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干法第五章读后感

2023-02-07 来源:钮旅网
干法第五章读后感

干法第五章读后感一:

追求“完美主义”,这是很多人无法完全理解的一个状态。因为初期的目标和达到“完美主义”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追求的起点是什么呢?目标+行动。

社会中3 %有清晰长期目标者,几十年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同时,他们在完成短期目标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并获取更多的自信。

60%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是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但是制定目标的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型,一种是理论型。

如果你没有把改变自我作为读这本书的目标,只是把它

当作“疯子”的言论来读。那么,你不会有任何变化。你依然会在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中过着梦游一般的生活,你的目标永远只是目标。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Hewitt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要求自我”型,他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

第二种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

第三种是“被人要求”型,他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断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它让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它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影响周围的人,例如一位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主管,可能会对下属也有同样的高标准与期待,搞得办公室里大家紧张兮兮;或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对于孩子有超乎常人的标准与要求,使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自闭倾向;亦或

完美主义的妻子,要求丈夫尽善尽美,既要能力超群,能适应公司CEO到管道修理工的所有工作,又温柔体贴,照顾自己每时每刻的情绪变化,这样的丈夫常常觉得无所适从,怎样也不能令对方满意,这就埋下双方矛盾的根源。 那么怎样的心理状态才能带来合理的“完美主义”并成就出色的工作?

1学习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例如打网球。“完美主义”会使你感受不到网球的快乐。我们开始接触网球喜欢网球并为之着迷的原因,是因为网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而完美主义使你想要把每个球打得像炮弹一样,同时它还必须在界内,当然还不能没有来自对手的带着羡慕的赞叹。可是问题在于你并不能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而你的朋友总有一天会厌倦你的这种近乎粗鲁的举动。因为你不但谋杀了自己的欢乐,还有他们的快乐。 2从心理上承认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不要让它成为一个漂亮的陷阱

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人意,即便失败,可那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 3不要对自己过分苛刻

你对自身要求很高,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自己觉得应该是比别人高好几个档次。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这就使你对自己感到不满,以至于不能接受自己和现实生活,经常感到郁闷。你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常表现为固执、刻板,生活节奏总是绝对规律。无论干什么事你都要求顺利完成,事无大小巨细一律要有所结果才能安心地干下一件事,常常会因为固执于小事的纠缠而影响正常的生活。 4学会放松和排解不愉快

完美主义会使你在“比赛”中无法正常发挥。由于追求完美,你顽强地抵抗了对手的进攻得分,则被视为很难看地凭借对手失误取胜;更糟的是赛场上你给人的印象总是在咒骂,虽然你是骂自己。

5不要让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变成负担

“完美主义”也会使你无法再进步。一旦某项技能到了一定的阶段,想要提高就必须大胆尝试新的技术,那就意味着你要暂时依赖所不熟悉的技术,这样在一定的时间里你就有可能赢不了你以前一直能赢的对手。而身为“完美主义”者的你一般是不会愿意去冒这个险,因为这会影响到你在你对手心目中“完美高手”的形象。

完美主义可能会使你最终放弃比赛。由于过分追求完美,你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因为你不知道你能不能达到完美;由于过分追求完美,你会慢慢失去动力,因为它只让你发现了

自己的不完美;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还会渐渐地产生压抑的情绪,有时候你感觉很难进步,你感觉不到快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有令你放弃。

是不是觉得很可悲,由于想尽量把一件事做好,最后结果却是放弃了这件事。我相信,类似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只不过你还是不愿意承认,或者根本不敢去反思,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也会成为胆小鬼。

过分的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等,都是过分追求“完美主义”的表现。

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

“最后1%的努力”其实也是“完美主义”的体现。但这本身就需要事件的本人有强大的心志和毅力。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因为历史的缘故,国人总在质疑自己人的迷信洋货,爱慕虚荣。却不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

美国人都知道柠檬和橙子是最富维生素C,所以黄色药片最为畅销,橙色次之,白色再次之。美国的女性喜欢粉红色止疼片,认为粉红色属于“漂浮”色调,可使人有上升之感,脱离痛苦。德国人对白色药片缺乏信心,觉得药性不强,而且白色没有深浅之分,连医生自己也容易搞错。只有我国

的药厂,都喜欢白色的药丸和制剂,自认为白色有清洁感,并未从细节处考虑药片的颜色与销售有何关系。

没有破产的行业,只有破产的企业。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战略上举重若轻,战术上举轻若重。

德国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德国至今有些高速公路还是希特勒时期修筑的。这不得不联想到上海的地铁二号线。 三级台阶的作用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只有有限的一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一号线的没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的倒灌。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同时让我联想到公司的地下车库。电梯一到下雨天就被淹,需要抢修。过后不得不补加一道防水矮墙,无论从外观还是效果还是大打折扣,如果当初设计期就考虑到这点,就避免了很多麻烦。 对出口拐弯的作用没有理解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没一个地铁出口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施工成本了吗?但是投入使用后,才体会这个设计的好处。如果家里开着空

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每月多付得电费。而增加的转弯出口,剩下了多少电和运营成本。

中国的设计者没有德国聪明?未必。关键在于长期养成的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才会更多的观察到细枝末节,制作出“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留下了多少遗憾。城市道路总是在“开膛破肚”;城市规划设计总是忽略供残疾人实用的无障碍通道;立交桥有多少是刚“胜利完工”就成为新的拥堵点?鳞次栉(zhi, 第四声)比的高楼中,真正的创意有多少?火柴盒楼、四方塔楼,一片片地被克隆着。 这些都是那1%的损失,因为细节的不注重,形成了“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但是也有“过火”的时候。 一顿奢侈的晚餐吓走了外商

东北某国有企业与一家美国大公司商谈合作问题,花了大量功夫做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邀请美国公司代表来考察。美方代表对车间、技术、设备及工人操作水平等都表示了相当程度的认可。中方非常高兴,设宴款待。选在十分豪华的饭店,并有20多位中层领导和政府官员坐陪。起初美方代表以为还有其他客人及活动,当知道只为招待他一人之后,感到不可理解,当即表示要进一步考虑合作事宜。最后回国后,发来拒绝合作的传真。中方对此相当不理解,

回函询问。对方回复说:你们吃一顿饭都如此浪费。要把大笔资金投入进去,我们如何能放心呢?

对于这家企业,如此大事因为一顿饭的“热情过度”而毁于一旦。

所以,“魔鬼在细节”,成也在那1%,败也在那1%。在学校考试,100-1=99分;但在社会实践中,100-1=0分。 同时,情绪也可能成为那致命的1%。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人发脾气,也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发了脾气,而把事情搞的一团糟,其中的原因不是这个人的能力不够,更不是这个人缺乏沟通的能力,而是因为这个人1%的坏心情,导致了最后100%的失败。

而从1%联想到“完美主义”,还是要合理控制这把“双刃剑”。

为了从99% 跨越到理想中的100%,需要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但是事情到最后那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一步一步陷入这个漂亮的陷阱,却陶醉在其中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身边的人都是没用的、低能的,自己在各方面都要比身边所有的人做得好。在别人眼里,自己永远是那个稳重、聪明、无所不能的偶像。因为这个,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满足。但事实上心里正在发虚,活得比谁都辛苦,羡慕身边人的生活是那么舒服、安逸。

是不是觉得如果做事做不到100 %甚至是120 %的话,那就是碌碌无为或者是太平庸了呢?把“完美主义”看成了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也相信实现完美是达到理想高度的惟一途径。

不是“最佳”,而是“完美”

对失败的恐惧使做事如履薄冰,畏首畏尾。

比如,一个自学考试毕业的本科生,在来到一家外企的时候,往往会被大公司的名气给镇住,这时候,这个求职者肯定会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种能力,到这样气派的公司来工作,会不会闹出什么笑话。因为在这之前并没有听说过有自学考试毕业的学生来到外企工作过。这种瞻前顾后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这个求职者的积极性,在还没有经过面试的情况下,就沮丧了。对自己的苛刻导致不自信,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完美主义”。

其实,不是别人眼中的“最佳”,也可以是自己心中的“完美”。

至于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这个观点,我想用美国片《预见未来》中的一句话来理解它:关于未来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每一次你看着未来,它会发生改变,因为你看着它。

干法第五章读后感二:

第5章 追求“完美主义”: 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 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制作“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这是稻盛和夫以78岁高龄出任日航CEO之后推出的第一本书,也是稻盛和夫首次与读者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和心得。该书在日本一经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9次,月销量最高达到20万册。 稻盛先生结合自己70余年的切身经历所获得的工作经验,与读者探讨工作真正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了指路明灯,同时,这些思想对企业管理者也有借鉴意义。这是他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他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工作哲学”。 “人为什么要工作?”许多人把“努力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他们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而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度过幸福的人生。 不是“最佳”,而是“完美” 干法第五章读后感三:

文字,是人类发展至今取得骄人成绩的首席功臣,正因

为有文字,人类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各个领域的宝贵经验才得以传承。书本,则是把浩瀚知识海洋中的精要以一种分类的方式记载。难能可贵,稻盛先生作为一位成功的先行者,他以他自己的人生书写着传奇般的经历与信念,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

人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在当代的年轻人口中大概只能得出几种荒唐的答案。赚钱生存、打发他多余的青春、努力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恰恰相反稻盛先生则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如果一味的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总想着山的另一面有更好的差事,就这样在痛苦中徘徊,到最后青春燃尽,终将一事无成。

《干法》一书教导我们,首先要喜欢并爱上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原有的心态、不管工作差异、职位高低。都必须喜欢上,就如你喜欢女孩子一样喜欢,爱上了,她在你心中就是最美的,旁人无可取代。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能放弃,放弃了就等于前面所做的一切都白做了;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所获得的欢乐;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来获得更多的快乐;当工作做到有人褒奖时,就要诚心的表示感谢。把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前进路上的精神粮食,然后继续全心声地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从现在起为自己设立一个高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继续更新增进目标,以

此类推孜孜不倦。要勇于创新,敢走别人走不通的路,要相信任何事物都还可以有创新的阶梯,充满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只要信念还在,梦想就在。

只可惜,大多数年轻人已经被现有的复杂生活圈感染玷污了圣洁的心灵。无法摆脱金钱、名利、爱慕虚荣所下的圈套。依赖、攀比这些都是阻挡人进步的最大恶魔。也许会有那么些时候触动灵魂认真想到过要改变一下自己。可现实还是现实,那美好的想法就这么被它摧毁。导读中的一段话写得很透彻“稻盛先生开出的药方虽好,但这个药方好像只对一小部分人管用。”对于这一小部分人来说《干法》只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动力,因为他们本来就这么想。而对于至今尚未明白认真工作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的人,如果他们看懂并能运用好《干法》,则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之前的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并不了解日本文化,只知道日本有一流的电子产品、和强势的经济产业。读完干法以后,不得不对日本人的经济头脑、哲学典故所震撼。相比之下,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简直就是一团糟,真为自己汗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