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深究其原因,到底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把教育跟前途等同了,国家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那么这些都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学历,这是最好的方法,今天我先从学历说起。学校需要优良的教师,校长就用高学历的标准来聘用老师,学历,他仅仅是一个证明。没有高学历,不能说明你没有能力,拥有高学历也不能说你就有优秀的品格。中国现在教育对一个好学校优良师资的判定就是有没有高学历老师。就比如“十一中学”, 拥有42名博士、100多名硕士、30多名特级教师的“奢华阵容”,可是它同样拥有劳技教师谢小川,参过军、原本学历不高、曾带过校外科技航模比赛,来到十一,学校为他成立了小川工作室,以他对技术的痴迷去影响为他着迷的学生,我们可以想为什么那些博士硕士愿意放弃那些更为优渥的条件,而选择这样一所中学?自然它就有它的魅力,同时这也是我们学校校长应该拥有的能力。一个校长应该有他自己的魅力,不仅体现在个人,更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同时,我们为什么这么注重教师的学历而并非能力?这也是我们现在学校师资说存在的一个问题,聘请教师就只看学历,觉得高学历的师资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良生源,能够提升升学率等等。可是学校的发展就是到菜市场里“选购大量博士”就可以实现的吗?但事实却是,学校要获得发展,靠的不是“死文凭”而是“大活人”。这里,校长有关键性的作用,身为校长,就是应该权衡这些利益关系,校长,能否真正认识到教师的价值,只有他从心底里认可教师并非只是对一份文凭的认可,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其次,我觉得我们中国现在教育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改革不彻底”,也就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只专注于表面,以我个人经验来说当国家号召小学生减负的时候,学校的确不给我们订各种辅导书了,但是在老师的各种暗示下,每个人都是被迫的买各种复习书,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像“十一中学”的理念:学校倡导并强调以下价值取向。 1.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
2.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3.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4.海纳百川,包容共生;聚天下英才,做英雄事业。
5.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
6.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 7.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8.学校未来发展:培养——研究型学校。
9.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 10.干部行为准则:公、勤、谦、坦。 11.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
12.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 13.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全面发展,多向成才。
14.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所、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职工的幸福家园。
15.不可侵犯的教代会民主权利:信任投票决定校长是否继续任职,满意率评价决定干部是否继续任职,参与制定、修订甚至决定学校重大文件和方案。 16.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创新发展战略。 17.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 18.卓越的领导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19.建设国际化学校,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20.一心办学,心无旁骛,敬业笃志,乐业奉献。
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改革的彻底性,并非传统的那种只是减几节课,多几节兴趣课。我们现在的教育问题也并不是单单靠这些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能进行彻底的改革,现在的教育问题仍旧无法解决,我们的教育水平仍旧会停滞不前。现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学校还是固定班级固定老师,我们也知道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可是又有几个学校愿意去改革?的确,其中有着很多的困难,但没有改革就没有突破,“十一中学”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一次次的变革中不断改革教学方式,经过一次又一次,现在的十一学校,学生管理方式发生了彻底变化。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改革不一定就能一次成功,但他必须是彻底的。同时,目前我们还存在“盲目跟风”的教育现状,
一看到有好学校就立马效仿复制他们的教育方法,的确,我们应该学习那些好的教育改革,但并非是复制。我们学习的不是教育方法,而是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每个学校的条件不同,生源不同,他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同,即使教育目的相同,可是所要采用的教育手段都不同。
第三,我们现在的学校忽视了最重要的“以人为本”,刚开始定位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是,现在很明显,学校更注重什么?升学率。的确,一个好的升学率是一个好学校的招牌,可是,我们不得不说,学校是不是只是关心升学率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近些年来,高考前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自杀,甚至今年衡水中学设置了防护栏,又有河南高中女同学被逼的自杀,因为在模拟时成绩下降,学校就开会检讨,增加学生自习时间,不让学生睡午觉,这种做法就是在培养“学习的机器”。教育中很重要的是自由,要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的为学生考虑,而不是为了升学率,为了学校的名声,而牺牲学生应该拥有的自由。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这里,我想到河南自杀女生说的那句话:“妈妈,我宁愿是个差生,我宁愿是个笨人„„”当教育失去了他原本的价值,学校还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我眼中中国的教育现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