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其实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小学劳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劳动课教学实现以劳增智、以劳辅德、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中,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联系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劳动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把它分为六个环节:恰当导入;宣布目标;感知教材;讲解示范;具体操作;讲评小结。
一、恰当导入
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情感素质。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谈话导入、讲故事导入、讨论导入、操作导入、示范导入等。导入要力求做到:①短小精悍;②新奇独特;③联系生活。教学中,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导入的形式和方法。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强好奇心,产生求知欲。
二、宣布目标
劳动课也要讲究学习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即知道本课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细心研究,确定学习目标,内容要准确、精炼、便于记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口述目标,也可以出示目标。中、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强,教学中可以口述目标。低年级教学要出示目标。通过目标的宣布,学生清楚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知识素质。
三、感知教材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讲,任何一种学习都要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教学中,要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可出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种知识、技能,要准备哪些用具、材料等,从而对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讲解示范
讲解、示范是劳动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按步骤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先讲解后示范,也可以先示范后讲解,还可以边示范边讲解。
讲解的语言要通俗、精炼、准确,既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示范的动作要稍慢、清楚、明示,操作过程要有条理,可见度要高。
五、具体操作
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与讲解,对某种劳动知识、技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必须通过具体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学生的操作本着“帮”“扶”“放”的原则,可分为指导性操作、独立性操作、创造性操作。
1.指导性操作,即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操作。这一环节教师本着“帮”的原则,学生操作的难点或关键部位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缺点、错误并及时给予纠正。
2.独立性操作,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后,独立进行的操作过程。此时的学生如同刚刚会走路的孩子,教师要“扶”一程、“送”一程,并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3.创造性操作,是在学生掌握了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后,能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过程教师本着“放”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制作出美观、实用、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这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六、讲评小结
劳动课的讲评和小结,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对提高劳动认识和劳动技能有重要作用。操作结束后,可针对学生的作品或劳动成果进行讲评。让学生评出谁做的好,好在哪里,还存在哪些缺点,使学生对作品或劳动成果有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对劳动产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增强审美情趣。小结时,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观念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讲评和小结,使学生产生参与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总之,劳动课教学是眼、鼻、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者要从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能力素质、情感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等几方面入手,充分准备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达到劳动教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