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0-03-24 来源:钮旅网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镇子镇中心小学 付权

【内容摘要】

美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包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美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充分挖掘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增强美育针对性;可利用多种途径,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育 小学语文 阅读教材 课堂 途径方法

美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包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这些作品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抒情,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辩明美丑善恶,促进他们思想感情上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美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审美因素,增强美育针对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包含了美育的三种主要形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1、 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有的描写自然美景,给人以诗情画意,使人愉悦。如《阿里山的云雾》《山雨》《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有的描绘自然景物,寄寓了作者特别的情感。如:《我爱家乡的杨梅》《丑菊》《荷花》„„;有的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

大创造力,形象生动给人以新颖美感。像《长城》《赵州桥》„„还有许多描绘自然的名诗古文,读起来给人以美感。总之,自然美的文章运用得当,容易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社会美

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社会。表现社会美的文章能让学生辩明真假美丑、分清爱恨情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崇尚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这种文章在阅读课文里所占比例最大。

有表现爱国主义的课文。如《詹天佑》、《最后一课》、《一定要争气》等等。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学生能引以自豪,立志成才,为国争光。

有表现穷人悲惨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情谊的课文。如《穷人》、《小珊迪》、《雷锋日记》、《小音乐家杨科》、《月光曲》、《丰碑》、《珍贵的教科书》等。

有表现英雄气概和老一辈革命家高贵品质的课文。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刘胡兰》等。

充分利用这类教材,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篇章,也关系到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当然,这类文章的教学应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否则就等同与德育。 3、艺术美

高尔基说过:“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艺术家。”这说明,人

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融合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主要体现在课文语言上。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具有以下特点:生动形象;凝炼含蓄;新鲜多样;韵律和谐。

二、利用多种途径,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重视文章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运用的韵律,体会其中的美。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育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陶冶净化。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美呢?我认为应抓好三步:读通、读懂、读好。在教师语气、节奏、语调指导下,反复吟诵,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境地。

2、 重视图文结合让学生发现美。

朱光潜说:“美感引起了形象的直观。”美感最主要的反映就是视觉。所以图画在美育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小语教学中多数配有插图,这些生动的画面是渗透美的好材料,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文字与图画一一对应,栩栩如生的公鸡形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说话审美的能力。

3、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美。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灵魂和完善价值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容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意味深长地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进修”,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设让学生愿学、要学的情境。

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再现美的情境,增强美的感染力,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课文,但对我们当地的学生来说,只靠老师的语言描述难以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厅美,更无从品味富饶这个中心,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把层次递变的海水、嬉戏的鱼群、蠕动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以及海滩上形状各异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海鸟展现给学生,加上优美欢快悦耳的音乐,让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在效地突破了时空的距离,焕发起学生美的感受。

电教手段可再现形象,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出示了董存瑞托起炸药包,拉着导火索的英雄形象投影,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文字,再配上一些战士冲锋陷阵的画面。这样,董存瑞的人格美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了。

电教手段还能起渲染气氛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感情因素十分强烈的课文,可注意利用媒体渲染气氛,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等课文。 4、品词造句,让学生理解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

学生推敲,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例如:王安石《泊般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色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类文章多以散文、诗歌为多,教学这类句子时应反复指导学生品味,分析,进而让学生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有些文章,如寓言,小说、哲理性文章等,往往含有深刻的句子,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些句子的真实含义文章中没有明白地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 5、善于抓住对比,在比较中闪现美。

美的特征最容易通过对比得以展现,世上的万物本来变美,但我们如能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更能展现其美。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将“今日圆明园”和“昔日圆明园”相比较。学生对往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和侵略者的愤恨就会一目了然。所谓“一个丑恶的形象,能使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相反,一个美好的形象,能使千百万人向往美好,崇尚美德。 6、注重表演,让学生参与美

少年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所以教学中应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小语阅读课文情节性、戏剧性、动作性特强,很适合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我们就进行了分组表演比赛。每组扮演小蝌蚪,鲤

鱼妈妈和小鲤鱼、乌龟妈妈和小乌龟,青蛙妈妈的小朋友。让他们先自己准备好道具和动作,读准课文中的语言。再如《小英雄王二小》请同学们分别扮演了王二小、敌人、八路军。通过表演,将王二小英雄无畏和敌人的可憎可恶呈现出来,使学生在表演中受到了审美教育,又可顾全集体,让大家都要参与,此类课文很多,如《聪明的小白兔》《乌鸦喝水》《小蝌蚪找妈妈》《坐井观天》《小壁虎借尾巴》等。 7、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康德也说:“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二者强调的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规律,进行推理想象。

如在教《早春》时,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什么近却无呢?学生不好理解,我出了投影,了解“草色”是因为视觉改变,感觉上由有到无,其实草色并没消失。学生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明理。教《狼和小羊》时,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后来又怎样了呢?学生发挥想象时,可以看出他们对“善”的理解,对“恶”的痛恨,有的说:“小羊一闪,狼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在这时候,猎人赶来了。”„„这都说明了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在他们想象中,老师及时指导,使真、善、美的教育得到了升华。

当然,激发想象力也可借助其它器材。如教《观潮》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

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体会到大潮的壮美。然后,我让学生绘制一幅想象图。在教学中,为了使第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藏着的创造性的东西,让学生去想象。

总之,以美感人,以美启智,以美储蕴,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更是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注重审美情趣和意识的锻炼与培养,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又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30年版。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