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蒋建春
习惯了上完一篇课文进行一些浅薄的反思,前几日上完“护鹤”烈士徐秀娟写的《灰椋鸟》这篇课文。好几天,我都没反思出什么?一则,反思我没从“第一时间”开始,二则,这篇课文我钻研得不够深。今夜我在回顾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灰椋鸟这种灰不溜秋、普通的鸟儿,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那么美,那么值得写呢?本来,作者也不觉得灰椋鸟美,自从欣赏了一个关于灰椋鸟的录象后,作者突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决定去林场看一看,在静谧的刺槐林中,作者他们耐心地等待着,夕阳西下,灰椋鸟归林,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此时的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来了。因此鸟儿归林的气势非凡,令作者叹为观止,作者再观察并描写了灰椋鸟归林之后的情景,那场面的热闹、热烈感染了作者,心由境生,境由心生,两者相互影响,在作者的眼里,在夕阳下的鸟儿是那么美丽,是那么惹人喜爱,自然界是多么美好。我相信,在作者的影响下,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爱上鸟,撇开语文的工具性不说,这就体现了文章的人文性——谁还不喜欢鸟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