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概述
作者:贺金溪
来源:《时代汽车》2016年第09期
摘 要: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修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项功课,是一种集机械、电子电工、材料等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作为一名汽车维修工,这门技术掌握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在汽修行业立足。本文简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故障的主要类型、诊断方法以及常见的几种故障现象和诊断排除要点,希望对汽修
专业的学生学习发动机的维修技术有所帮助。关键词: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故障诊断参数;故障现象
1 汽车发动机故障的主要类型 1.1 工作性能异常
主要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熄火,车辆无法启动,汽车动力下降等直接影响汽车正常行驶的故障。
这类故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故障的产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动机在产生明显故障之前,一般会有所预兆,即车辆会出现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如发动机启动困难,需要启动多次才能正常运行。而司机往往会忽视这些小问题的存在,那么日积月累,小问题最终演变为大问题;或者是司机没有按照车辆生产厂家的要求,在规定的里程或时间范围内对汽车进行常规的必要的保养,致使发动机系统性能下降,工作情况恶化,从而导致这类故障的产生。
遇到这类故障,维修工应该积极主动地与车主交流沟通,仔细询问车辆在产生故障之前,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太正常的情况,以便于对故障的诊断提供一个依据或重点方向。 1.2 异响
异响指发动机在运转时声音沉闷,或者出现震颤。
汽车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肯定会产生噪声,但声音比较清脆,并不刺耳,深踩油门踏板时,发动机立即产生一种令人兴奋的轰鸣声。而发动机一旦产生故障,特别是机械故障,则会发出较沉闷或刺耳,令人听起来十分不舒服的噪音,且多伴随有发动机的震颤或抖动。通过对发动机声音的辨别,对其故障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1.3 排烟异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排烟异常指发动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呈黑色、蓝色或白色。
发动机内部燃料完全燃烧所排出的废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氮氧化物。这几种气体都是无色的,所以发动机排烟的颜色应近乎于无色。如果排烟发黑,说明油气混合气过浓或燃料燃烧不完全,燃料因高温碳化产生碳颗粒随废气排出,致使发动机冒黑烟;如果排烟发蓝,则说明发动机在烧机油;若排烟为白色,则说明发动机烧水。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发动机排烟的颜色随季节变化。如冬季气温低,发动机排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气,排烟自然为白色,此为正常现象而非发动机故障。 2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
现代汽车发动机故障的维修方法主要是换件法,即只要找到故障点或故障元件,直接换新件完成维修作业。所以汽车发动机维修的主要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故障诊断方面,而故障诊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2.1 人工经验判断法
此方法依靠维修工人的工作经验,以看、听、摸、嗅、试等手段来判断故障点。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投资少、耗材少的优点,但故障诊断主要靠个人工作经验,对维修工的技术水平,工龄要求较高,且故障诊断的结果是否准确也难以保证。此方法类似于中医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2.2 仪表仪器诊断法
此方法使用各种仪表仪器对发动机的各项工作参数进行检测,把测得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诊断结论。该方法具有对维修工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诊断准确率高的优点,但需要的诊断设备较多,投资较大,且测试项目较多,诊断耗时较长,诊断效率不高。此方法类似于西医给人看病,先让病人做各项测试,如CT、心电图等,然后医生根据测试数据,看片子,得出诊断结论,给出治疗方法。
那么维修人员在进行发动机故障诊断作业时,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好呢?这要视情况而定。对那些常见的、易于诊断出来的故障,可直接采用人工经验诊断法,以提高诊断效率;对于疑难杂症,要把人工经验法和仪器仪表诊断法结合起来,先用人工经验法大致判断故障所在的位置,然后用仪器仪表进行检测,以验证人工经验法的判断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3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参数
要使用仪器,仪表法进行发动机故障诊断作业首先要了解发动机的诊断参数有哪些,发动机诊断参数可以分为两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 主要参数 3.1.1
发动机输出功率
发动机零件磨损,各系统,结构工作不正常,均会导致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降。 3.1.2 燃油消耗率
燃油消耗的多少表明发动机供油、点火、润滑和冷却等各系统工作匹配情况。 3.1.3 废气排出物浓度
废气排出物浓度主要反映发动机内燃料的燃烧质量。 3.2 其它参数 3.2.1
气缸活塞组与配气机构主要参数
主要有缸压、曲轴箱窜气量、气缸漏气量、发动机异响和振动。 3.2.2
曲轴连杆组诊断参数:机油压力值 3.2.3
点火系统诊断参数
低压电路电压、电流、电阻值,点火电压,点火提前角,点火正时。 3.2.4
供油系统和废气净化系统诊断参数 燃油消耗量,空燃比,CO及HC含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5
润滑系统诊断参数
机油压力值,机油金属杂质含量
以上参数,测试所需诊断设备及使用方法内容较多,本文不再进行叙述,感兴趣读者可参阅相关书籍和杂质。
4 发动机常见故障现象及诊断排除要点 4.1 发动机启动困难
发动机启动困难是发动机发生概率最高的故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4.1.1 启动机不转,发动机无法启动
打开点火开关,旋转至启动档,启动机不旋转,无法带动发动机完成进气,压缩两冲程,因而气缸内无缸压,无混合气,所以发动机无法启动。
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主要有:蓄电池馈电,点火开关启动档失效,发动机搭铁不良,启动机引线断路,电磁开关失效或电磁线圈烧坏。诊断需注意逐个排查,不可遗漏,在检测蓄电池时需注意其启动电压不能低于10.5V。 4.1.2 启动机旋转,发动机不启动
打开点火开关,旋转至启动档,能听到或感觉到启动机旋转,但发动机不启动。 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主要来自点火系统、供油系统和霍尔传感器(凸轮轴曲轴位置传感器)。
诊断的顺序应该是先电后油,因为电路系统的故障发生率较高,所以先查点火系统。先拆下火花塞看其是否有故障,如绝缘层是否烧坏,电极间隙是否过大,电极是否有积碳发黑等,然后检查缸线是否有短路、断路现象,点火线圈是否烧损,最后查霍尔传感器是否工作正常。 4.1.3 点火正常,启动机旋转,发动机不启动
打开点火开关,旋转至启动档,启动机转,点火系统经排查后正常,但发动机不启动。 此时已排除点火系统故障,那么故障很可能来自供油系统,需检查油箱内是否无油,油泵是否烧损,空滤、油滤、油管是否堵塞,喷油嘴是否堵塞,如堵塞需疏通清洗。供油系统最易损坏的是油泵,因为油泵装在油箱内,靠燃油对其进行降温。而有些司机开车习惯不好,非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到油表灯亮才去加油,这时油箱内的油所剩无几,油泵失去了降温介质,容易因高温而烧坏。
4.1.4 冷车或热车启动困难
发动机冷态时启动困难,或启动热车后熄火,再启动困难。
该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进气系统漏气,混合气浓度不正常(过稀会引起冷车不启动,过浓会引起热车不启动),高压火花弱,发动机缺缸,点火正时错乱,怠速阀故障等。但原因再多,离不开油路、气路、电路这三条线,只要按照电、油、气的顺序依次仔细排查,排除故障并不困难。 4.2 发动机动力不足,加速不良
发动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动力下降,踩下油门踏板,车辆加不起速。
该故障现象主要发生在有一定使用年限的车辆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点火系统性能变差高压火弱;二是进气系统,供油系统的气路,油路脏污堵塞;三是发动机磨损漏气,油塞环卡滞,机油品质变差等机械原因。按照电路——气路——油路的顺序排查,或更换点火系统元件,清洗气路、油路、积碳等,一般可以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4.3
排烟异常和异响 4.3.1 排烟异常
冒黑烟主要是因进气系统堵塞或机械磨损,如气缸磨损,气门积碳,活塞环卡滞等原因导致混合气过浓或燃料燃烧不完全而造成的。
冒蓝烟和白烟是因为机油量过多,气门油封损坏而导致机油窜入气缸内燃烧或气缸盖密封垫烧蚀导致冷却液进入气缸内蒸发而造成的。
该故障出现后一般需对发动机进行大修来排除故障,而发动机经大修后其动力性能,燃油消耗率等指标必然变差,所以对该类故障应以预防为主,主要是保证发动机的常规保养做好做全,尽量减少发动机的机械磨损和元器件的老化,保持发动机良好的工作性能。
4.3.2 异响是因配合件之间配合松动、松旷造成零件之间碰撞或配合过紧造成零件之间摩擦而产生的声音,发动机的异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液压挺柱异响。
主要原因是选用机油粘度太低,机油加的过多或过少,机油压力过低或机油内杂质过多。一般在更换合格机油后即可排除;
(2)发动机前端轮系皮带及齿带处异响。
此处异响主要因磨损引起,如水泵轴承损坏,V型带松动,发电机不转,正时齿带与护罩干涉等,只要合理调整皮带或齿带张紧度或及时更换皮带、轴承,即可排除故障。
汽车发动机故障形式多种多样,同一个故障现象可能由不同的原因造成,同一个故障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论怎样,所有的故障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发动机各系统工作原理,熟悉各种诊断方法的操作,那么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作业就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以上内容为作者从事汽修专业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的总结,因个人水平有限,难免有所疏漏不当之处,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汽车启动困难的实例分析》,郭钦,《现
代企业文化》,2010年第 24期 . [2]《汽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李言栋 方圣林,《实用汽车技术》,2008
年第1期.[3]《谈汽车发动机异响的诊断与分析》,张东升,《中国汽车保修设备》,2004年第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