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发,转而简述了教育生态学基本信息,再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提出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策略:革新教育理念,树立生态思维、减轻工作压力,遵守“耐度定律”、强化交流沟通,突破“花盆效应”、转变教学实施模式,重塑“生态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生态学;农村教师 一概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文将其简称为“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1]目的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本性地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进而真正落实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3]至此教育研究机构、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以及一线的教师纷纷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未来十年教育的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其中专列一章阐述教育信息化,开宗明义地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4]这说明了教育信息化是下一阶段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的工作[5]。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6],而“整合”的关键执行者则是教师,因此,研究提升教师“整合”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乃至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二视角: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1976 年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科学术语。它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一门学科[7]。它以教育与生态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还原论、灰色系统等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国内外正在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一是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还有就是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目前,生态学成为研究和探讨教育问题的独特视角,教育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8]。因此,本文试图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探讨怎样提高农村教师“整合”能力。
三策略:农村教师“整合”能力提升
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系统中,教师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决定着应用哪些技术以及怎样应用技术,即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是关键执行者。而教师种群中,农村教师又是中坚种群。农村教师这一中坚种群的思想理论、工作环境、学习交流、教学实施模式直接影响着他们 “整合”能力的提升。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生态思维、耐度定律、花盆效应、生态位的理念,对于提升农村教师的“整合”能力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