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与反思

2022-04-21 来源:钮旅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翰皓学校 陈阵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樱落学校 曾泽平

第四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知道声音反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及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理解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知道声波的概念.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利用课间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2.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制造声音)提问:你对声有什么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

3.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生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教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4.活动一.做一做: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是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5.活动二.读一读: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问题: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那样明显吗?

(2)怎样是不明显的现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归纳:在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

6.活动三.说一说: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提出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什么原因?

2.实验探究.

(1)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

(2)做一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3)想一想: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

知识点三 人怎样听到声音

1.导入.

(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的知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如:耳是由些部分组成的?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器官等知识上.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础.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将要习的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行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2.假设耳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6)最后可结合教材进行总结,并给出声波的概念:声

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3.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2)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

4.认识声音的重要性.提问:谁来说说耳朵的重要性?(让学生用手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一些话,然后让学生谈谈刚刚自己的感受.)

【评析】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

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一下,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们理解有听力缺陷的人的处境,对他们报以爱心和同情心.

5.声音的反射及回声.利用媒体课件,展示声学在建筑、测距等方面的应用;结合课本P79表4-1讲述声速:声在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跟进训练】

1.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2.如图4.2-16所示,将一只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 B )

图4.2-16

A.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 B.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

C.听到的声音保持不变 D.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3.(四川省中考题)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B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4.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C )

物空氧 铁 质 气 气 铝 物质的2密度 170(.29 .43 0 kg/m2) 声3音传30 16 播的 0 0 310500300 511900 71300 1铅

速度(m/s)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4.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 【素材积累】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

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素材积累】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