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析先秦时期冠礼的“特例”

2023-02-12 来源:钮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3卷 第6期 Vol_33 NO.6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2006年l1月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析先秦时期冠礼的“特例” 戴庞海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 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 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关键词:先秦;冠礼;特例 中图分类号l K231 文献标识码l 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6)06—0124—05 作者简介:戴庞海(1966一),男,河南灵宝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研究。 《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录了冠礼正礼 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 情形,或称“特例”,在《仪礼》、《左传》、《礼记》等文献 中都有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尊重各地旧俗,具有 地域差异和身份差异,在实施时也有一定的弹性,绝 非一刀切。 一之间的地方设置两氟,一瓶盛酒,一魉盛玄酒。玄 酒,实际上是一种洁净的水,在仪式中没有实际的用 途,但又不可缺少。郑玄《注》日:“不用,犹设之,不 忘古也。”瓶放在“禁”(一种承酒尊的器皿,形如方 案,因有酒戒而名为禁)上,盛玄酒的瓤放在酒觚的 西边,瓶上放勺,勺柄朝南。在庭东洗的西边放有 篚,篚的首端朝北。第一次加缁布冠后宾就向冠者 行醮礼。为此,宾下堂,准备从篚中取爵涮洗。主人 、用醮 钱玄说:“各种礼仪,往往会因时代或地区不同, 或者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而在仪节上也有所不 也随着下堂。宾洗爵毕,升堂,酌酒授给冠者,并致 醮辞日:“旨酒既清,嘉荐直时。始加元服,兄弟具 同。”|1l( “ 《士冠礼》所记冠礼正礼,三次加冠后,宾 醴冠者是用“醴”。但某些地区,却沿袭旧俗,不用醴 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冠者行拜礼后从宾手中 接过爵 宾回到西序南端,面朝东回礼答拜。冠者 升席,在席正中的位置坐下,左手拿爵,右手取放在 席前的脯、醢祭奠先人,又用酒祭奠先人,祭毕起身, 来到筵席西端坐下,尝一尝酒,尝毕下席向宾行拜礼 致谢。宾回礼答拜。冠者把爵放在席前脯醢的东 边,然后在席西端站立。宾赞者撤下脯醢和爵,而留 下席和瓶不撤。 而用酒,这就叫做“醮”。《士冠礼》日:“若不醴则醮, 用酒。”郑玄《注》日:“若不醴,谓国有旧俗可行,圣人 用焉不改者也。《曲礼下》日:‘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 其法而审行之。”’按:“醴”是一种酿造一宿即成的、 未滤去酒糟的甜酒,“酒”则是已滤去酒糟的清酒。 从酒的发展历史看,醴的出现应当更早一些。 据《士冠礼》记载,醮的方法是:在东房门与室门 收稿日期:2006—07—18 124・ 加皮弁后也要行醮礼,为此,要“摄酒”,即将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的酒搅动一下,以示整理一新。其他礼仪都和初 醮时一样,只是醮辞改为“旨酒既滑,嘉荐伊脯。乃 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 加爵弁后第三次行醮礼,有干肉折俎进到冠者 席前,冠者要尝一尝俎上的牲肉。三醮的醮辞日: “旨酒令芳,笾豆有楚。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 之庆,受福无疆。”其他礼仪都和初醮、再醮时一样。 三次醮礼完毕,冠者要到筵席的南边面朝北坐下取 脯,然后从西阶下堂,到东墙出闱门去见母亲。 如果为行醮礼而杀牲的话,就杀一头小猪,一定 要将猪身剖为两半,从放人鼎中烹煮到置于俎上都 是两半合用,还有割而未断的肺,也放人鼎中。鼎的 两耳贯以横杠,并用茅草覆盖在鼎上。第一次加缁 布冠后行醮礼,礼仪和当初一样。第二次加皮弁后 行醮礼,要上两豆:一豆盛葵菹——用葵菜做的酸 菜,另一豆盛赢醢——用蜗牛肉做的酱;还要上两 笾:一笾盛栗,一笾盛脯。第三次行醮礼,须重新“摄 酒”,如同第二次行醮礼时一样,并且要进上俎牲,冠 者要用俎上的肺祭奠先人,如同用脯醢祭奠先人一 样,然后尝一尝肺。三醮完毕,冠者要从笾中取脯下 堂出闱门去见母亲,礼仪同前。 醴与醮这两种仪节,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不同。 1.用醴,酒尊等酒具设在东房中,而且仅有一魉 醴;用酒,则酒具设在堂上房与户之间的地方,且设 有二魉:一瓶盛酒,一魉盛玄酒。另外,在向冠者舀 酒时用爵,而不用觯。 2.用醴,只在三加之后进行一次醴冠者。用酒, 则在每加之后行一次醮礼,共三次;初加、再加,均荐 脯、醢;三加,荐脯、醢,并设俎,若杀牲,则一豕,左右 两半均载于俎。 3.用醴,每次加冠时都有祝辞,宾醴冠者时也有 祝辞。如果用酒,则三加时没有祝辞,但是在每次行 醮礼时,都有祝辞,其用语与醴辞不同,不过,意思基 本相同。 4.宾醴冠者用醴,则主人醴宾也用醴;如果宾礼 冠者改用醮,则主人礼宾,也必改用醮。 从上述醴与醮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醴 与用酒这两种仪节是有很大不同的。很明显,用酒 的仪式盛于用醴。 历史上有许多学者都认为醴质而简,醮繁而文,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例如,用醴,则每次加冠时都要 致祝辞,行醴礼时还要致醴辞,共四次;如果用醮,则 加冠时不致祝辞,只是每醮均有醮辞,共三次。假若 只看致祝辞的次数,一种四次,一种三次,那么,哪一 种更“质”、哪一种更“文”呢?再看,用醴时,是赞冠 者酌醴授给宾;行醮礼时则宾亲自酌酒。从酌酒、进 酒的人数上看,行醴礼时用二人,行醮礼时用一人, 究竟哪一种更简、哪一种更繁呢?当然,如果从所用 食品的种类、质量和相关的用具来看,的确可以说醴 “质”而醮“文”。 前人对于醴“质”而醮“文”问题论述颇多,但是 醴与醮这两仪节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有什么用途,有 什么特殊含义,对此,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里略举几例。 (1)郑玄注《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说:“谓 国有旧俗,圣人用焉不改者也。” (2)贾公彦《疏》日:“自此已上说周礼冠子之法, 自此已下至‘取笾脯以降如初 ,说夏殷冠子之法。 云‘若不醴,则醮用酒’者,案上文适子冠于阼,三加 讫一醴于客位是周法。今云‘若不醴,则醮用酒’非 周法,故知先王法矣。故郑云‘若不醴,谓国有旧俗 可行,圣人用焉不改者也’,云‘圣人’者,即周公制此 《仪礼》,用旧俗则夏殷之礼是也。” 显然,贾《疏》在郑注的基础上,直接将用醴判定 为周代礼制,而将醮法判定为夏代、商代的礼制。 (3)孑L颖达疏《礼记・曾子问》篇“于斯乎有冠 醮,无冠醴。父没而冠”,有意阐发郑玄《注》的观点, 又因《士冠礼》中有“庶子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的 说法,于是下结论说:“周礼,适子以醴,庶子以醮;或 旧俗行先王之礼,虽适子亦用醮,则因行不改也。” (4)敖继公的观点与上面几位都不同,他认为: “盖冠礼之始,惟醴而已,然少近于质,故后世圣人又 为醮礼与之并行焉。言‘若’者,文质在人用之惟所 欲耳。”[ ] 弘 (5)刘敞认为,“醴”与“醮”是“圣人”为了“分别 嫡庶”而定的礼仪,醮乃“谓庶子也”,反对醴为周法, 醮为夏、殷法的观点。 (6)朱熹说:“不醴而醮,乃当时国俗不同,有如 此者,如鲁卫之幕有络布,柑(拊)有离合,皆周礼自 不同,未必夏殷法也。庶子一醮以酒,亦安得有若此 及杀牲之盛。” (7)林乔荫认为,“《礼记・曾子问》日:‘因丧服 而冠,除丧不改冠乎?’孑L子日:‘天子赐诸侯大夫冕 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 醴”’,乃是“不醴而醮之明文,可据也”。清代礼学家 黄以周则旗帜鲜明地说:“以周案:从林 说。”[33 ” ・ 1 2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比较以上诸说,笔者认为,郑《注》与贾《疏》的说 法更符合情理。因为礼制风俗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 积淀形成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它不可能随 着一个新王朝的建立一夜之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彻底 移风易俗。至于说庶子用醮,嫡子用醴,那就更没道 理了。正如钱玄所说:“庶子冠礼决不可能反而盛于 嫡长子冠礼。这两种冠礼仪式,嫡长子和庶子都能 用,是时代或地区的习俗不同而已。”l1 J( 二、庶子冠礼 《仪礼》所记冠礼正礼,是指父亲在世的嫡长子 的冠礼。如果是庶子举行冠礼,则具体仪节并不完 全相同。庶子,是指嫡妻的次子及妾所生的孩子。 庶子与嫡长子冠礼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冠席位置不同 嫡长子加冠之席设于阼阶上,东序前。《仪礼・ 士冠礼・记》日:“适子冠于阼,以著代也。”适,通 “嫡”。阼阶上是主人之位。在宗法制社会里,只有 嫡长子才有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财产,所以能冠于 主人之位。如果是庶子行冠礼,那就只能设席于堂 北偏东之处,面朝南。《士冠礼》日:“若庶子,则冠于 房外,南面,遂醮焉。”郑玄《注》日:“房外,谓尊东也。 不于阼阶,非代也。不醮于客位,成而不尊。”酒尊的 位置在房户之间,《士冠礼》记行醮礼时,“尊于房户 之间,两瓶,有禁”。庶子行礼的地点是在尊(即两 瓶)的东边,既不是主人之位,也不是客位。 (二)宾礼冠者的席位不同 宾礼冠者,嫡长子之席设于堂的正中位,南面, 这是客位,是堂上最尊之处。《士冠礼・记》日:“醮 于客位,加有成也。”这里指用醮,故云“醮于客位”。 说冠者已成人,所以尊之。庶子之冠,是宾礼冠者之 席,即加冠之席,在堂北偏东,不是客位。难怪郑玄 《注》说:“不醮于客位,成而不尊。”言庶子虽已成人, 但地位不尊。 以上两点是庶子冠礼与嫡长子冠礼最主要的不 同之处。贾公彦《疏》日: 上已言三代适子冠礼讫,此经论庶子加冠 法也。周公作经,于三代之下言之,则三代庶子 冠礼皆于房外同用醮矣,但不知三代庶子各用 几醮耳。今于周之适子三加一醴,夏殷适子三 加三醮,是以下文祝辞三醴一而醮三,皆为三代 而为言。至于三代,庶子皆不见别辞,则周之庶 子宜依适子用一醮,夏殷庶子亦依三醮。三代 适子有祝辞,若庶子则无,故下文注日:“凡醮者 不祝。” ・ 1 26 ・ 贾公彦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有一些揣测的成分: 他一方面说“周之庶子宜依适子(的‘一醴’)用一醮, 夏殷庶子亦依(适子之三醮用)三醮”;另一方面又说 “适子有祝辞,若庶子则无,故下文(郑氏)注日‘凡醮 者不祝。”’贾氏的这两种主张,都源出于周朝嫡子只 用醴、庶子只用醮的臆见。他的第二种主张,又误解 了郑《注》“凡醮者不祝”的说法,郑玄所说的包括嫡 子和庶子,并非专指庶子,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行 醮礼时都是致三次醮辞,加冠时并无祝辞。嫡子和 庶子冠仪上的差别,在《士冠礼》本文中已分出尊卑 了。 敖继公说:“言‘遂’者,见其因冠席也,冠醮同处 可以不必别布席。《经》惟言冠而遂醮,略无异文,则 三加三醮皆与上文适子礼同。惟以冠醮在房外为 异。若不醮而醴,其位亦如之。《经》不言醴者,盖见 其文者耳。此言庶子指父在者也。父在而冠,宜别 于适父没,则其礼同矣。凡冠者于庙。”l2 J( 黄以周不同意敖继公的说法,他说:“庶子之冠 在房外,统父在殁,旧说本通。《士昏》:庶妇不馈、不 飨,则庶子之冠何得一同适庶?庶妇有醴醮之别,则 庶子之冠亦不得同适子用醴。敖说殊 谬。” 一 。 在这里,敖继公的说法是对的,而黄以周说庶子 的冠礼不能与嫡子完全相同,也是正确的。但是,他 又说“庶子之冠亦不得同适子用醴”,则不正确。因 为用醴与用醮并不取决于嫡庶,而是取决于原来的 礼俗。 三、孤子冠礼 孤子,指父亲已经亡故的嫡长子。孤子与非孤 子的冠礼略有不同,这是必然的。因为孤子在行礼 之日,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将冠者,即加冠的对 象,另一方面又须代替父兄作为仪式的主人。孤子 与嫡子冠礼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冠礼前的戒宾、宿宾等工作,都请伯父、 叔父或堂兄代劳。 第二,到了行礼的Et子,将加冠的孤子束发作 髻,以主人的身份亲自迎接宾的到来。见宾后,要向 宾行拜礼,又经过三揖、三让之礼而后升堂,站在东 序端。这些礼仪,都同父亲作为主人时的做法相同。 此时的孤子,虽然还是未成年人的装扮,但不能穿彩 衣,因为孤子的衣服镶素边而不镶彩边。《礼记・曲 礼上》日:“如孤当室,冠,衣不纯采。”《礼记・深衣》 日:“如孤子衣纯以素。” 第三,三次加冠以后,宾在阼阶上东序稍北的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方向孤子行醴礼,这就是“醴于阼”。郑玄《注》日: “孤子礼于阼,今文作‘醴’。”如果父在,则加冠于东 序,行醴礼的地点却是在堂上的正中位,即《士冠礼》 所说的“筵于户西”,然后“宾受醴于户东,加栖面枋, 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觯。宾东面答拜”。孤子 举行冠礼,是加冠于东序前,行醴礼也在东序前,若 当地有用醮的传统,则行醮礼自然也在东序前,与父 在者的冠礼明显不同。《礼记・曾子问》:“父没而 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 而后飨冠者。”郑玄注:“飨,礼之。”此处的“冠者”指 宾。“飨冠者”,即礼宾。行冠礼是在父庙,仪式结束 之后,将行祭礼,故扫地刷新,祭后先见伯父、叔父, 然后行礼宾之礼。显然,《曾子问》可补《仪礼》之阙。 第四,孤子举行冠礼,凡是与宾相拜时,冠者都 是在堂上东序端(即阼阶上)行礼,宾则在堂上西序 端(即西阶上)行礼,二人皆面朝北而拜,如同正常情 况下主人与宾相拜之礼一样。可见,行拜礼时,孤子 又是以主人的身份行事的,所以才在阼阶上面朝北 拜。 第五,如果孤子行冠礼而杀牲的话,需要把盛牲 肉的鼎抬到庙门外,放在北对东塾的地方,并使鼎面 朝北。郑玄《注》云:“孤子得申礼,盛之。父在,有鼎 不陈于门外。”贾《疏》日:“凡陈鼎在外者,宾客之礼 也;在内者,家私之礼也。是在外者为盛也。今孤子 则陈鼎在外,故云‘孤子得申礼,盛之’也。”也就是 说,孤子行冠礼时,陈鼎于门外,是为了显示主家对 宾的敬意。此说颇有道理。 四、冠礼用乐问题 在冠礼中是否用乐,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不同 的说法:《仪礼・士冠礼》中只字未提用乐的事;《大 戴礼记・公冠》明确地说“无乐”;《左传》中却有完全 相反的记载,说“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 之”。 《大戴礼记・公冠》日:“飨之以三献之礼,无介, 无乐,皆玄端。”卢辩《注》云:“亦飨时也。冠者,成人 代父始,宜尽孝子之感,不可以欢乐取之。孔子日 ‘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然则,冠礼不举 乐同也。《春秋左传》日‘以金石之乐节之’,则冠之 时为节也。”卢辩《注》所引的孔子语,源出于《礼记・ 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 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在这里,卢辩显然是 想“折中”、“和稀泥”,故认为“无乐”是指享时不用 乐,即宾醴冠者、主人醴宾时不用乐;而《左传》说的 是在加冠时,须以乐节之。 《左传・襄公九年》载:“君冠,必以裸享之礼行 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又载:“(鲁 襄公)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也。”“五经无双” 的东汉经学大师许慎认为冠礼应该举乐。他在《五 经异义》中说:“谨案:人君饭有举乐,而云冠无乐,非 礼义也。” 黄以周的《礼书通故・冠礼》在总结前人观点的 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 《左氏传》云:君冠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 石之乐节之;《士冠礼》无享庙作乐之文;《曾子 问》云: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庙,是 享庙为父没而冠之礼也。其文承上诸侯大夫而 言,则节以金石之乐,亦惟诸侯大夫父没之礼有 然。郑注《士冠礼》谓“孤子得申礼盛之”,亦此 意也。许说自当,亦未见郑有驳文。 钱玄认为:“儒家以为冠礼、昏礼,表示子继代父 位,不宜举乐,这种说法,不一定可信。似以《左传》 所言为近乎情理。士冠、士昏不言举乐,或以省俭不 备而已。”又说:“据礼书所载,天子、诸侯、大夫、士的 各种礼都是不同的,怎么会大夫以上都一律用士冠 礼呢?这也恐非事实。’,【lj 在上述各种观点中,笔者认为黄以周的看法最 值得高度重视。他认为:士阶层的冠礼无乐,而地位 较高的诸侯大夫在父没之后行冠礼时则可“节以金 石之乐”。此说较合情理。其实,不但诸侯大夫如 此,天子行冠礼也有不同于其他阶层的内容。 五、冠者母不在 冠礼的正礼,是将冠者的母亲站在祢庙东墙的 闱门外等候。到三加完毕并行过醴礼之后,冠者就 要拿脯出东门外,“北面见于母。母拜受。子拜受。 母又拜”。但是,如果母亲因故不能出席儿子的成年 仪式,就须另外派人代替自己到庙中的西阶下接受 儿子献脯。《仪礼・士冠礼》日:“冠者母不在,则使 人受脯于西阶下。” 贾公彦《疏》云:“案《内则》云:‘舅没则姑老。’若 死,当云没,不得云‘不在’,且母死则不得使人受脯。 今言不在者,或归宁,或疾病也。使人受脯,为母生 在,于后见之也。”即母不在并非因为不在人世,而是 因为有病或回娘家省亲无法参加,只好派人代替自 己受脯于西阶下。若此说成立,则见母一节,看重的 是仪式本身,也就是形式,而不在乎受脯者是否母亲 本人。 当然,贾《疏》之说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试想,冠 礼乃是儿子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是人生历程 ・ 】2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的一个转折点,亲朋好友尚且要参加,更何况是将 冠者的母亲呢?她怎么会因为回娘家省亲而不参加 儿子的冠礼呢?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也不合 乎情理。患病倒是很有可能的。 六、将冠而遇到丧事 的丧事,那么就停办冠礼;如果不是,那么宾就只给 将冠的青年加冠而不向他进醴,并将馔具撤去,把地 面打扫干净,然后各自就位而哭;如果负责加冠的宾 尚未到来,主人就听说了丧事,那么就停止冠礼;如 果即将举行冠礼,但还没有到选定的日期,却有了齐 衰、大功或小功之类丧事,那么届时就穿着丧服举行 冠礼。 冠事属嘉礼,而丧事属凶礼,二者本应当“井水 不犯河水”,但是,万一二者不期而遇怎么办呢?《礼 记・曾子问》中有一段话正好回答了这个难题: 曾子问日:“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 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日:“内丧则废, 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如冠者 关于除丧之后是否再行一次冠礼的问题,孔子 认为:如果天子在太庙中赐给诸侯、大夫冕服或弁 服,受赐回来后在太庙设奠祭以告祖,然后穿上天子 所赐之服,这时可以举行醮冠之礼,而不再举行醴冠 之礼;如果在父亲过世之后举行冠礼,那么加冠之 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 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除丧不改冠 乎?”孔子日:“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 后,就在祢庙中清扫地面而告祭亡父,告祭之后再行 拜见伯父、叔父之礼,而后酬劳为自己加冠的宾。 先秦冠礼的“特例”,还包括天子、诸侯和大夫冠 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父 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 礼的年龄和祝辞等,限于篇幅,此处不赘。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 期)冠礼的具体仪节并非全国统一,而是可以根据各 地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反映了“君子行礼, 叔父,而后飨冠者。” 在这里,曾子提了一个难得一遇却又十分有趣 的难题,那就是:一户人家准备为儿子举行冠礼,嘉 期当日,主人请来为儿子加冠的宾已在主人引导下 进入庙门,这时主人突然听说有齐衰或大功之丧事, 不求变俗”的原则。另外,先秦冠礼的种种“特例”也 表明,国家制订制度时要有足够的弹性,才能适应各 地和各种特殊情形的需要。 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如果主人遇到的是同门中 参考文献: [1]钱玄.三礼通论・礼仪编・冠礼通例E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I2]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一・士冠礼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五・冠礼通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2003. Study on Exceptions of the Ceremony for Boy’S Coming of Age before Qin Dynasty DAI Pang—hai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The book Li recorded all formal rites of the ceremony for boy’s coming of age.But the ceremony had many exceptions such as using Jiao(a courtesy),illegitimate and orphan’S coming of age,music,the boy’S mother was absent, meeting bereavement before ceremony,Emperor and duke’S coming of age,and SO on.These exceptions told US:at that time the national etiquette system had certain elasticity,region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difference,but was not an only standard or rule. Key words:before Qin dynasty;the ceremony for boy’S coming of age;exceptions [责任编辑孙景峰] ・ 12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