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事盗窃与刑事盗窃的鉴别方法

2021-11-30 来源:钮旅网

盗窃行为的性质及量刑的区别:民事盗窃是否转化为刑事盗窃取决于行为人的故意是事前还是事后产生;民事盗窃应区别于普通盗窃,考虑行为人的动机、被害人的过错以及维权方式不当等因素,从而在量刑上进行区别对待。

法律分析

1、民事盗窃事后能否转化为刑事盗窃关键要看行为人的这种故意是事前的,还是事后的。如果行为人事前就由蓄意通过秘密窃取被害人财物手段致使被害人偿还债权数额后,再恶意占有被害人财产不返还,那么,行为人盗取被害人财产就意图非法占有,这就符合盗窃罪的主观方面,应作为犯罪处理。相反,如果行为人继续占有所盗财物的故意是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以后才产生,则不能转化为刑事盗窃,而构成一种新的民事侵权,由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寻求解决。

2、在量刑上应和普通盗窃相区别。普通盗窃案件,影响量刑的法定情节往往是数额、对象、后果、是否累犯及其他情节。另外,作为酌定情节的犯罪动机也会直接影响量刑。一般来说,善良的或者基于可以同情的动机实施的盗窃应当从轻处罚。作为民事纠纷或矛盾引起的民事盗窃,由于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确实侵犯了行为人的某些权益,即被害人自身存在一定过错,或者有混合过错。行为人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动机,才选择了秘密窃取这一特殊手段来进行维权。因此,这种动机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应当区别于意图恶意秘密占有他人财物的普通盗窃。再者,这种盗窃的社会危害性,主要来源于选择维权的方式不当,因此,从后果上讲也应当从轻处罚。但是,对于事前有故意,秘密盗取被害人财产,逼迫被害人承担责任后,继续占有财物的盗窃行为,则不具有善良的动机,应和普通的盗窃同等对待,不能以民事纠纷为由从轻处罚。

结语

根据行为人的故意是事前还是事后,民事盗窃是否能转化为刑事盗窃有所不同。若行为人事前蓄意通过秘密窃取财物后恶意占有,则构成盗窃罪,需受犯罪处理;反之,若行为人继续占有财物的故意是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后才产生,则不能转化为刑事盗窃,而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在量刑上,民事盗窃应与普通盗窃有所区别。善良动机实施的盗窃应从轻处罚,而民事盗窃中行为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动机表明其主观恶性较小,应从轻处罚。然而,若行为人事前有故意盗取财物并逼迫被害人承担责任后继续占有,则应同等对待,不能以民事纠纷为由从轻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