导向):

签字: 日期: 专业负责人意见:

签字: 日期: 学院分管领导意见:

签字: 日期:

注:主要从知识把握、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思考。

一、知识把握

知识把握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完整、正确的,无知识性错误。分析视角如下:

1) 概念清晰,术语准确;

2) 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体系性强; 3) 反映前沿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方向; 4) 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

1、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一门课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的设计,教学目标要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学习、研究和应用知识的方法的传授,要符合学科要求,符合学生需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分析视角如下:

1) 根据学科特征和专业特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3) 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具体,可分解,可检测; 4) 课程教学计划合理,教案思路清晰;

2、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与组织,要求: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可接受性高。

4

分析视角如下:

1) 教学内容的安排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能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适应学习的需要,可接受性强; 3) 教学内容层次清晰,难点、重点突出;

4) 针对难点、重点设计的问题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 5)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联度高,对教材内容有优化; 6) 教学内容容量适当,大多数学生能掌握。

3、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设计,要求选择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

分析视角如下:

1)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充分展开,过程完整,学生学习积极

性高;

2) 教师的教学行为,引起、维持与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

学习行为互动性高;

3) 学生学习成果显著,成果展示、交流充分得当。 4) 教师设计问题有层次,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5) 对学生的回答能有效反馈与评价。 三、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激发、行为规范与氛围营造,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有效监管课堂里的学生行为。

分析视角如下:

1) 教师上课情绪饱满,教学互动多,课堂气氛好;

2) 有效传递教学目标,学生清楚该门课程要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3) 制定课程考核规则,并有效实施;

4) 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高效开展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5) 关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及时评价学生在课堂里的表

现;

6) 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纪律。

四、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此部分是整个评价的核心)

学生学习效果是指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分析视角如下:

1) 学生上课注意力及学习兴趣; 2) 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展现;

3) 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参与教学互动情况; 4) 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5)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本门课程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方面; 7) 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