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操作技能
摘 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中职校生操作技能是广大职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操作技能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的分析,提出有效培养操作技能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学生 操作技能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对于我们这类中职学校而言,其教育教学目标必然是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等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本文借助于心理学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之有效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
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
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
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
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系统过程。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2、联系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概念、原理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
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生已经有效掌握了有关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脑中形成正确的过程影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指导、及时纠错,防止错误动作和不良习惯。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将会不断对比,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形成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逐步消除动作间的无效或低效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质量不断有效提高,速度不断加快。
3、自动化阶段
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是有效训练追求的目标。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项目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
所学的操作技能。
三、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
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我校在这方面是欠缺的,例如制冷专业有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但沒有系统向学生讲授,对具体的企业而言,也沒有找过例如威技的专家来共同研究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专业在教学中要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室等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部颁或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生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有清晰、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要克服某些专业课程的技能不能只是理论化,提高教师技能教学水平,扩充教学设备设施,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
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
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因此,有效的训练方法不是单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了。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我校处粤西欠发达地区的情况下,全日制半工读各专能加强与珠三角的企业(威技、珠啤等)合作,并与职教发展形成较良好的互动关系(佛山华材、伊丽莎白等),是我校发展中的明智之举。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学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有效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学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单美贤 马万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探析》 职教通讯 2003(9)
[2] 张爱卿 《现代教育心理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