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王 刚 (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中心小学,江苏宿迁22380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 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 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实 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使数学学习 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构建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应该成为学 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 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呢,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激发兴趣”——生探究之根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 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 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他 们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不断产生尝试、探究创新的愿望,并积 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专心致志地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用谈话的形式导入: “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 的钱又叫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然后笔者 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商品,分别需要多 少钱。笔者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继续引导探究:今天超市 推出一款特价商品:“一只1元2角的小猪储蓄罐,你该怎样付 钱?请你试着拿一拿、试一试付钱。”笔者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 小面值的人民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 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就更浓了。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要给学 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情激 情、以趣激情、以疑引思、以知诱学,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 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愿望,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科 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充满着矛盾”,已知与未知、现实与需求、正确与错 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师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 良好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学习活动之中。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 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品质。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位 置(左右)”时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左和右?”从而引 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情况(如走楼梯等),为学生提供了 质疑的机会。充分地挖掘了教学内在的创新因素,学生在探究 的过程中形成了初步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于拓展.合理猜想。 数学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着独特的 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和创造的心 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 “做数学”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例 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 路队修一条长6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 修了余下的1/2,还剩下多少千米没有修?学生畅所欲言,各抒 己见,提出了六种不同的解法,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思路解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应变力 和灵活性。 如在教学“数一数”时,笔者出示了一堆草莓,让学生猜一 猜一共有多少个草莓。由于草莓排列杂乱无章,个数又比较 多,这时学生的猜测是盲目的。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先圈出10 个,再估一估。这时,学生的猜测有了依据,最后通过数一数 验证了 自己估计的结果。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用自己 的思维方式进行猜想和验证,更能激起其探究欲望,思维会更 有深度。 三、“实验操作”——开探究之花 “智慧出于指尖上”。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 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 性,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自主探究意 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操作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操 作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 亲身 经历各种探究活动。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给每一个学 习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套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若 干个),然后我引导学生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学生 在这些实践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过程.感 受了四种形体的主要特点.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了 初步的空间观念。这种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比 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 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联系生活”——一结探究之果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 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 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 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 有 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围成 一个圈画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 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再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笔者提出了如 下问题:“老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45元零用钱,买了一件98元 的上衣后,还剩下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在想一想后便能回 答:“145—98=145 1o0+2=47元”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减 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笔者引导学生理解“165~97、 276+98、739—102"等习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加减法的简便 计算,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 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 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努力让自 主探究成为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让它成为数学课 堂教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