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任务外,实际上还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欣赏和评价文本。从而实现综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烟台的海》一文的二自然段形象地描绘了寒流袭来时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和游人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情怀。在本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基础,以“悟”为目标,以“赏”为纽带,以“评”为标尺,通过由浅入深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全面把握文本。
【初读激趣】:
师:这一段写得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录音,好不好?
师:听了录音,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很想放开喉咙高声朗读,你们想读吗?如果读一遍感觉不过瘾,你还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读得尽兴为止,好不好?
【感悟】:阅读是理解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理解的方法和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充分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来感知课文,为学生感悟文本做好认知准备。通过阅读,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具备了感悟的条件。
【再读感知】:
师:读了这一部分,我们领略了冬天烟台的海特有的景观,你想抒发心中的感慨吗?
生:读到这里,我想高呼:“烟台的海,你真雄壮啊!”
生:我想说:“烟台的海,真是‘气势磅礴’啊!”
生:我想说:“烟台的海,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真是天下奇观啊!”
生:虽然是冬天,烟台的海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确实是非常独特的景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感悟】:感受是文本的表象。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和感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通过阅读,把握文本内容,又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根据文本的描述再现具体的形象。感受的程度——表象的准确性、形象性、具体性,直接依赖于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烟台的海的磅礴气势,正是他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成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表象的形成,这是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是一个具体化的思维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读理解】:
师:是啊,严冬腊月,天寒地冻,烟台的海却如此雄伟壮观,怎能不让人激动?谁愿意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
(出示投影,指名朗读)
生读“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师:读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有感情?
生:在朗读时,我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那惊涛拍岸的情景,并特别注意哪些描写海浪汹涌的重点词语。
师:说得真好,要想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既要一边读一边想,又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特别是要读好关键词。咱们都来试试,好不好?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生:我认为“涌”字最能反映。
生:老师,我认为“扑”字最能表现出海浪的汹涌,而“涌”字并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扑”很有气势,而“涌”字只能让人感到海浪不断向前翻滚。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能给“扑”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扑”的近义词是“拍”。
师:那么,这里能把“扑”字换成“拍”字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近义词。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拍”没有“扑”那么有气势。
师:让我们来请教一下“不说话的老师”,看看它是怎么说的。
(学生查字典,比较“扑”和“拍”的意思。)
生:“拍”的意思是用手掌或轻薄的东西轻轻地打;“扑”的意思是身体猛力向前冲,伏在人或物体上。
师:说得不错,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拍”: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扑”:守门员飞身跃起,稳稳地扑住了飞驰而来的足球,好险啊!
师:同学们看懂了吗?“拍”和“扑”虽然是近义词,但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生:“拍”没有“扑”的力度大。
生:“拍”也没有“扑”的速度快。
师:对阿,“拍”和“扑”力度不同,速度也不相同。那么,这里的“扑”能换成“拍”吗?
生:(齐)不能!
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认识吗?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为最后一小句“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告诉我们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换。因为前面写的是“小山似的涌浪”,说明浪很高,只有用“扑”字才能形象地表现出那种“凌空下击”的“磅礴气势”。
生:只有用“扑”字才能表现海浪像怒狮一样凶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
生:只有“扑”向堤岸的海浪才能“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生:如果用“拍”字则显得烟台的海很温柔,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相矛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作者遣词造句非常精当,一个“扑”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一“扑”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