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保护及处理方法:不构成犯罪可报警;一般情况可要求删除或质问对方;可向相关网站投诉并要求删除。隐私权是人格权利,保护个人私生活和信息不被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个人有权决定对隐私的公开程度和范围。
法律分析
不构成犯罪,若严重影响的可以选择报警;
一般的,可以选择让他删除,清理发布的;
或者质问他之后,让他以后不再上传;
自己可以选择到相关网站投诉,找到网站客服要求删除。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你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拓展延伸
个人隐私泄露:家庭信息被发布在微信群里,如何维护权益?
当个人隐私被泄露时,特别是家庭信息被发布在微信群里,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首先,立即截图保存相关证据,并尽快退出该微信群。其次,与家人商讨是否报警,根据当地法律规定,如果泄露涉及犯罪行为,可以向警方报案。同时,联系微信客服,向其举报该群涉及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要求封禁该群。另外,寻求法律咨询,了解相关法律途径,如起诉侵权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避免在公共场合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定期修改密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等措施,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记住,保护个人隐私是每个人的权利,应当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保护个人隐私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们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当个人隐私被泄露时,我们可以选择报警或要求删除信息。同时,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避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维护个人隐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六十六条 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七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或者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或者为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有前款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营关键岗位的工作;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员,终身不得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营关键岗位的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