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心爱的蝈蝈的情景,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其情感之真挚,其祝福之美好,其心地之善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好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结合自己的感悟,增加适当的情节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 复习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习"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