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XueTanJiu
教师·TEACHER
2019年8月Aug.2019
关于研课磨课的实践与思考
曾繁富
(湖南省汉寿县沧浪小学,湖南 常德 415900)
摘 要:文章在构建研课磨课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理顺研课磨课程序,以“旋转与角”一课为例,就课堂中的生成主题进行研课磨课。经过多次反思总结,文章作者发现在研课磨课中,教师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课堂成为一种别样精彩的“生成”。关键词:研课;磨课;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67-02
湖南省汉寿县小学数学工作坊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研课磨课对我而言就是一次蜕变,在一次次试课、磨课中,不断前进。回顾研课磨课的过程,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现就研课磨课基本模式与一般程序进行整理,并围绕“旋转与角”一课的研课磨课活动进行探讨,形成对研课磨课的实践与思考,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研课磨课基本模式与一般程序
结合湖南省汉寿县沧浪小学研课磨课活动,构建“三段式”研课磨课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原行为阶段初备一磨结新设计阶段首试再磨课关注新行为阶段再试三磨教师教学改进效果,以及仍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课后,教学团队和教师对第二次试教情况进行讨论研磨,教师回顾反思第二次试教情况,尤其是教学新困惑和存在问题是否解决,教学团队再磨教师教学改进效果和教学改进提高的问题等。结课是在研课磨课后,教师和教学团队需要对磨课效果进行总结,形成教师个体和教学团队的教研成果。
二、“旋转与角”生成教学资源的研课磨课实践(一)第一次磨课
“旋转与角”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教材中要求学生体会角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继而在旋转中引出“平角”和“周角”。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先为学生准备“圆盘”教具,让学生借助教具摆出不同的角,然后引出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活动,形成平角、周角的数学概念,理解不同角的形成过程,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确定了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教授新课—练一练—探索平角与周角的关系—课堂活动”。
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总体缺乏新意,学生的兴趣可能不会太高;教师教学牵引过多,学生自主性不足;教材挖掘不够,探究引导不够细致。
讨论的焦点:如何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建议与思考:以学生为中心,对原教案进行思索修改,修改为:“图案引入—复习角的有关知识—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巩固练习—逐步提高—课后小结。”
(二)第二次磨课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课堂片段描述:借助“圆盘”教具,经过旋转得到不同的角。各小组对实践情况进行汇报。
生1:这个是什么?(平角)我们不知道。师:是啊,大家看一下,这是角吗?
生2:我觉得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个体教学团队图1 研课磨课基本模式
研课磨课基本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原行为阶段,教师个人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团队组织进行一磨,重点分析教学设计的亮点和困惑。教师个体在一磨的基础上,吸纳教学团队的磨课建议,完善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新设计阶段,教师个人在对教学设计完善后,进行第一次试教;教学团队组织观课、听课,观察分析教师对教学目标和课堂组织的落实情况,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和能力发展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在课后,教师回顾反思试教情况,教学团队对教师试教情况进行讨论研磨,尤其对试教中出现的问题和做出的改进进行思考。教师个体吸收磨课意见,继续完善教学设计。第三阶段是关注新行为阶段,教师个人组织第二次试教,教学团队再次组织观课、听课,重点分析
作者简介:曾繁富(197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省汉寿县沧浪小学副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067
数学探究师:这个角确实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这个角比较特殊,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生3:那这样的话,我们随便画一条直线,然后在中间点一个点,是不是就是平角啊?
教师在听到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后,试图引导学生进行解释。生4:应该是吧,但好像又不是这样……是不是少了角的符号?
学生又回到平角旋转活动的任务上。师:大家的平角是怎么得到的呢?
大家已经被这一个问题转移视线,忽略了前面的讨论和质疑。
…………
教师反思:上完课后,学生可能对“一条直线是不是平角”的问题仍然是模糊的,而且我也没有解决好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课堂的意外,是备课时候所不能预见的,我还是缺乏经验。
讨论的焦点:学生课堂中的质疑和提问,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和课堂教学重难点紧密相连,我们可以把这种问题看作是教学生成资源。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生成资源,这是遗憾的。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没有意识问题生成的重要性,缺乏对生成的重视,随后也没有处理好生成和教学的关系,学生的困惑也没有得到解决。
建议与思考:课堂中教师应捕捉和利用好有价值的生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生成中提高思维水平,解决问题。针对生成的问题,应深挖其本质,围绕平角的特征和本质为学生解答。
教师结合第二次磨课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形成更完善的教学方案。
(三)第三次磨课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课堂片段描述:教师布置实践操作的任务:第一,旋转圆盘,观察角的两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形成什么样的角;第二,哪些角是你认识的,哪些角是你不认识的。各小组在进行汇报时,又出现了“平角不是角”的讨论。
生1:对圆盘进行旋转后,我得到一个平角。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2:平角是什么角啊?
师:有同学认为平角是角,也有同学认为平角不是角。哪些同学认为平角是角?其他同学为什么认为平角不是角?
生3:平角不是角,因为角都是有两条边的,但是它只有一条边啊。
生1:平角有两条边,只是旋转成一条线而已。生4:角都是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但它不是。(观点比较独特)
生5:每个角都有顶点,虽然它不是尖尖的,但它是有顶点的。
生6:角的顶点不一定都是尖尖的。(快要接近角的本质)生7:角的本质是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那这个是角吗?为什么顶点看起来不是尖尖的呢?(推波助澜)
068
2019年8月
生:因为它的两条边看起来像是一条线。
师:对,它的两条边看起来是一条线,那实际上到底是不是一条线呢?其实只是经过旋转,手中的圆盘才在一条线的,但是本质上仍然是两条边,尽管它看起来并不是尖尖的。这两条边是平平的,不是尖尖的,所以叫“平角”。现在大家清楚了吗?平角是一个角,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平角不是一条直线,只是两条边经过旋转后在一条直线上了。
教师反思:经过第一次试课,我发现“平角不是角”这个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预想学生可能仍然会对这部分进行讨论,所以我给足学生讨论时间,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给出了有趣的、独特的理由,这是课堂的有效生成。我开始注意这一点,在把握这一点的基础上抛出平角的本质,慢慢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的焦点:课堂中学生的分歧就是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生成教学资源,利用学生的分歧,生成知识,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中,学生“出人意料”的问题,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是很好的生成教学资源,教师课堂中的“小题大做”非常有意义。
建议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南辕北辙”“一言蔽之”或者“放任自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注意的问题。面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我们教师应把握意外,回应生成,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四)结课
在“旋转与角”研课磨课实践活动中,教师和教学团队围绕课堂生成展开讨论,就课堂生成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讨论。教师团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弹性化预设,为课堂生成“留白”,这样在课堂中遇到意外,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生成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还要学会处理生成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并不断反思,准确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让生成在课堂“驻足”,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基于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刨根问底,解决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让生成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三、结语
“旋转与角”这节课经过多次研课磨课,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研课磨课给我带来的感悟却远多于上课本身。从第一次磨课,设计教学方案、讨论问题、完善方案;到第二次磨课教学团队对意外生成被的忽略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出建议策略,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到第三次磨课不断质疑、不断解决、不断提高。教师经过多次实践、反思、成长,吸收团队智慧,才有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和目标达成。参考文献:
[1]吴 丽.以学定教,体现生本学习方式——记“三角形
的认识”磨课历程[J].小学数学教育,2012(10):32-34.
[2]钟则明.磨课,让数学教学充盈成长的韵味——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曲折研课记[J].小学数学教育,2013(11):25-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