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避免、克服的客观情况。合同中一般会将不可抗力条款写进去。条款内容包括定义、通知与证明、双方应对等。认定不可抗力需综合考虑不可预见性、不可避免性、不可克服性、履行期间性等因素。
法律分析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为了在发生不可抗力因素时,当事人一方能够免于责任,在合同签订中一般会将不可抗力的因素写进去。
不可抗力条款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不可抗力的定义;一般多援引民法典关于不可抗力的定义,但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另行约定不同于合同法规定,使其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力量所引起的,如地震、海啸、台风、暴风雪、火灾、旱灾、水灾等;另一类是由于社会力量所引起的,如战争、罢工、政府禁令等。
2、发生不可抗力的通知与证明。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时间内提供证明。
3、发生不可抗力时双方当事人应如何应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除合同、免除部分责任、延迟履行合同等。
某一情况是否属不可抗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加以认定:
1、不可预见性。法律要求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有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这个事件是否会发生是不可能预见到的。
2、不可避免性。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管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但客观上并不能阻止这一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就是不可避免性。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完全可以通过当事人及时合理的作为而避免,则该事件就不能认为是不可抗力。
3、不可克服性。不可克服性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对于意外发生的某一个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能克服。如果某一事件造成的后果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努力而得到克服,那么这个事件就不是不可抗力事件。
4、履行期间性。对某一个具体合同而言,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在合同签订之后、终止以前,即合同的履行期间内发生的。如果一项事件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或履行之后,或在一方履行迟延而又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时,则不能构成这个合同的不可抗力事件。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该内容由 任瑞律师 和 家和律云 共创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