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一次灵魂的交流

2021-10-13 来源:钮旅网


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一次灵魂的交流

——《论语别裁》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中有一篇课文讲“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一次灵魂的交流”,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南怀瑾的书最早接触的是《金刚经说什么》,感觉南怀瑾是一名佛学家,今年在刘总的推荐下看了《论语别裁》,了解到南怀瑾先生不仅是一名佛学家,更是一名学贯儒、释、道三家、教授国学的大师,他的书看很多遍细心的体会才能体会出他的美味。

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借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从中国文化立场看,就一刀拦腰斩断了。当初看论语的时候也有种感觉,太乱了,很多地方都有散布,《论语别裁》讲论语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我们不能用新的观念来割裂它,《论语别裁》讲: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也就是所谓的“以经解经”,这时候前后篇章贯而通之。

小时候被老师逼着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总觉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说乐在何处。按照当时老师的解释:“学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不亦说乎”,但自己根本就不觉得《论语》有多么了不起,也不理解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论语别裁》里,我却看到了《论语》的异彩纷呈,孔子思想的遍地开花,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先生的言语所吸引,也开始相信“学而时习之”了。我原前对“学而”这段话的理解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误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这样才算是君子。 按照这样来理

1

解的话,强迫性的学习是快乐的,即使我们觉得痛苦,也应该装做很快乐;有朋友来了,即使窝囊中羞涩,吃完上顿没下顿我也觉得招待他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对我不起,我不骂你,我心里也不难过。现在读了《论语别裁》才知道《论语》要是这样来解读,真是荒谬!

再看《论语别裁》对“学而”的解释:认为“学而”中的“学”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做人的学问。“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要随时随地想,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 要做学问,即使一生寂寞,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他说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他讲做学问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要不“愠”,即不怨天尤人,而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就是所谓的“真人”“真君子”了。读完《论语别裁》的解释,我才对孔子学术思想和孔子治学的目的、态度、宗旨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新的了解了、理解了。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次的灵魂交流,才真正理解了一点儒家文化内涵。

再比如孔子主张修养品性,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在回答季康子时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过来就是“作为一名官员,就应该做到行为端正,要是你们这领导人自己做的正,下面哪一个老百姓,敢于违反规矩呢”。这是孔子关于为政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他的政治哲学,他认为所有和政有关的内容都应该以正为前提,这就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领导者首先要秉持公心,率先垂范,严格约束自己。并在“论语·子路”中进一步引申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翻译过来就是“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俗话说:“正人先正己”,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