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文字,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读好课题。沙漠中竟然建起了绿洲,真让人不可思议,更令人赞叹,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二、沙漠与绿洲的对比
1、出示图片,这就是阿联酋所处的沙漠,出示词卡:白茫茫的一片
2、了解阿联酋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阿联酋地处海边,地面全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咸而板结,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真是块——不毛之地。
什么叫不毛之地?(寸草不生,贫瘠、荒芜)
3、课文中的描写出示,体会朗读:
(1)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2)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是啊,阿联酋所处的沙漠是盐碱地,跟我们这边的酸性土壤截然不同,一般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所以称为不毛之地。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环境的恶劣吗?
4、过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阿联酋人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建立了一座座绿洲,指名读句子,阿联酋绿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体会朗读: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星罗棋布
三、紧扣中心,自主感悟
(一)抓住中心,整体感受
1、过渡:这么多、这么美的绿洲全靠有绿树和鲜花,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对待花草树木的?请大家自由读2-7小节,找出这句话并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理解“精心侍弄”,读好这句话。
过渡:快速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的?请你划出相关句子,还可以写上你的感受。
(二)体悟中心——耳闻
1、交流一,读读,谈谈感受。
(1)出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从三个“买来”体会,投入很大的财力。我们这边种树只需要买花草树苗,江阴投资10亿元打造国家园林城市,而在阿联酋,除了买花草树苗,淡水需要买,连泥土都需要买,要进口这么多材料,费用更加昂贵。
除了要花费昂贵的财力,还要付出很大精力,还要做什么呢?
(2)出示:接着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他们怎么做的吗?
为什么作者不这样简洁地写,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细细体会,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从动词“挖去、填上、埋下”和“纵横交错、源源不断”体会所付出的人力、物力。
·从修饰词体会用词的恰当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纵横交错”的水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比划比划看(板画)
这些具体的描写不就更能看出他们侍弄花草的精心,指名读这句话。
(3)设计并建造这样的工程是多么浩大,要付出多少精力、财力、物力啊。难怪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
出示: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算算花费,感受代价的无法估量。
我们这里培育一棵树不是很困难,但是他们那边培育一棵树相当于培育一个孩子。老师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在农村培养一个孩子成才至少需要五万元,请大家算一算,他们培育一棵树就要五万元,那一百棵树呢,就需要五百万,一个中心公园少说约有一千棵树,造一个公园就至少需要五千万。一个国家该有多少个这样的公园啊!花费的代价简直是无法估量的!
阿联酋人民真了不起,带着敬佩一起读好第三小节。
2、再读中心: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三)体悟中心——目睹
1、交流二, 读读,谈谈感受。
(1)出示:“不,不!”园林工人竖起一个手指头连连摇着,又从路边一个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霎时,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树叶、草和花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
(2)老师质疑园林工人为何还要浇水来理解、朗读这段话。
2、创设情境:现在大家就是阿联酋迪拜中心公园中的小草、小花、小树。请你们闭上眼睛——“忽——忽——”一阵阵狂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中心公园的小草、小花、小树的脸上、身子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这时,你们有何感受?
此时你最想干什么?(洗澡!)行。
水来啦,“哗——哗——”,睁开眼睛吧,
这时小草、小花、小树们又有什么感受啊
现场采访:这棵小草,你生活在这里,感觉——
这朵小花,你怎么开得这么艳——
小树,你愿意到别处去生活吗?——
你们在园林工人的侍弄下一定能茁壮成长,那你们最想对园林工人说些什么吗?
3、在阿联酋,不仅园林工人,大家都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出示: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让我们一起夸夸他们。
4、再读中心: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
四、总结升华
1、作者到迪拜访问,不仅耳闻了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建设绿洲,还亲眼看到了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此时,我们也忍不住要赞美他们:
·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与其说——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还不如说——说话训练出示:正是因为阿联酋人民 ,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总结全课。
五、作业
观察语文书第107页题头图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用上积累的词句。
板书: 19、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白茫茫 像爱护孩子一样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精心侍弄 鲜花遍地
让语文味更浓些——《沙漠中的绿洲》教后反思
语文课必须要上出语文味,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理解字词句,进行说话训练、概括能力的训练,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我抓住了文章的亮点来设计教学:沙漠和绿洲这两个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同时出现在课题里,这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恰当的使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比如衬托、比喻等。让学生在通过诵读体验情感,通过感悟,懂得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
对比读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衬。”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为形象突出绿洲的多而美,作者不惜笔墨写下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关键词有白茫茫,恶劣,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硬硬的壳等等。我采用重现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朗读体味。不过,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一个陪衬,主角是绿洲。学生初次感受到这里的美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声。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的首府,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谁又能想到,以前这里可是一片大沙漠,是勤劳的阿联酋人民用双手和汗水建造出星罗棋布的绿洲。
抓主线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文中有一处比喻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可谓全文最精妙的一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那可以带动全身的“一发”。阅读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爱树如子”。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花草树木?为什么爱惜呢?这就和课后的习题不谋而合了。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可以把整个课文贯通起来。从一开始的确保树木的生存,克服了种植的种种困难,到后来的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美化,为花草洗脸。真的使我们感觉到这里的花草具有了生命。正如阿拉伯朋友所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阿联酋人民的付出换来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品语言 在阿拉伯朋友介绍中了解建设绿洲的过程是的艰巨,这段文字是本课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的最好例子,也是感受作者具体描写和用词准确的最佳例子。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概括,“ 挖去沙石”“填上泥土”“埋下水管”,然后让学生品味,作者为什么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最后学生体悟到就是有了“咸而板结”、“ 适宜种植”“纵横交错”“源源不断”这些具体修饰的词才能让感受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从中学到了概括的方法,也播下了要把句子写具体的种子。
创情境 “ 阿联酋人民精心管理花草树木”这个章节通俗易懂,我便通过创设情境来感受阿联酋人民像对待孩子一样给花儿洗脸、洗澡。孩子们闭上眼睛,切身地感受到了被阿联酋人关爱的花和草是多么幸福,难怪小花、小草、小树们流露出这样的真情:“我要更加努力散发魅力,不辜负园林工人对我们的栽培”,“感谢园林工人给我们这样舒适的生活,我们会更加茁壮成长”……
审视这一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朗读、说话指导不到位。我对课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裁剪,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但给予学生练习朗读、说话思考的时间不多,指导也似“蜻蜓点水”,训练不够扎实,像赶场子似的,匆匆过场。
“语文味”是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不必争论它们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要追求如何使他们和谐发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稳,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语文味”更浓些,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