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3、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2、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指导练读,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
7、讨论交流
(1)指名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有关语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毙杀动物……“体会观察之仔细。
(2)出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体会推测之大胆。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4)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8、有感情朗读2-4节,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节。齐读,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等语言)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天火之谜(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感受文章地有关写法。
教学准备: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练读有关词语。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回忆文章地主要内容:
(1)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天天练上的作业。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文中第四段讲到“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 。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这一句说明麻绳已经有电流通过了!可下面又说“突然,一道……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难道湿了才是导体?那为何下雨前,已有了带电的信号了呢?
在办公室我和蔡老师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只能解释为麻绳在淋湿后才是良导体,而丝带比较滑,雨水难以浸湿,所以是不良导体,并且富兰克林用手触摸也是讲究科学的,从书上的插图看,是用手指背触摸,所以被电后,手指向里弯曲,所以他没有触电。
蔡老师又去查了避雷针的作用,不过我俩看了还是在云里雾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不明白。不过,我曾经看到说有时装了避雷针,反而会引雷上身,反而会使建筑物受到雷击。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我们叙述了富兰克林法解开天火之谜的经过,因此在教学时可采用“以述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首先要向学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诉他们读了这一课,每个同学要能面对全体同学复述课文,在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人听。要想讲得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这样,学生就有了精读的明确目标和内在动力。接着,就可以围绕以上两点指导他们练读、练述。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朗读,通过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坚持不懈、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探索精神的对比,来真切地体会富兰克林的坚毅品质。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疑问特别多,可以预见孩子将来有可能超过富兰克林。
如曹云卿说:“雷电白白在天上浪费了,把它接通我们的变压器,使它成为我们用的电多好,那该省多少资源呀。”
杨立洲说:“现在的变压器都承受不了它的电荷,能用早用了。”
我因势引导说:“是可以变成我们生活用电,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我知道解决这个难题的就是你们俩了,祝贺你们未来的科学家。”
在课上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上一页 [1]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