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正常行为的区分

2022-09-04 来源:钮旅网
学生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正常行为的区分

一、正确区别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和正常行为

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有些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问题,例如“早恋”、青春期的“逆反”或一些怪僻的行为,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与青少年特定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关,或是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以及各种压力所造成的。教师在中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典型表现

人们所理解的“心理健康”,大致包括:智力正常;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自我意识客观;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生态度积极等。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与探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而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怒,产生攻击状态;总误认为别人在嘲笑自己;在性格上有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一遇到挫折就想自杀;等等。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焦虑、心里烦躁不安;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品德则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

映。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若是根据学生守则的要求,一贯诚实坦白、明辨是非、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我们便说这个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特征是符合道德规范(学生守则)要求的。

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品德问题:有意破坏纪律;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欺负弱小;漫骂教师;等等。对学校教育而言,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品德问题是作弊,这几乎肯定是品德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

(二)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交叉表现

学生中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而且,有时候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品德问题,反过来,品德问题也可能引致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注意避免把同时混杂着心理健康问题和品德问题的行为简单归结为某一单一因素。千万不要把不同性质的行为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品德问题,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这只能伤害孩子,甚至产生严重的结果。

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就是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联系的。有的学生过于强调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导致人际障碍;有的同学因缺乏长远目标,当近期目标实现以后,便陷于空虚、无聊或抑郁状态;有些同学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对学习、工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严重者会因此产生心理疾病。更有些同学把人生之路看得太窄,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彻底否定自我,甚至出现轻生念头。这些问题既是心理问题,又是思想品德问题。由此我们能看到在人格培养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是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整个人格的塑造工程。 (四)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情况。可以综合运用观察、会谈、调查、心理测评、作品分析、家访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然后综合分析。

在判别时要防止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

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

没有人永远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如同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感冒或头疼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时也会出现情绪不佳、交往不好或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大部分青少年暂时的心理失常,如情感亢奋交往挫折、焦虑过度等等,都可以随着生活事件的改变、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或改善。青少年处于一个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有独立的愿望和要求而不仅脱离父母而完全独立,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偏激行为,与父母形成激烈的冲突。这些都只是特定时期的暂时现象,不能叫做疾病。

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例如,暂时的失眠、情绪抑郁、自我封闭、冷漠和强迫行为(比如,老是担心自己哪页书没背会,哪个单词没记住,不断回头重复学习)等,可能是由于生活和学习压力导致的,而不能笼统地归为疾病。应该查明原因,帮助他们降低压力和期望值,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应当注意分析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正常,若有偏离的话,偏离的程度如何,是有问题行为的倾向还是有问题行为,其程度和性质如何。要分析该行为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表现程度、真实动机和所处的环境。通常心理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心理正常与异常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