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老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课件。)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四川汶川,一场特大的地震灾害突如其来。13亿中华儿女在这一刻为战胜巨大的灾难而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全体动员我们的社会没有将他们遗忘,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5月22日,在沙湖镇农业银行门口举行了“支援灾区,奉献一片爱心”的募捐活动。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一起去现场看一看。
师:广大市民慷慨解囊,踊跃捐助,场面真是热火朝天,非常感人。
师:瞧,孩子们也来了,他们要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呢!谁当小小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位少先队员每人捐款多少元?(20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一张是10元,每人捐2张就是2个10元,所以是20元。)
师:根据画面中的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师:要求3人一共捐款多少元?怎样列式?(板书:20×3)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了数学知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渗透了人文教育。〕
1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探究20×3的计算方法
(1) 想一想,怎样计算20×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 在小组内按顺序交流算法。
(3) 全班交流:指名一组汇报,其他组认真倾听后补充。
① 20×3=20+20+20=60
② 2×3=620×3=60
③ 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为了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激活思维,使他们在交流时,人人有话可说,避免依赖思想。继而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流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与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4) 比较算法,初步优化算法。
2、巩固算法
(1)出示:每人捐款20元,照这样计算,8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2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内交流算法。
(4)全班交流,指名说算法。
3、优化算法
(1)比一比、算一算(口答)
4×3 7×85×69×2
40×370×8 50×690×2
(2)说一说: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计算几十乘几,可以先算出几乘几的积,再在积的后面添上1个0。
〔既要算法的“多样化”,又要在“多样化”基础上的“优化”。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比一比、算一算、说一说”,既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又使算法得到更优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
4、探究14×2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这三位小朋友是捐款的,其他的小朋友也不甘落后。瞧,这两位小朋友捐出了自己心爱的图书。(继续播放课件)谁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俩的捐书情况?(每人捐
3
14本书)
(1)你们能根据他们俩的捐书情况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两人一共捐多少本?)
(2)要求“两人一共捐多少本?”怎样列式?
(生答,师板书:14×2)
(3)学生探究14×2的口算方法。
(4)反馈算法:
①14+14=28
②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20和8合起来是28。
③10×2=204×2=8 20+8=28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②③两种算法让学生多表述)
〔让学生探究口算方法,表述口算方法,为后面用竖式计算算理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分散了教学难点。〕
(5)用竖式计算
4
①看书,自学14×2的竖式计算过程,有问题组内讨论。
②师检查自学情况,问:竖式中的8、20、28分别是怎么得来的?
③让学生试写乘法竖式的简洁写法。
④指名说一说列竖式计算14×2的计算方法。
⑤小结。
〔在学生初步感知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交流,教师的点拨引导,明确竖式的书写格式,运算顺序,乘积的书写位置,进而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及时训练,强化算法。
(1)试一试:3×21=
①学生试做。
②思考:如何验算?
③集体交流,评讲,指名说一说算法。
(2)男、女生分组练习
5
34×24×22
三、拓展延伸,意蕴升华
师:分一点点梦,给需要一点点梦的孩子们;分一点点爱,给那些渴望得到爱的小伙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用钱,买些学习用品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吗?(在黑板上贴上:“献爱心”三个字)
(出示学习用品的价格:文具盒12元,书包33元,彩笔11元,钢笔21元。)
1、师:你们打算买什么,要花多少钱?请把你的想法写在卡纸上,能列式计算的,就用算式表示你的想法。
2、汇报交流。(让学生将写的想法贴在黑板上“献爱心”下面展示,并介绍。)
3、老师参与。
师:你们的这份真情让老师非常感动,老师也要加入到你们的献爱心活动中来。
⑴如果老师带80元,买4枝钢笔,够吗?为什么?
⑵80元买6盒水彩笔,够吗?为什么?
⑶80元还够买哪些学习用品?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设计一个购买方案。
⑷全班交流。
6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老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就没有教育。”这里让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奉献爱心,“用四川的地震以情入境”,既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内心的感受。〕
⑸欣赏歌曲《爱的奉献》。(同时播放失学孩子接受捐助的画面)
4、师:拿出一份真情,献上一颗爱心,让灾区孩子少一些眼泪,多一些关爱,让他们重新回到可爱的校园,享受学习的快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把爱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吧!
〔有了音乐的课堂有时更会焕发心领神会的熠彩。这里,适时播放能打动人心的《爱的奉献》,好比一剂绝妙的催化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评析:
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态度、个性和人格等,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将数学知识传授简单程式化,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独具匠心地创设了人性化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处处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人性和智慧。
一、从教材处理上看,变“书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
现代数学观认为:教材处理的核心总是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7
的兴趣。教材中呈现的两个例题材料分别是大象运木头和小猴摘桃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教师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课伊始,创设情境引入“关注灾区儿童,奉献一片爱心”这一主题,并以此为主线,串起了“捐款”、“捐书”,“买学习用品捐赠”这一系列活动,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重组后的教学内容,给人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真实的、有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二、从学法选择上看,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
在本课中,教师改变了以往的“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应用”的“封闭式”教学流程,而是采用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拓展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并主动进入“调动已知解决未知”的认知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
整堂课,教师没有去“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学生在算一算“三人一共捐款多少元?”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几乘几”到“几十乘几”的认知迁移;在算一算“两人一共捐多少本?”的过程中,学会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在算一算“买学习用品一共花多少钱?”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应用意识。在这里,学生不是在学教材“给定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不是在教“数学知识”,而是在“关注失学儿童,奉献一片爱心”的主题下,与学生在作一次深入的“对话”,学生学得主动、深入、有效,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
三、注重情感体验,以情育人。
《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
8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本课中,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1、以情激趣,诱发主体性。
本课引入部分,通过教师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既富有情趣,渗透了情感因素,又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2、关注成长,提升素养。
在本课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算法,去解决问题,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3、以情引行,强化动机感。
人的感情具有感染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自觉自愿地、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为灾区、献爱心”的活动中去。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