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析完整体的基本语义特征

2021-11-14 来源:钮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析完整体的基本语义特征

作者:冯春环 李桂春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4期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完整体作为一种语法体的基本语义特征,分析完整体与不同情状类型动词和事件匹配的可能性。完整体最基本的语义特征是表达一个“动态事件”在所提供的时间段内所“实现的变化”。

【关键词】完整体 有界 动作方式 情状类型 一、引言

一般认为,完整体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事件的一种全景观,不管事件中的动作行为是否可分解为明确的起点、中段和终点,采用了完整体视角后,我们都把它看作是一个未加分割的整体。完整体是一种语法体,是一个句子层面上通过语法标记手段体现出来的语法范畴。语言学家一般把完整体的基本语义特征或功能归纳为表达事件的“整体性”,“封闭性”,“有界化”等。

二、语法体和语义体之间的关系

语法体,包括完整体、不完整体和相容体,属于形态句法范畴,他们的表达要借助于时制或体标记词等语法手段,因为我们只有通过与事件外时间进行对比,才能知道事件所描述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已然和未然等事态发展情况。而语义体所考虑的只是事件或动作内部的时相结构,语义体内部分类所依赖的基本语义特征为事件或动作有无内在终结点(telicity)。也就是说,语义体的研究不依赖于外部时间定位,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动作和事件的内部时间结构的特征。 语法体和语义体是两个处于不同层面的相对独立的系统。Smith (1997)认为,自然语言的体貌系统为语言使用者在从表达内容到表达形式这一编码过程中,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封闭式系统:视角体(即语法体)和动词词组的情状体;我们在造句时,必须从这两种系统中各选出一种来合成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情状类型。

三、完整体和动词情状类型之间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早期欧洲大陆学者大都从动词角度来考察完整体与不完整体在表达形式和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这些语言中,完整体与非完整体的区别主要通过动词词缀来表达。完整体和非完整体体现的是语言使用者对事件观察的角度和方法,而事件不仅包括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还包括事件的参与者如主事、受事以及事件的目的等各个因素。但动词无疑是事件表达的核心,是我们判断句子中所表达的事件的情状类型的最主要的参考点。陈平(1988:405)认为,动词本身的词汇意义为句子最终表达哪种情状提供了选择上的可能性,而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如宾语、补语和主语等,决定了句子中事件实际表现了何种特定的情状类型。

动词的情状类型或动作方式(akionsart)对完整体这种句子层面上的语法体有没有限制作用呢?什么情状类型的动词能够用于完整体?如果有的类型的动词能够用于完整体,而另外一些不适合的话,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Smith认为,完整体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事件的封闭性,即事件的内部时间结构上至少应该有起点和结束点;而状态类动词从类型学上讲,是没有终点即结束点的。因此,理论上说,和完整体视角是不匹配的。Bach(1986)把状态动词细分为静态状态动词和动态状态动词,前者如“love”“know”,后者则包括“sit”“stand”等。静态状态动词在句子中表达个体具有某种稳定的特征,而动态类状态动词在句子中表达的,是句子中主语或其他个体在具体事件中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和完整体视角匹配。

Bach对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的分类的标准,主要是吸取了Carlson对事件性谓词(stage-level predicate)和个体性谓词(object-level predicate)的区分。事件性谓词和个体性谓词之间可以进行类型互换,也就是说,事件性谓词也可以有泛指解读,如许多语言中的中动结构,动词用于惯常体以及用在表示能力的情态动词后等结构中,这时,句中的动词虽然从类型分类上说属于事件性谓词,但此时表达的意义已是泛指义了;而个体性谓词如“姓、像、知道”等也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和完整体视角匹配,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这回我也姓了一次赵。 (2)And then suddenly I knew.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词的情状类型与完整体之间的匹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律可循,有的只是大致上的对应关系,即原型上的匹配原则;完整体对谓词所提出的最基本的限制性条件是能够用在具体的动态事件中事件性谓词,一般来说动态状态动词、活动、完结和实现类动词的语义中都含有动态这一语义值,而静态类状态词在经过类型转换后也可以和完整体视角匹配。

四、从完整体和不同情状类型的事件的匹配看完整体的基本语义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完整性情状和不完整性情状都可以用完整体视角进行观察,这一点也是大多数语言学家所公认的(Smith 1997)。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3)She played sonatas. (4)She played that sonata. (5)Lily swam in the pond. (6)小王跑步了。 (7)我们看了一场电影。

例句(3)采用的视角是不完整体,原因是“sonatas”是类似不可数名词的光杆复数名词,语义特征上表现为 [-界限](unbounded),因此,我们不能判断是一次谈了很多曲还是多次谈了很多曲,即不能断定句子中的事件是否为单个的动态事件。其余4个例句采用的视角都是完整体,但这些句子中事件的情状类型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例句(4)、(7)为完整性情状,有内在终止点,而例句(5)、(6)为非完整性情状,无内在终止点。

如果说,完整体视角给语言使用者提供的是把事件当作一个未加分割的整体观察的方法,那么,对于完整性情状而言,因为其自身时相结构中含有起点、中断和终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事件的终点阶段是否发生而决定采用完整体还是不完整体。非完整性情状的事件本身没有结束点,其内部时间结构具有同质性,也就是说,我们从非完整性情状事件的时间结构中,找不到确定的阶段帮助我们判断该事件是不是一个整体。

五、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完整体作为一种视角体,主要是用来表达“变化的实现”这一基本语义特征,该变化对于完整性情状来说,指的是事件中动作行为的完整结束,对于非完整性情状的事件来说,指的是事态的发展转变为该非完整类情状描述的动作行为或状态,或者该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终止。通过这一描述,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语言中的完整体同时也肩负着表达事件的开始,因为他们从语义特征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表达某种变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Smith,Carlotta S.The Parameter of Aspect (2nd edition) [M].Dordrecht:Kluwer,1997. [2]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6):401-4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