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基于 Web 3.0平台新近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与传统“博客 ”不同的是,写“微博”不需要长篇大论,每次最多只能发送 1 40个字符,只要能起到表达心情,发布信息的作用就可以了。“微博 ”主通过手机或电脑上传文字或者图片,他的 “跟随者 ”(f ollowers)就能及时查看该信息并发表评论。在“微博 ”的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为 “博主 ”,人人也都是 “跟随者 ”。与“博客”相比, 的发布方式趋于多样化、“微博”简单化。
二、 传播模式探析
从微博客的发送特性上来看,微博客具备了 4A的元素( Anyt ime,Anywhere,Anyone,Anyt hing),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①在城市化快节奏生活中,“微博 ”显然比“博客”更具有时代特点,更能满足普通人需求。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 ”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②国际上最知名的 “微博 ”网站是 Twit t er,眼下也是最受用户欢迎的网站之一,目前 Twit t er的独立访问用户已达 3200万。国内的“微博”网站发展数量和速度惊人。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网站发展已至几十家,而且还处于继续扩张的状态中。
在“微博”“微博”传播过程中, 使用者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将信息上传到网站,其跟随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收到“博主”的信息,同时发表自己的评论。“微博”这一传播过程充分体现了互动性、能动性、多向性与时效性。它建立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传播模式。无论是“博主”还是跟随者都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地位平等。
从传播层级的概念上说,传播学的两级流动传播和多级流动传播曾经深入人心,但 是,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传播规则与方法论发生巨大变革,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信道定义的变异:信道将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与此同时,传播层级也不再是有量化 定义的,而成为泛化的和未定义的。网络传播的革命意义, 并不是取消信息链,而是在变形信息链,传播层级仍然存在。③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为“博主”,发布信息,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的信息可以成为注意力信息呢?从 A到 N,选择谁作为追随者呢?又怎样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呢?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个是处于信息源的上端,会成为注意力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如汶川发生大地震,Twit t er的用户在约 14时 35分 33秒披露了这一震撼性的消息,其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超越了传统的新闻媒体,这一信息的发布使得 “博主 ”追随者数量猛增;第二是博主具有权力社会身份。打开新浪的“微博 ”,可以发现许多知名人士开博,这些名人受关注的程度远远高于普通人。而“微博 ”的这种传播特点对名人的帮助作用也不小,如在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Twit t er成为奥巴马竞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是“博主”的发言是否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微博 ”是一种草根化的传播行为,人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在这种传播情境下,谁的发言最能代表广大“微博 ”使用者的心境和生活状态,谁的发言最能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谁发布的信息就能吸引到更多注意力。
2、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涌现。在数字浪潮的推动下,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传播介质的新媒体实现了多种媒介传播手段与形态的融合,媒介与媒介之间物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媒介产业与信息通讯产业之间的交融越来越密切,并使跨媒介的整合传播成为新趋势④多媒介传播融合不仅表现在传播内容上的改变,而且有可能 “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⑤是由电信运营商、 使用者和 “微博 ”“微博 ”“微博 ”网站三方共同合作,共同构建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它以手机传播特征为主,同时兼有网络传播特征。目前 “微博 ”还是
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新生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涌现。
三、 传播特点分析
“微博”
1、用户草根化。对于 “微博 ”而言,加入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用户可以通过 “微博”随时随地描述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感情,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与“博客”“微博”相比, 是彻彻底底的草根化。 2、具有强烈的寂寞倾诉倾向。“微博 ”使用的心理机制
与“博客”基本是一样的,即内在的根本心理需求;对“博客 ”平台的直接使用诉求;对社会报偿的需求。⑥但是有一点是区别于“博客”的,那就是倾诉的需求,直白的说就是寂寞的需求。现代人异常寂寞,人人都很忙碌,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人人又没有时间去关注身边的人。手机短信点对点的传播让人们不能轻易与朋友倾诉,而“微博 ”点对面的传播,就再没有这样的烦恼了,即便发帖没有人响应,也可以满足使用者倾诉需求。 3、内容微小化。140个字数的限制,使得“微博”的内容是微小的。这也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完全来自于受众的原创,这就摆脱了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过度依赖,无论传者还是受者都可以轻松享受信息传递的快乐。 4、介质移动化。“微博”和手机是天生一对,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结合为“微博”赢得了市场。尤其现在 3G手机的使用更是为“微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周知, 3G技术在通信容量、速度方面优于 2G,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移动的介质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发布或者收看任何信息成为可能。 5、“背对脸”式信息交互。“微博”的信息交互是一种“背对脸”式的交互。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 follow(跟随),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当你“跟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时,两三天就会上瘾。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型博客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⑦
6、传播碎片化。介质的移动性决定了用户可以利用任何碎片时间完成信息的传播,而且不仅传播时间是碎片的,传播内容也可以是碎片的,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些什么,不想写文字的时候,索性发一张图片。可以说, 全方位的“微博 ”体现了碎片化时代的传播特征。
四、 传播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微博”
“微博”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是否有效。虽然无障碍的互动交流是它的特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监管难的问题,从其传播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缺少“把关人”设置。缺少了“把关人”的传播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可怕的,现在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可以让假信息、甚至违法信息在数秒之内传遍世界各地,造成的政治和经济损失有时是很难弥补的。已经有不少“微博客 ”网站因为出现这些问题被关闭。我们应该尽可能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1、提高“微博”用户媒介素养。虽然我们不能限制博友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我们可以通
过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让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不去主动传播违法、有害信息。
2、建立一套“微博”网站系统管理办法。“微博”网站有义务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力度,除了及时删除、屏蔽有害信息以外,还应积极主动建立系统管理办法。一些网站已开始着手,例如新浪微博现在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办法,针对某一个人做不同级别的信息发布权限处理,或者针对一个地区做不同级别的处理,另外会针对关键字会有一些处理。⑧综上所述,通过对传播学视域中的 “微博 ”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兼有手机与互联网传播特征的 “微博 ”,基于自身的传播优势,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