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资料

2021-10-17 来源:钮旅网


1.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第一、新事物有着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人们如何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其次,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 再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 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第一、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

第二、离开辩证法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照镜子式一次完成的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能动过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两者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其次,两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不是很重要)

第一、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改造世界。

第二、它也是实践本身的要求。实践只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关于客体的认识同主体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改造客体的目的和方式。

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8认识运动反复性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的限制。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立场、观点和方法等的限制。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作为检验的标准必须具有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功能,只有实践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其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

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判别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 10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的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更替和发展

11.社会进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P98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2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3为什么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03其一, 阶级斗争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反动的统治阶级总要利用国家政权来保护腐朽的生产关系, 而革命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变。 其二, 阶级斗争的作用, 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统治被剥削阶级每一次反抗反动的统治阶级的斗争, 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击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 从而程度不同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但它们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 它对阶级社会的推动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来自网上,看书较佳)

14论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15重要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从量方面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从质方面说是指一切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们

第一,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

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的结局

第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5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产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总劳动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有时私人劳动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有时私人劳

动不能在数量上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6.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更加激烈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的本质: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的范围被支配,从而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二 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要求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 18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71)书上列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19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 2、从历史关系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深受封建主义的不良影响。 3、从面临的国际环境看,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4、从经验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5、从使命看,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崭新世界。 20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有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i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的件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额同一性的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变过程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应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客观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应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应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严重缺陷。A,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B,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两次飞跃:(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论到实践

原因:除了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出正确的理论之外,还存在于两个方面(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能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总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提高 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2)物质世界的发展的无限的,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统一。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机器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关系原理:(1)具有绝对性的整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整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转化的一个环节,又表现为一个过程。

指导意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做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a,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不确定”,以便不能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确定的,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作无情的斗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认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一是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是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及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催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6、简述生产关系及其三方面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7、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8、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什么是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9、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辩证关系几经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基础状况的规律。

10、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1、简述阶级斗争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积极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和阶

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前的对立和斗争,它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片面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12、简述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及其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物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灭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租金社会全名进步而创造条件。

13、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15、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分子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试述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

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克明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一般劳动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着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是反比关系。

6、什么是价值规律?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它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时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第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

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

7、为什么说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劳动力的价值应包括哪些部分?

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9、资本的本质是什么?简述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有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10、什么是剩余价值?认识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就是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的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1、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 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 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一 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 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 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追求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 制约的。剩余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 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 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最 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 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表现

出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实质。

12、资本积累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13、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实质:生产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所谓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什么是金融资本?什么是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什么是垄断利润?什么是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出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价格,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作用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少数垄断资本家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来获得高额利润并巩固其垄断统治。

作用:首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5、简述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如何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担负着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无阶级社会的历史使命。

4、简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5、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党。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4、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