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3例新生儿烧伤病例临床治疗探讨

2020-05-04 来源:钮旅网


13例新生儿烧伤病例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 分析我院近8年新生儿烧伤临床病例的治疗情况,探讨新生儿烧伤治疗的措施,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鄂钢医院烧伤科2012年1月~2014年7月门诊及住院烧伤新生儿病例资料共13例,对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3例烧伤新生儿烧伤创面均得以愈合。结论 烧伤新生儿进行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的。

标签:新生儿;烧伤;临床治疗

临床新生儿烧伤病例较少见,治疗难度大。我科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进行诊治的新生儿烧伤共计13例,其临床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现将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3例新生儿病例中,男8例,女5例。受伤时间:出生后20 min1例,出生后1d1例、出生后3 d 2例,出生后5d1例。出生后7~28d8例。烧伤原因:8例为热液烫伤,4例为热水袋接触烫伤,1例为取暖器烘烤所致烧伤。10例为足月儿,3例为早产儿。出生时体重2.2Kg~4Kg.烧伤面积最大33%TBSA,最小不足1%TBSA。烧伤深度为浅Ⅱ°~Ⅲ°,5例患儿存在大小不等Ⅲ°创面(0.3%TBSA~4%TBSA);烧伤部位:躯干5例,四肢9例,臀部3例,会阴1例。按我国现行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1]:轻度8例,中度3例,重度1例,特重度1例。

2治疗方法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2.1.1 补液治疗 5例中度以上烧伤新生儿伤后入院,行补液治疗,其中2例重度以上烧伤患儿有不同程度早期休克表现,因2例患儿均在伤后2h以内来院就诊,患儿休克症状在及时液体复苏治疗后得以很快控制。补液方法为伤后第一个24h按每1%TBSA*体重(kg)*2ml,补充晶胶体;晶胶比为1:1。[2]另外补充生理需要量及不显性失水按120~140 ml/kg/d计算。晶体主要成分为乳酸林格氏液和碳酸氢钠溶液,胶体成分主要为血浆、白蛋白,水主要为5%葡萄糖溶液。前8 h补充液体总量的1/2,后16 h匀速补充液体总量的1/2。伤后第二个24h胶体液、晶体液量减半,补水量与第一个24h基本相同。重症患儿伤后第3个24h开始给予患儿少量分次母乳,没有母乳的患儿给予人工喂养奶粉(雀巢力多精),并逐渐减少静脉补液,直至伤后2w左右完全停止静脉补液。普通患儿不禁饮食。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尿量、神志、脉率、血压、皮肤颜色、肢端温度情况、外周血管充盈程度等指标调整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种类。根据电解质及血气分析

结果调整补碱量。早期注意碱化尿液,输液注意晶、胶、水等液体交替应用,为避免短期内输入大量水引起脑水肿、肺水肿;或大量补充血浆引起心衰,我科应用静脉输液泵或微泵补液来精确控制补液速度及补液量。休克期严密监测上述指标,及时调输液整治疗方案。

2.1.2 创面处理 我科采用包扎疗法主要先用洗必泰对创面进行消毒,再外用邦尔康烧伤抑菌霜+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易孚)覆盖创面后包扎。对烧伤患儿四肢创面一般采用包扎疗法;躯干创面视情况用包扎或暴露疗法;会阴部创面采取暴露疗法。如需采用暴露疗法的患儿,一般都放在温箱内保暖。早期创面换药1次/d,1w后隔日换药1次。大部分患儿烧伤创面经换药治疗均得以愈合,有4例患儿存在不足1%TBSA的Ⅲ°创面,未作手术治疗,经换药后在伤后6~7w自行愈合。另有1例患儿Ⅲ°创面面积较大,经换药后于伤后第4周行滚轴刀取薄断层皮行邮票皮移植修复残余肉芽创面。13例患儿除1例重症患儿后期创面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非MRSA),其余创面培养均为阴性。2例重症患儿治疗期间发热抽血作培养结果为阴性,未出现全身感染症状,且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儿创面周缘皮肤也未见明显局部感染表现。

2.1.3 抗生素的应用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皮肤屏障机能较差,烧伤后创面感染几率增加。[3]对深度创面或烧伤面积超过2%TBSA均应用抗生素。5%TBSA以下患儿主要以阿莫西林或头孢克肟颗粒等口服抗生素为主。超过5%TBSA烧伤患儿给予常规应用青霉素类或第三代头孢类。除药敏提示无法替代,一般尽量不用肾毒性强的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治疗过程中勤作创面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作相应调整抗生素使用。一般患儿抗生素应用不超过1w,个别重症患儿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有所延长。

2.1.4 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2例重度以上患儿在伤后72h间断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合并低蛋白血症时给予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在给予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同时静脉补充小儿氨基酸。没有休克症状的3例中度烧伤患儿,不禁饮食,反而鼓励患儿家长少量分次给予母乳或人工喂养奶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现象。[4]重症患儿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新生儿烧伤后易出现腹泻,与患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烧伤后消化液分泌减少,腹部易受凉,抗生素使用不当,喂养不科学等有关。3例患儿出现腹泻,经口服蒙脱石散及其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治疗过程中注意纠正贫血、低蛋白及水电解质紊乱,为保证救治成功提供依据[5]。

2.1.5新生儿护理 护理中注意患儿保暖:重症患儿采用温箱保暖,保温箱温度控制31℃±2℃。注意患儿腹部保暖,保持室内温度为25℃左右,湿度为50%~60%,室内定期通风,2~3次/d。重视新生儿喂养,特别提倡母乳喂养[6]。注意病房隔离、清洁、消毒。保持患儿正常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脐部及会阴部。

2.1.6 相关科室协作 新生儿因其自身生理特点,本身易在此阶段患新生儿常见病,我科注意与儿科配合,对于重症患儿成立联合治疗小组,加强医疗及护理力量。通过与儿科合作,对住院患儿烧伤合并新生儿黄疸3例得到有效治疗。对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出血、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进行了预防治疗。2例重症

患儿经科室间合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

2.2 治疗结果 13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均得到了有效救治,临床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3讨论

重症烧伤新生儿比较少见,我科数年才接诊2例,造成烧伤的原因均是在给患儿洗澡时水温控制不当,护理人员或家长粗心大意,造成患儿比较大面积的皮肤烫伤,此类烫伤虽然面积大,病情相对危重,但是创面深度基本还是以Ⅱ°为主,经过前期抢救,控制好患儿全身情况,一般2w以内,大部分烫伤创面可自行愈合。对于重症患儿,休克期补液治疗非常重要,2例患儿能顺利抢救成功,与休克期治疗比较顺利有很大关系。尿量监测是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指标,我科控制尿量在1~2ml/kg/h,在尿量偏少时曾用小剂量呋塞米静脉滴注,并间断给予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

另外一类较多见的新生儿烧伤主要是在保暖时接触热水袋等物体时间较长,造成低热烧伤,此类患儿虽然大部分烧伤面积不大,但是深度基本上是深Ⅱ°以上,这部分患儿治疗重点即创面处理,我科采用的邦尔康烧伤抑菌霜主要成分为乙酸银及乙酸锌,对创面刺激小,同时对深度创面坏死组织有溶解引流的作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7]。换药治疗效果明显,大部分深Ⅱ°及直径小于5cm的Ⅲ°创面未作手术植皮,能自行愈合。

对于新生儿Ⅲ°创面的治疗,我科早期一般采取的是保守治疗,即创面换药为主,待创面大部分愈合,创面缩小后再考虑植皮修复,这与目前主流的治疗理念相同,同时大部分患儿家长对未满月的孩子做手术心存顾虑,到后期再行手术,更容易接受。当然这也与我科所收治患儿整体上Ⅲ°创面面积均不大也有一定关系。如收治烧伤患儿Ⅲ°创面面积较大,影响全身,是否需早期手术,有待进一步讨论。

新生儿皮肤娇嫩,皮下脂肪少,创面感染后易使损伤部位加深,引起发热,脓毒症等相关并发症。暴露疗法相对来说虽然抗感染效果更好但容易使创面加深,包扎疗法适用于大部分烧伤创面,特别是对于四肢及部分躯干烧伤患儿,采用包扎疗法后护理更加简便。临床观察包扎疗法容易出现患儿发热次数增多,这可能与包扎疗法患儿散热较慢,包扎后部分坏死组织溶解,烧伤毒素更容易吸收入体内有一定关系。

新生儿烧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医护综合治疗,方能达到满意效果。虽然大部分患儿创面愈合后不容易形成瘢痕,但是一旦在关节等活动部位形成瘢痕,会对患儿及家人造成严重的身心影响[8]。由于新生儿烧伤在致伤原因上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部分是热液烫伤或取暖不当所致),因此人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此类意外伤害,一旦出现这类事件,应第一时间到专科医院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宗城,盛志勇.烧伤治疗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1

[2]王配合,杨建民,李晓东等.新生儿严重烧伤的治疗体会[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6:979-982

[3] 蔚伟芬,何英.新生儿中重度烫伤15例急救对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5):433-434

[4]王配合,杨建民,李晓东等.新生儿烧伤78例报告[J]. 临床外科杂志,2012.20(4):296-297

[5]张涛,李松泽,荣新洲.成功救治1例50%TBSA新生儿特重烧伤所获启示[J].广州医药,2013,44(2):2

[6]孙建华,谢恩萍.母乳喂养与新生儿免疫[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204-207

[7] 杨勇,张彦标,孙鹏等.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2010,25(7):1 239

[8]田国娟,谢卫国,彭春.湖北地区新生儿烧伤相关因素的流行病调查[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0(1):77-81.编辑/冯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