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佛陀眷属及相关问题研究之一

2022-01-07 来源:钮旅网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佛陀眷属及相关问题研究之一 夏金华 摘要: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有过三位夫人,育有三子。后来,三 个儿子均随之出家修道,罗喉罗、优婆摩那成为大阿罗汉,而善星开始时很精进,后因 自恃出身释迦族,贡高我慢,放任自己,又亲近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沦落为恶 人,甚至对佛恶心相向,最终堕入地狱受苦,且无法救拔。对于善星的自甘堕落,佛陀 最为痛心,尽管他早已预知善星必定将断善根,成为“一阐提”。但佛还是苦口婆心地 加以劝诫,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做到了仁至义尽。然而,善星始终固执己见。拒绝佛 陀的教诲,不思悔改,终于自食其果。这一切无损于佛陀的光辉与伟大.反而恰恰证明 了他一再强调的因果律的正确性:自作自受,他人是无能为力的。 关键词:佛陀;善星;罗喉罗;优婆摩那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4-0116-08 作者简介:夏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200235) 甲.佛陀有三子:罗喉罗善星优婆摩那 一般人以为,释迦佛为悉达多太子时,曾娶耶输陀罗为妻,并有一子,名罗喉罗 (Rahula),又称罗云。如佛在《大本经》里所说:“今我有子,名日罗喉罗。”《大楼炭经》也 只提“罗云”一人 ,《长阿含经》卷二十二所说,亦复如是。《未曾有因缘经》则详细地叙述 了罗喉罗出家前后的经过。此外,由于《罗云忍辱经》、《中阿含经》中的《罗云经》和《法住 记》等经论对罗喉罗的生平事迹也多有比较清楚的描述。因而,诸多经论的记载使得罗喉罗广 为人知。 但实际上,据《十二游经》、《五梦经》等记载,悉达多太子在出家之前有过三位夫人:瞿 姨(G叩i,Gopzkgt或Gopgt, 《修行本起经》卷上作“裘夷”)、耶输陀罗(Yagodhar ̄t,经中作 “耶惟檀”,系“耶输陀罗”之异译)和鹿野,并各领二万彩女。其中瞿姨为第一夫人,耶输次 之,鹿野为末②。《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也有类似之说@。因有三位夫人,所以, 净饭王为之立春、夏、冬三时殿。她们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罗喉罗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 收藕日期:2010—12-20 ①参见<大楼炭经》卷6,《大正藏》第1卷,第309页。 ②<十二游经),《大正藏》第4卷,第146页。 ③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记载,悉达多太子的三夫人分别为耶输陀罗、乔比迦(系梵语Goptkgt音译,即瞿 姨)和鹿王(《大正藏》第24卷,第112—114页)。 l l6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善星(Sunak.satra,音译为“须那刹多罗”、 “苏气怛罗”,一译“好星”)①与优婆摩那 (Upamdna,一译“优婆摩耶”、“优波摩”)②。罗喉罗是长子。这些事实在我国南北朝以来至唐 宋时期的佛教界并不是什么秘密,在僧韦占的《释迦谱》、智俨的《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澄观的《华严经疏》、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和知礼的《金光明经 文句记》等著作中均或多或少地提到过。 虽然《瑞应本起经》、《须达孥经》等经说,罗喉罗是瞿姨之子⑧。事实上,根据《未曾有 因缘经》、《十二游经》以及《法华经》的记载,耶输陀罗才是罗喉罗的生母。《大智度论》卷 十七所引《罗喉罗母本生经》,亦持此说。隋天台智者《法华文句》据此解释说,瞿姨是“明 女”,并未生育,罗喉罗乃耶输所生,只不过瞿姨是第一夫人,所以“从长母为名”,也是合乎 情理的④。隋末唐初的胡吉藏,在他的《法华义疏》中还引“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 摩那,三罗喉罗。”⑤唐代窥基《法华玄赞》也曾引用过这一说法⑥。 此外,《大般涅檠经》也有“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之说⑦。所谓菩萨时,即指佛陀为 太子时或成道之前也,但有时也指佛陀的前身,此乃佛门对佛陀的习惯称呼⑧。善星的事迹,主 要出自《大般涅檠经》。但在南北朝时期僧韦占所撰之《出三藏记集》的第四卷里,即载有《善星 比丘经》(一称《善星经》)一卷,唐代《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二著录,智升《开元释教 录》卷五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八亦著录。显然,这是一部专门描述善星事迹的经典,如 《赖吒和罗经》、《大拘 罗经》、《央掘摩罗经》等以人名命题的经典一样。隋末唐初时,《善星 比丘经》尚存于世,胡吉藏《法华义疏》还证引过此经的内容⑨。后来,即告失传,原因不明, 也许是出于为尊者讳吧,因此,其内容也不得而知。 优婆摩那,意译为“譬喻”。亦随佛出家,后来成为得道的罗汉,他曾为阿提目多比丘解答 过有关方便修习“七觉分”的问题,而南传经典则记作是与舍利弗讨论⑩。南传佛典还记载,优 婆摩那还因有沙门、婆罗门说“苦是自作,或他作,或是自作亦他作,不是自作,亦非他作” 之疑问,向佛请教。佛陀告诉他:“苦是缘生,依触而有苦。”@在阿难之前,优婆摩那也做过佛 陀的侍者,后又与阿难一起照料佛陀晚年的生活。 关于优婆摩那的事迹,佛经记载不多。据说,佛陀在拘萨罗国时,有一次罹患背痛,需要药 品和蜂蜜等物。于是,优婆摩那著衣持钵,来到一位名叫天作(或作“天敬”)的婆罗门家化 缘。天作虔诚地供养,“取钵盛满稣油、黑石蜜一箧、烯药水一牵”。优婆摩那谢过天作,即带 着药物,赶回住地,立刻以油稣和懦药水涂洗佛陀的身体,同时,服侍其饮用黑蜜浆水,佛陀的 背痛便消失了。而天作还特地过来看望佛陀,佛陀便为之说法@。 ①②③《翻梵语》卷5,《大正藏》第54卷,第1Ol5页。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6云:“优婆摩那,此云譬喻,是佛庶子也。”(《大正藏》第54卷,第479页)此说亦 可作为“佛有三子”之旁证。 分别参见《瑞应本起经》卷上(《大正藏》第3卷,第475页);《须大孥经》(《大正藏》第3卷,第424页)。 ④ (隋)智颤《法华文句》卷2上,《大正藏》第34卷,第l9页。 ⑤(隋)胡吉藏《法华义疏》卷1,《大正藏》第34卷,第461页。 ⑥(唐)窥基《法华玄赞》卷I末,《大正藏》第34卷,第671页。 ⑦《大般涅檠经》卷33,《大正藏》第l2卷,第560页。 ⑧如《长阿含经》卷22说:“师子颊有子,名日白净王(即净饭王);白净王有子,名菩萨(即悉达多);菩萨有子。 名罗喉罗。”(《大正藏》第1卷,第149页)叉,梁僧孝占《释迦谱》亦云:“净饭王有子,名菩萨;菩萨有子,名罗 喉罗。”(《大正藏》第50卷,第2—3页)叉如,《佛本行集经》称苦行太子为“菩萨”(《大正藏》第3卷,第777 页)等。 胡吉藏《法华义疏》卷九引《善星经》云“十八小劫为一中劫”(《大正藏》第34卷,第592页)。 《杂阿含经》卷27,《大正藏》第2卷,第193页。参见南传《相应部经典》5,《南传大藏经》第l7册,台湾元亨寺 妙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232页。 ⑨⑩⑩@详见《相应部经典》二,《南传大藏经》第l7册,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7页。 详见《杂阿含经》卷44、别译《杂阿含经》卷5,《大正藏》第2卷.第319、407页。 ll7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另据《大般涅粲经》所说,佛陀涅粲前三个月,在毗舍离视优婆摩耶为“顾命比丘”①,委 托他去找纯陀(Cunda),来供养饮食②。但很不幸的是,佛陀食用纯陀供养的食物后,便发病 了,并且一直没有痊愈。佛陀一边抱病为弟子们说法,一边向着涅檠之地——拘尸那进发。《游 行经》对这一段史实记录得非常详细,是了解佛陀最后时日的权威资料。 问题在于,既然悉达多太子有三个儿子,而《大本经》、《楼炭经》、《长阿含经》为何只提 罗喉罗而不及其他两个儿子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1)在《大本经》里,佛陀在说到“今我有子,名日罗喉罗”时,是在叙述过去世六位佛 陀的事迹时提到的,如“毗婆尸佛有子,名日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日无量。毗舍婆佛有子, 名日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日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日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 有子,名日罗喉罗”@。这里叙及的六佛陀之子,均为一位,所以,佛陀自然也只说一位。《七佛 父母姓字经》亦作如是说④,并非有意回避提另外二子。此与《大本经》里叙说六佛中每位佛陀 的两名弟子时,佛陀也提供相应数量的两名弟子的做法是一致的,并无不妥⑤。 (2)经里提到的六位佛陀之子——方膺、无量、妙觉、上胜、导师、集军和“罗喉罗第 七”,“此诸豪贵子,绍继诸佛种;爱法好惠施,于圣法元畏”⑥。而佛三子中,惟罗喉罗,堪与 其匹,以童子身成罗汉⑦。在法华会上,佛又为其授记,将来当成佛,号蹈七宝华如来⑧。因此, 只提罗喉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合情合理。 更为重要的是,佛陀本人也在《法华经》里证实了罗喉罗是长子: 我为太子时,罗喉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 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喉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 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 既然佛陀的偈颂明确说明罗喉罗是长子,也等于承认另外还有孩子,他们分别是善星和优婆 摩那。只是他们俩谁为老二、老三,限于史料,无法确指。 据《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等所说,悉达多太子十七岁开始娶妻,二十九岁出家。 十二年间育有三子,不要说他的王子身份与地位,即便是一般平民男子也是极为普通的事情,何 况他还有三位夫人、六万彩女。若以人间佛陀而论,三夫人、三子之说,更与事实相符。 这里之所以取太子“二十九岁出家”而舍“十九岁出家”之说,一者“二十九岁出家”也 是通说;二来,这也与佛陀生平中公认比较可靠的年龄段之说基本相合,比如,二十九岁出家, 经六年苦行,三十五岁成道,复经四十五年说法,年八十人灭。如若取十九岁出家,则中间有将 近十年时间无法落实。 (3)《大楼炭经》里只提罗云,是由于佛陀在叙述自己家族历史时所说,仅言继承王位的长 子(太子),并不违背常理。比如,悉达多太子的祖父师子颊王,生有四子:长子净饭,次子白 ①所谓顾命,即临终遗命的意思。我国古代多用以称帝王遗诏,如《书-顾命》云:“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 相康王,作《顾命》”。可见,佛对优婆摩耶的重视程度。详见《大般涅椠经》卷34,《大正藏》第12卷,第565页。 ②《大般涅椠经》卷34,《大正藏》第l2卷,第565页。 ③《长阿含经》卷1,《大正藏》第1卷,第3页。 ④《七佛父母姓字经》,《大正藏》第1卷,第159页。 ⑤据《长阿含经》卷1说,毗婆尸佛有二弟子:骞荼、提舍;尸弃佛有二弟子:阿毗浮、三婆婆;毗舍婆佛有二弟子: 扶游、郁多摩;拘楼孙佛有二弟子:萨尼、毗楼;拘那含佛有二弟子:舒檠那、郁多楼;迦叶佛有二弟子:提舍、婆 罗婆;释迦佛有二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大正藏》第1卷,第2—3页)。南传的《大本经》也有类似记载(参见 《南传大藏经》第6册,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275页)。 ⑥《长阿含经》卷1,《大正藏》第1卷,第3页。 ⑦《起世经》卷l0云:“至罗喉罗,童子身上成阿罗汉,断诸烦恼,尽生死际,更无后有。”(《大正藏》第1卷,第364 页。) ⑧罗什译《法华经》卷4《授学无学人记品》云:“尔时,佛告罗喉罗,汝于柬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柬、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正藏》第9卷,第3O页。) ⑨罗什译七卷本《法华经》卷4《授学无学人记品》,《大正藏》第9卷,第30页。 l】8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饭,三子斛饭,四子甘露饭,而《大楼炭经》却只提太子净饭王,不及其他三子;再者,净饭 王也有二子:悉达多和难陀,但经中也仅说悉达多一人,并未出现难陀的名字,即是明显之例 证: 师子王有子,名悦头檀;悦头檀王(即净饭王)有子,名悉达菩萨;悉达菩萨有 子,名罗云。① 悉达菩萨,即悉达多太子。至于《长阿含经》所说,与《楼炭经》提及的是同一件事情, 道理自然是一样的,毋庸赘述。 乙.善星出家后,长期与佛过不去,直至堕入地狱 出家之初,善星修行精进,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从而引发得第四禅定。因此,《大般涅檠 经》说善星“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②,坏欲界结,获得四禅”,是基 于事实的表述。结,是“烦恼”的别称。善星曾获得四禅,所以,有时也称他为“四禅比丘”。 还有的论书,如《大毗婆沙论》甚至认为,善星有天眼通⑧。但这只是一家之言。 后来,善星开始逐渐懈怠,不再精进努力,又亲近外道恶友,渐次变坏,自行其是,甘于堕 落,还居然当面顶撞佛陀,不仅退失了四禅,沦落为与佛唱对台戏的恶人,甚至在行恶的道路上 越走越远,不肯回头,令佛陀十分痛心与苦恼,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大般涅檠经》将善星、 提婆达多等人归于“暂出还没”一类③,是十分贴切的。善星与优婆摩那一样,也做过佛陀的侍 者,且在僧团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手下有一帮人跟随,如经中所说“善星比丘多有眷属,皆谓 善星是阿罗汉,是得道果”⑤。总括善星做与佛过不去之事,表现在好多方面,其中突出之处有 四: (1)诈言薄俱罗鬼惊吓佛。佛陀住王舍城时,一日初夜时分,佛为帝释天说法,不觉时间 很久。按照僧团里的规矩,弟子应当在师父之后入睡。这时候善星等得不耐烦了,心生恶念。于 是,就吓唬佛说,快回来吧,薄俱罗鬼来抓你啦。因此,受到佛陀的斥责。 (2)对佛陀预言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外道是罗汉。在迦尸国尸婆富罗城一酒家的 门El,佛陀与善星看见一外道尼乾⑥,卷曲着身子,蹲在地上吃酒糟,模样十分狼狈。善星居然 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是人最胜。何以故?是人所说无因无果。”佛陀当即批评他,并告诉 善星:“阿罗汉者,不饮酒、不害人、不欺诳、不盗淫。如是之人。杀害父母,食啖酒糟,云何 而言是阿罗汉?是人拾身,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罗汉者。永断三恶。云何而言是阿罗汉?”然 而,善星依然固执己见,说:“四大之性,犹可转易,欲令是人必堕阿鼻,无有是处!” 佛陀虽 为之说法,但他并无信受之心。 (3)有一尼乾,名叫苦得,经常宣扬说,众生的烦恼是无有因缘的,众生的解脱也是无因 ①《大楼炭经》卷6,《大正藏》第1卷,第309页。 ②十二部经,又称为十二分教,是指依据佛陀说法的形式与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别。即(I)契经,(2)应诵,(3)记 别,(4)讽诵,(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未曾有法,(12)论 议。 ③参见《阿昆达磨大昆婆沙论》卷141,其中说道:“或有唯得神境通,如天授(即提婆达多)等;或有唯得天眼通, 如善星等,是故诸通无顺人逆入。亦无超越次第。”(《大正藏》第27卷,第728页。) ④所谓暂出还没,是指《涅架经》所说有人“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 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骄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 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该经将提婆达多、 瞿伽离比丘、惋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比丘、满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浮洁辰 者、求有优婆塞、舍勒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等人归人“暂出 还没”一类中(大般涅檠经》卷36,《大正藏》第l2卷,第823页)。 ⑤⑦《大般涅檠经》卷33,《大正藏》第12卷,第562、561页。 尼乾,是“尼乾子外道”的简称。其开祖为勒沙婆(R.sabha),至尼乾陀若提子(Nirgrantha—ja6taputra),成为中兴 之祖。后世称为耆那教,以修苦行著称。教徒称为尼犍陀。从《涅粲经》所描述的这位尼乾的行为来看,他应属于耆 那教中空衣派的信徒。该派主张提倡不著衣而裸体生活,所以,也称为裸形外道。 1 l9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无缘。善星深以为然,且称赞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佛陀当即告诫他,此人并 非罗汉,也不懂罗汉之道。可善星却认为,佛陀这么说,是出于嫉妒。佛陀不以为忤,再次耐心 地开导他,并预言道,此人将不久于人世,七日后因腹胀而死,且被其同学拉至寒林中。为了使 佛陀的预言落空,善星提前将此事告知苦得。于是,苦得开始断食。七日后,苦得饥饿难忍而食 用黑蜜,同时又饮冷水,结果腹胀而死,其同学将他的尸体送置寒林中,与佛陀预言丝毫不差。 可是,善星罔顾事实,竟然还说苦得能生三十三天。 (4)善星接受外道之说,以为无佛、无法、无有涅檗之法,并否定因果①。为了挽救善星, 佛陀与大迦叶一起,来到善星所住之处。遥见佛陀前来,善星便生恶邪之心,由此生身堕入地 狱,无法救拔。佛陀不由地深深感叹:“譬如有人,没圊厕中,有善知识,以手挠之。若得首 发,便欲拔出;久求不得,尔乃息意。我亦如是,求觅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济。终日求之,乃 至不得如毛发许,是故不得拔其地狱。”② 尽管对于善星来说,依据生死轮回之说,在未来之世,他虽仍有获得救度的可能,但是, “现在之世,无如之何,是故名为不可救济”④。由此可见,一个人要自甘堕落,其他任何人都是 无能为力的,即使是贵为天人之师的佛陀,也无法度得。 丙.善星堕落的原因——放逸、交恶友 根据佛经所说分析,善星堕地狱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出于释迦族出身的 优越感,从而放逸自己,不再精进,以致退失道行,走向堕落。 在佛陀的僧团中,这种以出身释种为自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长老难陀 (Nanda),佛陀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平时即“著鲜净衣,执持好钵,意气骄慢,陵蔑余人,自贡 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④佛陀没少批评他。而佛陀的姑姑之子窒师比丘,也是贡高我 慢,嗔恨心重⑤。作为六群比丘之一的阐那(Chandaka,亦译为车匿,或阐陀),曾是太子出家 时的御马者,后随佛出家为比丘。当男q人批评他时,也是傲慢地反诘: 大德!汝等不应教我,我应教汝!何以故?圣师法王,是我之主。法出于我,无豫 大德。譬如大风,吹诸草秽,并聚一处。诸大德等种种姓、种种家、种种国,亦复如 是。云何而欲教诫于我?⑥ 阐那自恃出于释迦族,拒绝别人的教诫,认为佛陀是释种,法是佛陀说的,理应由释迦比丘 来教育他们。他们本来不过是一些“草秽”、被大风吹到一起而已,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们呢? 十二众比丘尼的首领偷兰难陀(亦称吐罗难陀)也以自己出身释种、种姓高贵而生骄慢。在她 看来,大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等婆罗门种人,是“小小比丘”、乌鸦,至多不过是“小象”, 唯有出身释种的提婆达多、阿难、阐那、俱伽离、骞陀达多、三文达多、迦留卢提舍等大德,才 是“大龙比丘”、“大象”或者“孔雀”⑦。 在这种情形之下,传统上以出身最高等级自居的婆罗门比丘,自然不会认同释迦族比丘 (或比丘尼)的看法。于是,两个种族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对此,佛陀历来提倡并实施僧 团内部一律平等,没有种姓的差异,无论原先出身释种,还是婆罗门,抑或是吠舍,乃至于首陀 ①佛陀曾反复说过:“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 失四掸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说:‘无佛、无法、无有涅檠。’沙门瞿昙善知相法,是故能得知他人心,我于尔时告善 星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其言巧妙,字义真正,所说无杂,具足成就,清净梵行。’善星比丘复作是言:‘如 来虽复为我说法,而我真实谓无因果。 (《大般涅椠经>卷3l,‘大正藏>第l2卷,第808页。) ②③④⑤<大般涅集经》卷33,《大正藏》第12卷,第562、562页。 《别译杂阿含经》卷1(4),《大正藏》第2卷,第375页。 如经中所言“有比丘名窒师,是佛姑子。恃佛故,恒怀骄慢,不敬长老、有德比丘,无忧惭愧。每常多言,若诸比丘 少有所说,便生嗔恚”。(《别译杂阿含经》卷1(7),《大正藏>第2卷,第3"/5页。) ⑥《五分律》卷3,《大正藏》第22卷,第2i页。 ⑦参见《十诵律)卷12,《大正藏>第23卷,第85页中;《摩诃僧祗律》卷15,《大正藏》第22卷,第350页。 120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罗。同时,总是以大局为重,较多地批评释迦族的比丘,而对大迦叶之流基本上是赞赏的态度, 例如,佛陀并不主张苦行,但对迦叶的头陀行,却称赞有加①,甚至还让半座给他,表现出格外 的尊重②;佛陀重用舍利弗、目犍连,甚至将长子罗喉罗委托给舍利弗教导,充分表现出对他的 信任,目的是为了维护僧团的和合一味,这么做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释迦族中的在家眷属也不乏这种优越感,如有一位名叫菩提的人,因快得善利, 便认为自己是佛陀亲属的缘故,因而受到佛陀的纠正与告诫④。 正因为如此,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 本,是符合事实的。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 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 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④。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 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 涅粲,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对此,《涅檠经》有非常精到的推论,其中说道: 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 喜,其心染著。起於骄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 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 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⑤ 由此之故,佛门里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这个师父是谁,都是一样 的。“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罗喉、善星,同为如来之胤,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与害 逆;罗喉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⑥因此,“有情无情,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 生”⑦。关键在于个人对自己的期许,以及实现这种期许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程度。 丁.佛陀对善星的态度与做法 对于善星的恶行,僧团大众以及居士信徒皆有不满,因而,曾经向佛陀提出过质疑:为何让 提婆达多和善星这样的人出家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僧团的清净,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关 于这一点,在大小乘经论中均有所反映,包括后世的大德⑧、帝释天等⑨。例如,有一位婆罗门 出身的在家居士,名叫善德(Ku ̄aladatta),后来也成为罗汉。他持戒精严,属于那种身在家、 心出家之人。善德乐于听法,而且有极强的悟解力。在《大方等无想经》里,善德问佛,为何 僧团中有提婆达多(Devadatta)、六群比丘一类人,为何又听其出家?大云密藏菩萨出面代佛回 ①佛陀考虑到大迦叶年老,曾劝他脱下厚重的粪扫衣,穿上轻便的衣服,与僧团大众住在一起,但是,遭到大迦叶的拒 ②绝。于是,佛陀便赞叹迦叶苦行不易(参见《杂阿含经》卷4l,《大正藏》第2卷,第301页)。 《迦叶赴佛涅檠经》里说:“佛每说法,迦叶常与对坐,人民见之,或呼为佛师。”《杂阿含经》卷4I:“尔时,世尊知 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我今竞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 毛皆竖,并相谓言:‘奇哉!尊者!比尊者摩诃迦叶,大德大力,大师弟子,请以半座。…(《大正藏》第2卷,第 302页。) ③《杂阿含经》卷4l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昆罗卫国尼拘律园中。时有释氏,名日菩提,来诣佛所。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为世尊亲属。’佛告菩提:‘奠作是语,我得善利,得与世尊亲 属,故然。菩提!所谓善利者,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故菩提,当作是学,我当于佛不坏净, 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说此经已,释氏菩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大正藏》第2卷,第298 页。) ④⑤⑥退失四禅的现象,在佛门中是存在的。据龙树《大智度论》卷l7记载,有一比丘得四禅后,生出傲慢之心,不再进 取。临命终时,因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于是,堕入地狱(《大正藏》第25卷,第189页)。 《大正藏》第12卷,第823页。 (唐)道宣《广弘明集》卷22,《大正藏》第52卷,第256页。 ⑦(宋)延寿《宗镜录》卷7,《大正藏》第48卷,第454页。调达,即提婆达多。 ⑧这种疑问是不少的。例如,印度佛教史上的《一百五十赞佛颂》的作者摩喱里制吒,即说过“调达与善星,不应投此 教;无始流转中,互为不饶益”之语(《大正藏》第32卷,第761页)。 ⑨善星诈以薄拘罗鬼来吓唬佛,帝释天于是问佛,为何让善星进入僧团。佛回答说:“骄尸迦!如是人者得入佛法,亦 有佛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檠经》卷33,《大正藏》第12卷,第561页。) l21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答,认为提婆达多并非地狱种,而是为开显如来世尊真实功德,所采取的权巧方便手段。围绕这 个主题,他说了一大堆的话,归结到一点,是“提婆达多所行恶行,为欲显示释迦如来功德力 故”①。 这样的答复,从信仰的角度来说,并无不妥,同时也确实得到了佛的认可和赞许。但必须指 出的是,大云密藏菩萨的真实身份却是摩诃男(Mah(tn(tma) ,是最早侍佛出家的五比丘之一, 乃佛陀之父净饭王亲自为之挑选的释迦族人,是与提婆达多关系异常密切的亲属。 而且,如果从寻找历史真相的研究来说,无论如何,上述回答总觉得有些难以服人。事实 上,佛陀之所以让善星出家,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这个苦衷是佛陀在《大般涅檠经》里回答 大迦叶的疑问时流露出来的: 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喉罗,如是等 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 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 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 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 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 我听善星出家。 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③ 由此可见,佛陀是在预见到无论出家与否,善星都将确定无疑要断善根的前提下,出于维护 佛法的需要,防止他将来继承王位,毁坏佛法。同时,也为了便于拯救他,使他有机会为自己种 下持戒、供养和修禅的善因,所以允许他出家,尽管明知无多大作用,但还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佛陀将他留在身边长达20年,加以教诲,不放过任何一个拯救的机会,却始终未能如愿④。如 果远离自己左右,善星将会教唆无量众生造作恶业⑤。这是佛陀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他放在 身边的真实原因。 接着,大迦叶又问佛陀为何不能救善星比丘,使之免遭地狱之苦。佛陀用了三子、三田、三 罂(盛酒的器具)、三病人、三种马、三人等譬喻回答,说明佛陀施教需要分清轻重缓急的重要 性@。因此,佛陀优先培养罗喉罗,委托舍利弗教导,虽然在做沙弥时,罗喉罗也有过种种不如 法之事,为此还受到佛陀的训诫,但他后来即严守戒制,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成为佛陀十大 弟子中密行第一的比丘。而善星则不然,佛陀屡次教诲,他根本听不进去,面对他一步步地走向 堕落,佛陀的心情无疑非常沉痛,但又非常无奈,他曾多次说过善星等人: 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 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 是步步,渐增其恶。⑦ 在《大方广三戒经》中,也有同样的表述,佛陀说善星等人,“是我给侍,面闻我说,见我 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通,经行虚空;见我降伏百千外道。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好心, 以足下虫,与我相违,自致恶道”⑧。因此,在《楞严经》里,善星比丘被看作是与诛灭释迦族 ①②《大方等无想经》卷4,《大正藏》第l2卷,第1095、1098页。 ③《大般涅粲经》卷33《迦叶菩萨品》,《大正藏》第l2卷,第563页。 ④佛陀竭力想发现善星的一丝善意,但未能如愿,所谓“求觅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济。终日求之,乃至不得如毛发 许。是故不得拔其地狱。”(《大般涅椠经》卷31,《大正藏》第l2卷,第808页。) ⑤⑥《大般涅檠经》卷33《迦叶菩萨品》,《大正藏》第l2卷,第562、560页。 ⑦⑧122 《大宝积经》卷2,《大正藏》第11卷,第11页。 《大方广三戒经》卷中,《大正藏》第11卷,第695页。 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夏金华: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的恶王——毗琉璃王并列之人,是有理由的。所不同的是,善星的罪过是“妄说一切法空”④, 因而,后来堕人地狱受苦。 佛教因果报应的规律是,谁作谁受,自作自受——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别人代替不 得,包括自己的亲人,也怪不得别人。善星受佛依荫,不思报恩,反而厌佛嫌经,不信佛法,忝 为佛子,实在枉然,《楞严经》所说:“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 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②正是这个意思。 在一般人眼里,善星的所作所为,颇有些难以理解,以为佛陀之子为何也会如此?其实不 然,在佛教看来,父子之间除了血缘关系之外,最根本的在于业报轮回的因缘。善星在佛身边长 达2O年,彼此生活在一起,遂以平庸的跟光来看待佛陀,觉得他并无特殊之处,更不觉得佛陀 有多伟大,这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不足为奇。也因此,善星根本听不进佛陀的 累次劝诫,依然我行我素,终至于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其实,在善星眼里,他所看到的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父亲的形象,不是作为佛祖的崇高人 格、非凡神力,乃至圆满德行的全部,甚至也不是佛陀生活的主要方面,所以,才会作出错误的 判断和抉择,导致自己的悲剧发生。 (责任编辑:周小玲) Study on life Stories of Sunaksatra of Sakyamuni’S Son: 0Re of the Buddha’S Kinsfolks and Relevant Questions Xia Jinhua Abstract:According to Buddhist satras,when Sakyamuni was a prince,he had three wives and three sons.Aflerwords,three sons all left their home and became his followers.The eldest son,Rgthula, and Upamana became Arhats.In the initial stage,Sunaksatra practised very hard,lately losed dhyana .and to be evil person because taked his family background of Sakya—seed as arrogance,not only left to follow his own path completely but also be closed to evil friends of outsiders.Owing to persisting in his own opinion and refuing Buddha’s teachings,he was consigned to hell,and beyond rescue.With great sadness,Buddha forseed that Sunaksatra would break Kugala—mala and become an Icchantika,use .every possible means to save him,but invalid.It was all not to damage Buddha’s magnificence but prove that the law of causation he stressed again and again is right:suffer the consequence of what one does. Others can do nothing to hep. Keywords:Buddha;Sunaksatra;Rahula; amana .①②参见《楞严经》卷8,原文是:“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 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 狱。”(《大正藏》第19卷,第143页。) 《首楞严经》卷8,《大正藏》第19卷,第145页。 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