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2023-04-05 来源:钮旅网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以《抵抗弯曲》的教学为例 浙江省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凌彬

摘 要: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的教学,提出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加强课堂练习”等五条实现的途径,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笔者在海曙区某教学评比活动中做评委时听了几节《抵抗弯曲》教学时发现,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往往考虑的不够周到;分组讨论时没有根据内容与材料的实际情况,为讨论而讨论;部分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结论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小组却不能记录准确的实验数据,没有正确的结论。 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现实中许多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

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我们找到一些多媒体资料导入新课:2006年0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上海某工厂钢结构厂房倒塌的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性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本课教学的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我们可以在分析两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教室中的横梁、课桌里的横梁、椅子下面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总是立着放的事实,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两个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了解到这一基础,不要在这2个学生已有概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和比较2组实验数据上,从而形成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比增加宽度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使学生的科学概念在本节课得到真正发展。

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对6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他们已经有许多次对比实验的经验,本节课只是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探究过程。

(三)提供有结构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

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共安排了2组演示材料和2组分组材料: 演示材料第1组: 2个立柱、1个纸横梁、若干垫圈。

演示材料第2组: 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木制米尺)、重物、在米尺上挂重物的筐。 第1组材料用来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时实验装置的搭建方法和注意事项,准备时必须考虑足够大并且和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类似,确保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装置。第2组材料用来演示立着放横梁可以比平着放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立柱考虑可以用讲台上放两把方凳,准备的重物要考虑用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并来源于身边的物品,我认为用一叠图书做重物比用钩码好。

分组材料第1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宽、2倍宽、4倍宽)、若干垫圈。 分组第2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厚、2倍厚、4倍厚)、若干垫圈。 在准备分组材料时要考虑:立柱的高度多少比较合适?横梁用什么纸?用多厚、多宽的纸?如果没有垫圈,可以供什么来替代重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的立柱过低, 纸横梁2背宽、4倍宽时的实验数据就会很不准确;如果过高,分组实验中当横梁倒塌时,部分组的学生就会满地找垫圈。如果横梁用的纸过薄而重物又很重的话,1倍宽的横梁连1个重物都不能承受,学生如何填写实验数据?如果横梁用的纸过厚而重物很轻的话,纸横梁4倍厚时所需要的重物要100多个,学生实验时横梁还没倒塌,叠放的垫圈已经坍塌,有时重新实验几次还是不能成功,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教学的低效。

第2组材料和第1组材料相比其实只是更换了3个纸横梁,但如果我们2组材料同时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做第一组时的无意注意,影响他们的有效探究。所以我们把第2组材料中的3个纸横梁装在1个信封中,课前放在学生的课桌里,在做第2组实验时再取出来使用。另外,我们发现,如果教学中没有涉及到让各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就没有必要请各组材料员到指定位置来领材料,各组到讲台前领材料会浪费1-3分钟的教学时间,也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

1、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有效指导

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材料、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验前都详细讲解,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新课程来了,要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许多时候必须给于学生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中,在分组实验前通过师生研讨,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至少控制3个因素:1、立柱之间的距离(跨度)必须相同。2、放置的垫圈大小要相同,要轻轻居中叠放。3、在记录数据时,使横梁倒塌(接触到桌面)的那个垫圈不能算。教师对实验的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开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2、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和运

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

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本节课在讨论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学而时习”,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科学课也要强调适度的“时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的结束阶段设计几个选择题,根据教学时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促进科学概念的内化。

1、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

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 A纸的材质 B纸的光滑度 C纸的宽度 D纸的厚度 E立柱间的跨度 F单个垫圈的重量 G纸的长短 2、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

A增加纸的厚度 B增加纸的光滑度 C增加纸的宽度 D让纸变得更粗糙 3、材料的宽度和厚度,( )更多的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所以房间里的横梁要( )放。

A材料的厚度 B横着放 C材料的宽度 D立着放

另外,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我们认为:

激励性评价 教师 有效指导 学生 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的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书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 《上海教育》2007-09B期 3、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中国教育报》2007-5-8第6版 5、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7-6-16日第3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