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城市规模结构之研究-基于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法则的视角

2021-10-25 来源:钮旅网
2017年第3期《发展研究》 福建省城市规模结构之研究 基于首位度和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视角 ●丁长发谢晓琼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的23个县级以上的城市人口、用地和经济规模的结构分布进行研究。通 过首位度、位序一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发现,福建城市规模并不服从首位度分布,城市人口、用地及经济规模并 不完全符合位序一规模的理想分布状态。城市体系分布主要呈现两个特点:福建城市规模体系以双中心城市为 核心,小城市数量众多且发育不够;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闽东南沿海城市与闽西北山区城市规模差距大。 最后提出了福建城市发展应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扩大人口规模,以都市圈为主要形态带动整个省域经济发 展。 [关键词]首位度位序一规模法则城市规模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3一o670(20l7)03—0035—09 一、文献综述 M.Jeffe ̄on(1939)分析了51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资料, 提出了首位度这一概念,即一个区域内按照城市人口进行 排列,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称为首位 度。其中,首位城市是指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领导”城 市,且它在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占有明显 的优势。从此,城市首位度成为了一个区域内城市规模等 级结构分布的一项常用测度指标。国内的严重敏、宁越敏 (1981)首次将城市首位率应用于我国26个省区的人口规 模。分析我国各省的首位度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因素,我 早在20世纪初,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规模结构 体系理论得到了发展,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城市首位度、 位序一规模法则等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德国的 Christ ̄ler(1933)《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描 述了有关城市的分布规律,即位于中心位置的城市数量、 规模和分布模式,形成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并指出一个 区域的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市场 原则、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等级规模的、有 规律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Au ̄st L0sch(1940)的《经济 的空间秩序》以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研究了市场规模 与需求结构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进而构建了市场区位 空间均衡模型。当需求达到最大化,区位空间达到均衡 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二)城市首位度理论 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呈现显著的首位度分布。卢学法、申 绘芳(2008)在对杭州市的首位度进行研究时,丰富了首位 度的内涵。他们首次提出了经济、产业、科技、人才、文化首 位度的概念,分析了杭州除人口规模外的其他方面是否为 浙江的首位城市,并对提升杭州的领先地位提出了政策建 议。 而后的国外学者论证了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关 区域发展 系,Henderson(2003)利用70个国家的数据对城市首位度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城市首位度与 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函数关系,并存在一个最优城市 首位度使得经济增长率达到最大。Brulhart M.和Sbergami F.(2009)利用拓展的o1s回归和动态面板GMM方法对105 法则进行了研究验证,Gabaix(1999)、Dobkins和Ioannides (2000)等根据美国的不同阶段的城市人口数据;Soo(2tX)4) 通过收集75个国家城市人口的数据;都得出了本国家城市 规模的空间布局大体上都服从了位序一规模这一法则。 许学强(1982)率先使用全国地级市以上的非农业人 口数据,利用位序一规模法则对我国城市的规模结构分布 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城市规模符合位序一规模规律,且上 海作为我国的第一大都市,具有很强的经济集聚效应。高 个国家的城市首位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 与人均GDP的正向关系。王家庭(2o12)利用2{}O4—2008 这5年的中国24个省区的数据,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 研究模型,对各省人均GDP与首位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正N型的关系。周志鹏、 徐长生(2014)采用空间面板Durbin模型对中国城市首位 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短期来看,城市 首位度对该城市所处区域的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正向作 用,即短期首位城市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但长期来看, 龙头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该区域其他城市经济发展, 因而在长期城市发展应采取均衡战略。 (三)位序一规模法则 Auerbach(1913)和Singer(1936)最早进行对城市的位 序与规模之间关系法则的理论研究,他们认为可以用Pare- to分布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城市规模结构分布。即一个地 区中城市的规模和城市层级存在着这样一种数学关系:Y = ・ I¨,其中 表示某一区域城市的人口规模。而A和 是一个常数,Y表示人口规模大于 值的城市的数量。 G.K.Zipf(1949)修正了位序一规模法则。他认为城市规模 p 结构分布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P = ,其中Pr表征了一 r‘ 定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排在第r级的人口数,P 是排在第 一位的城市人口规模,r表示人口规模为P 的城市位序。 他认为一个区域内城市规模分布近似服从指数为1的帕 累托分布,也就是说q值近似等于1。Berry(1961)运用了 “中心地理论”中的规模等级分组方法,他选取了38个国 家中人口在2万以上的共418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实证模型进行检验。根据实证结果呈现三种类型:第一种 类型是为完全契合位序一规模分布的13个国家;第二种类 型是15个国家符合城市首位度分布;第三种情况是则是 10个国家城市规模分布介于上述两种之间,既呈现首位指 数分布又服从位序一规模分布。之后有许多学者对zipf 鸿鹰和武康平(2007)运用OLS的估计方法分别测算了 1997年、2000年和2003年,我国32个省、东部、中部、西部 三大区域及全国的县级市以上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和经 济规模分布的Pareto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城市规 模显著地服从Pareto指数分布。闫永涛和冯长春(2009) 基于位序一规模法则,研究中国1994—2O04年间城市人口 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以上城市的规模分布特征和演变 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大体上服从位序 一规模法则。张虹鸥、叶玉瑶、陈绍愿(2oo6)采用首位度指 数、位序一规模规律以及城市规模基尼指数等多种分析方 法,对珠三角城市群20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王颖、 张婧等(2011)选取了1990—2O08年东北地区的城市人口 数据,对城市规模增长的空间特征进行探究;刘耀彬、王英、 谢 ̄(2013)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深入研究了鄱阳湖湖域城市规模演变规律。 二、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一)福建省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分布 1.福建省城市人口规模概况 2014年福建省全省的年末总人口数为3806万,占全 国年末总人口的2.78%,而全省土地面积l2.4万kHl2,约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9%。总体来看福建省的人口和土 地规模都较小。2014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 24055.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3472元,而全国人均 GDP为46629元,比全国人均水平高了36.12%。2014年福 建的就业产业结构比为23.2:38.2:38.6,地区生产总值 产业结构为8.4:52.0:39.6,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 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大,二三产业劳动人口占比差距 不大,这说明仍有大量的劳动力存在于农业中,农业人口 向城市转移的力度不够。 根据我国城市规模新标准,福建省尚未有特大城市 (见表1),而大城市数目5个,小城市数量居多,2014年5o 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共有14个,占福建城市总数的 86%。 其中2014年厦门的城区常住人口已达到338.33万,而福 州的城区常住人口也达到297.97万。总体而言,福建省城 市体系呈现小等级城市分布密集,同时存在多个较高层级 城市的特征。小城市所占比例超过一半,说明福建城市整 体规模都较小。从2005至2014年这l0年的时问中,福建 的城市规模体系变化不大,各层级的城市个数基本稳定, 其中中小城市的数目仍稳定在18个(见图1),说明小城市 的人口增长比较缓慢,人口规模仍处在较低水平。 表1福建省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表 分类 人口规模 城市个数 2[]05正 2010正 2O14年 超大城市 1000万以上 0 0 0 特大城市 500万一1000万 0 0 0 腿!大城市 300万一500万 0 1 1 I型大城市 100万一300万 4 4 4 中等城市 50万一100万 3 2 4 Ⅱ型小城市 2o万一50万 11 l1 10 I型小城市 20万以下 5 5 4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6—2015) 图1 2014年福建省城市等级结构图 螽lo 注:根据表3—3绘制 20 J7年第3期《发展研究》 2.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分析 根据首位度理论,计算福建省2005年至2014年的首 位指数,得到结果(见表2和图2)所示。并且福建城市分 布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特征: (1)城市人口规模并不符合首位分布。2005至2014 年,福建省的首位度指数不超过1.5,在2005年的时候最 高,为1.388,2010年的时候最低,为1.104。另外4城市指 数和ll城市指数都在o.6附近波动,二者的数值远远小于 1。因而可以判断出福建省近l0年来的城市规模分布并不 符合城市首位分布规律,也就是说首位城市并不具有垄断 性地位。由图2可所示,首位度指数先是不断降低、直至 2011年开始缓慢上升,而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不断降 低。这说明,福建省城市体系中,存在多个中心城市,分别 在各区域发挥集聚作用,这正符合了福建省的现实情况, 福建城市主要是由福州和厦门这两个双核城市所引导的 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结构体系。因此,福建的城市人口规 模分布并不符合首位分布。 表2 2005年一2014年福建城市首位度表 年份 首位城市人口 首位度 4城市 l1城市 规模(万人) 指数 指数 2005 25n 16 1.388 n 6= o-678 20O6 253.52 1.343 n 640 0.692 20。r7 256.94 1.30【z Q 639 Q 689 2008 259.6 1.284 n 634 0.678 2009 261 1. 9 n 626 n 661 2010 3l1.9l 1.104 0.606 Q 660 2Ol1 319.49 1.113 n 608 0.661 2012 325.16 1.123 Q 609 n 655 2013 331 1_124 0.608 0.650 2014 33&33 1.135 Q 609 n 651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1306—2015) (2)首位度指数出现转折点。图2所示,首位度指数 从2005年开始不断下降直至2010年的1.104,而此时,厦 门正好超越了福州的人口规模成为新的首位城市。具体 来看,2O05年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的首位城市,人口规模为 区域发展 250.16万人,到2014年时,其城区常住人口为297.97万人, 仅增长了19.11%,而厦门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在20O5年时 仅180.23万人,2014年增长到338.33万人,人口增长了 87.72%,成为新的首位城市,这说明厦门对人口的吸引力 大大增强。这也是由于厦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型企 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吸引了大量 外来人口向厦门市迁移。因而厦门赶超福州成为了福建 市人口规模同城市等级之间的关系。2005至2014年,福建 省zipf指数在0.88—0.92这个区间波动,系数 <】,说明 福建省城市发展的集中力量仍略强于分散力量,也就是说 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较集中,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大城市中, 也就是高位次城市地位突出,大城市与小城市存在较大的 差距。福建城市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小城市,较低层级的城 市发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低等级的城市向更高等级 的首位城市。但福州和厦门的人口规模差距并不大,从而 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高位次的城市更需要 福建省的城市规模结构逐渐朝着双中心城市领导的方向 发展。 图2 2O05—2014年首位度、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比较 比3 倒.。 ◆ . 2 s 2∞7 2口D8 2009 2010 2011 2012 2艇3 2014年借 —.一一首位度 一4城}Il{彗辩 ,.11l城市指教 3.城市人口规模的位序一规模拟合 zipf法则具体的回归方程为1 =lnA— 1nS ,其中 R 为第 个城市在某一区域的位序,.s 为该城市的人口数 量。Og既被称为Pareto系数,也被称为Zipf指数。若Ot= 1,则表示某一区域城市规模结构分布较为合理,若O/>1, 则表明该区域城市体系分布较为分散,大城市规模相对不 是很突出,而中小城市数量多,发育较成熟。当 <1时, 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较为集中,高位次城市作用突出,中间 位序的城市发育不够成熟,各城市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本 研究选取2005—2014年福建省县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常住 人口数据作为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并借助Eviews8.0 统计软件,运用OIS方法对方程l .=lnA—alnSj进行回 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和图3可知,双对数模型回归拟合度高,调整 后 在o.95附近波动,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福建省城 增强辐射能力,发挥辐射周边小城镇的作用,带动周边小 城市向更高层级的城市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福州、厦 门作为福建省的双核城市,集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越来 越多的人口向这两个大城市聚集。 表3福建省2OO5—2014年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回归结果 年份 系数 标准差 t值 p值 调整后R 2005 n91747} n 4986 一 7198l 0.0000o n95401 0.953302 2006 【l 923627{{ n025784 —35.822o1 n00000 O.95l788 n951O46 2007 n9084∞ n 6367 —34.45266 n 00000 n 948o82 n 947284 2008 0.912876 ¥¥ n蝴4 一姐22296 n0000o n n 9466l1 2009 n 919126} 【l 3 —33.214O3 n0O0O0 n 944357 n9435o1 2ol0 n9l60凹 } n 022041 —41.55992 n 0000o n 963732 n 963174 20l1 n 91l2o4 n 022999 —39.6l943 n00000 n 96唧 n 959626 2o12 n908363{}} n∞4o43 —37.78136 【l 00O0o n 956447 n 955777 20l3 n 912469 % 【l024155 —37.776l9 n00000 n956436 n 955765 2o14 n 884594{ ¥ n o412ol 一21.47 O.000Oo n 956429 0.954354 注: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06—2015年城区常住人口计算得到 图3 2000—2014年福建省城市规模 值变动图 2005 20 2007 200g 2009 2010 2011 2012 201 3 2014 荦斛 注:根据表3绘制 系区域发展 表5福建省用地规模回归拟合结果 年份 系数o【 t值 P值 R 调整后 2009 n 8 848 ¥ n 032958 —27.1811l n00000 n972362 n 971o45 20lO Q 8499 } } n 03鼢62 —2221344 Q0000o n 9591J79 n鳄7235 2o1l n斛5752 { n 04lO73 一 6156l n00000 n952915 n95嘟3 l2 n 853啷}¥ Q o43368 —19.67056 n00o0o n94852l n946069 2o13 n 841l75} } Qo45181 —1&61769 n000o0 n 942876 n940l55 20l4 n 84343{ { n o45594 —18.49878 n 0000o n942181 n939428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0—2015) (三)福建省城市经济规模特征分析 1.福建省经济规模概况 (1)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快速发展。总体而言,自1978 年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近几年来整个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大幅上升。 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 24055.7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81%,而人均GDP从1978 年的273元提高到2014年的63472元,年均增长率为 li.41%(见图5和图6)。1978至2OO0年间,GDP指数波 动幅度较大,而2OOO年以后,GDP指数开始呈现平缓变动。 近三年来GDP指数有所下降,经济增长速度由2012年的 11.4%,降低至2014年的9.9%。 图5 1978—2014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0215) 三十多年来,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地优化调 40 整。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36.0:42.5:21.5,第一产 业占比高,第三产业占比低。而2014年的三次产业比例为 8.4:52.0:39.6,第三产业占比加重,而第一一产业占比降到 8.4%(见图7),福建省山地丘陵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图6福建省1978—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 和人均GDP指数 比125.0 倒 ,、120,0 掌 1IS0 110.0 1050 1000 0 90.0 军衔 .●一地区生产慧值糟教 一^均雠 {怡鞭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5) 图7福建省1978—2014年各产业占比 柚0 比 例50 0 1 0 ~ —・一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 一蓦三产业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5) 总体而言,福建的产业仍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占比 已经超过了50%,且由图7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占比仍不 断在上升。福建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整体而言,产 业结构调整进行较为缓慢。城市发展对第二产业尤其是 房地产行业的依赖较大。根据2015年7月6日《中国房地 产报》对全国31个省上半年地房地产投资依赖度的统计, 福建的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为21.05%,排在第六位。 而房地产市场的经济下滑对福建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造成较大冲击。 (2)福建各城市经济规模发展差距大。福建省城市经 济规模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 远远强于西北部山区,而造成这一差异包括多方面的因 素,如自然地理条件差异,人力资本与教育资源及政府政 策等各方面的影响。由图8所示,2014年泉州的地区生产 总值在福建所有地级市中排在第一位,且其生产总值是排 名最末位的南平的近4倍。这充分表现出福建省城市的 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不均衡发展。从经济规模上看,泉 州是福建的首位城市,福州、厦门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 0214年福建城市经济规模首位指数为1.1091,这说明福建 城市的经济规模也不服从首位分布。 图8福建省2014年9大地市的地区生产总值 0 7000.00 —6000 00 』7 冗S000 ∞ 4000 00 3000 00 20000o l∞乱o0 O 00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5) 图9 2014年福建省人均GDP和各城市人均GDP h.12oooo .均 8 ooooo 0 哪 ,C 60000 40000 20000 0 罾忙岳岳譬鞋 量仨忙话哥君忙乍 乍量 乍仁 毛鬟*£田荪锅善嚣埘 毫建睁幢-3蕊艘 斟-攀{M《 幂幂半 瓣ll j峰 南畦爨糍豫器 期l麒捉爨廿’霉霹i 一各城市^均6Dp—.●-福建省^均61)P -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o15) 图9表现出福建省所有县级以上城市中,共有11个 城市的人均GDP低于全省人均GDP,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 距很大,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是福州,为94920元,而人均 2017年第3期《发展研究》 GDP最低的城市是建瓯市,■■■■■■■ 为38878元,二者之间相差了 5(3042元。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的城市经济规模空间分  布呈现东西和南北不均匀分布。东部沿海发达的城市经 济规模大,而西北内陆山区的城市经济规模小,■■ 发展落后。 I 图10 2■■■■■■I014年福建省各城市产业结构  ㈣—l ■■● ■■■● l ●●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5) 由图10所示,福建省除厦门、武夷山市以外的其他城 市的产业结构具有相似性,总体上都呈现出“二、三、一”的 产业结构,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说明目前福建省的大 部分城市仍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产业转型缓 慢,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城市无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福建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系统和职 能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各城市之间的分工不 明。由于优美的地理环境,旅游业发达,因而武夷山市和 厦门的产业结构展现为“三、二、一”的形式。武夷山市是 个新兴的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因其山地的特殊地 形条件的制约,使得一、二产业的发展受限。厦门的第三 产业发展势头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外向服务能力突出, 是典型的以外向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厦门因其发达的 第三产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入,使得其城市规模逐步 扩大,成为了福建省的首位城市。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城 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泉州的第二产业发达,产业集群 发展快,城市经济集聚能力较其他城市强。而经济规模小 的建瓯市的第一产业占比比较高。 2.福建城市经济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拟合 本文选取福建省23个城市的非农产业值,即第二产 41 区域发展 业与第三产业生产值之和,对福建省城市经济规模的位序 一规模法则进行验证,结果如表6所示。系数Od值从2005 年至2012年前都小于n 8,说明城市经济规模并不具有位 序一规模特征,即在2012年前福建城市经济规模分布非常 集中,城市经济规模差距大,高位次城市地位突出,而小城 市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但系数Ot值具有缓慢上升的趋 势,说明福建省城市经济规模分布集中的力量缓慢地大于 分散的力量,也就是小城市的经济发展不断增速。 表6福建城市经济位序一规模回归结果 年份 系数 标准差 £值 P值 f}2 调整后 2005 n 7 % n【Ⅺ6535 一l6 0535 n 00O00 n 924654 n921066 2006 n 746647} nO46晒8 —1矗2l102 n 0000o n 926003 n 92248 2o昕 n 754862 ¥ Q 046685 —1矗16923 O 00O0O n 925649 0.922l08 20O8 n 765241{ n0479l9 —15.96952 n 00O0o O.92392 O.92O2 2009 Q 7717o7¥} 【lO49l27 一l5.70841 n0000o O.92l57 0.917835 2o10 n776612¥ n晒0946 —15.24393 O0000o n 91712 O 913173 加11 n781039 ¥ n 052l34 —14.98134 n000∞ n 91444 n 910365 狮12 O.790493 0.晒1538 一l5.338∞ O.000|I】 0.9l8呖 0.9l4148 2013 n 8ol765 } n∞1476 —15.5755 n000∞ 0.92∞33 n 9l6539 加l4 n 8l0743 n051511 一l5.7392 0.000∞ n92I852 n918131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OO6—2015) 注: 、 、 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3.城市经济规模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 相辅相成,工业进步一直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流动 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工业发展引起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演进,进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规模分布的决定性力 量。Fujita和Krugman(1995)认为该区域城市经济规模的 大小是由工业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大小所决定的。而 合理的城市工农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分布 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城市规模分布 的研究中,提出运输成本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规模分布具 有重要的影响(Krugman,1991),但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使 得经济活动聚集的离心力也逐渐增加,因而空间经济结构 和分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本文将运输能力作为影 响福建城市经济规模分布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构建分析城市经济规模影响因 素的计量分析模型。具体公式如下式所示: Ot=c+6lIR+62E+63TP+ 其中,IR是工业化率,即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例,反映了城市的工业化水平,Es表示城市的经济结构 特征,它是指非农产业与农业的产值比,而TP反映了城市 的运输能力,采用铁路、公路的密度之和进行衡量。c、艿.、 6,、6 为回归系数,而s则是随机误差项。 根据福建统计年鉴(1992—2015)数据,整理相关数据, 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结果见表7。 城市经济规模zipf指数与工业化率存在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这说明工业化水平明显推动了中小城市经济规模 的扩大。城市工业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产业集聚效应,进而 扩大了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城市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存 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_T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深化 发展,城市的经济规模分布值变小,趋向于集中分布,大城 市规模效益开始呈现。此外,城市运输条件的改进是推动 城市经济规模均匀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力发展交通 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各城市更好地协调沟通, 使得各城市的经济规模趋向于均衡分布。 表7经济规模分布影响分析结果 解释变量 回归系数 t值 P值 C 0.52 12.54554 0 工业化率 1.067573 % l2.19609 0.0O0∞ 经济结构 一Q 1 一3.779345 0.0013 运输能力 0.07214书球 2.0759ID8 0.02954 调整 0.914644 F值 79.58l0-6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1992—2015) 注: 、 }、 分别表示在l%、5%、113%的水平下显著。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的城市规模结构分布得出福建省 城市规模分布呈现双中心城市特征。根据首位度理论,福 建城市规模分布不服从首位分布,而呈现出双核城市领 先,小城市发展程度低的特征。根据位序一规模法则,福 建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都近似服从位序一规模分 布,但zipf指数都小于1,说明高位次城市发展突出,小规 模城市发展不够,城市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 量。而城市经济规模不服从位序一规模分布,各城市经济 规模存在很大差距,高位次城市的经济规模突出,而小城 市的经济规模非常小。闽东部沿海的城市如泉州、厦门、 福州的经济规模总量远远高于闽西北部山区的龙岩、南平 等城市。整体而言,福建省的城市体系中仍是以福州、厦 门这两个城市作为双中心城市分布,同时泉州在经济规模 上具有领先优势,但三个城市的总体规模仍太小,城市集 聚和辐射作用不够,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二)建议 目前,福建省的城市化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需要提高 城市的经济集聚能力来促进福建城市良好发展。笔者根 据研究结果,提供如下建议: I.把握机遇,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带动区域经济发 展 未来福建城市建设应以都市圈为主要形态,牢牢抓住 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 快推进以福州为中心,辐射福清、长乐、宁德、等地区的闽江 口都市圈,以厦门为中心,覆盖龙海、漳州,并延伸至龙岩等 城市的九龙江都市圈,和以泉州为中心,延伸至晋江、石狮、 莆田等地区的湄洲湾都市圈这三个城市圈的建设。泉州 应紧跟国家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方针,增强 产业集聚能力,而福州、厦门应把握白贸区建设这一发展 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闽台经济融合。三 个中心城市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区位优势、侨乡优势,不断 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能力,以带动其他城市共同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集聚,扩大城市规模 福建作为海西城市群中最关键的省份,地理位置特 殊,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大城市群之问,能够获得很 强的正外部性。但目前来看,福建省大部分城市的吸引力 仍旧不够高,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不够,无法吸引人口的 迁移和企业的集聚。福州、厦门、泉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全国城市中排名靠前,这三个城市政府应巩固加强这一 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能 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政府应加强交通、水电等基 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面较广的社会 2017年第3期《发展研究》 保障体系,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扩大城市规模。 此外,三大都市圈的城市建设应加强交通网络联系,协调 共进,共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城市经 济共同发展。 3.促进城市间产业和职能合作与协调,增强城市竞争 力 福建的绝大多数城市经济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拉动, 产业结构相似,因而迫切需要城市问加强合作与交流,加 快进行城市间的职能分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现代 化服务业为纽带带动整个区域的共同进步。各城市发展 应充分各自的特色,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环境 条件来确定适合的城市规模发展方案。城市政府应有序 地引导人口流动,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及其他资源,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严重敏、宁越敏.我国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初探,人 口研究论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卢学法、申绘芳.杭州城市首位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浙江统计,2008,(6):32—34. [3]王家庭.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24个 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EJ].经济问题探索,2012(5):35—40. [4]周志鹏、徐长生.龙头带动还是均衡发展——城市首 位度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经纬,0214,31(5):2o 一25. [5]许学强.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和预测[J].中山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4o一49.高鸿鹰、武康平.我国 城市规模分布Pareto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20O7,(4):43—52. [6]闫永涛、冯长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J].城 市问题,2009,(5):14—18. [7]张虹鸥、叶玉瑶、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 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EJ].经济地理,2006,(5):806—809. [8]王颖、张婧、李诚固等.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 其空间特征EJ].经济地理,0211,31(1):55—6n [9]刘耀彬、王英、谢非.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 变特征EJ].经济地理,0213,33(4):70—76.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陈晓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