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 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
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原油、电子管半导体、机械设备、煤炭、 合金钢和高碳钢、电气仪器、纸张、棉花、玉米等。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汽车、电子元件、家用电器、机构设备、办公机械. 船舶、服装、鞋类、化工产品、人造长纤维织品、钢铁、加工食品、鱼类及活动玩具等。须指出的是,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贸易强弱的重要标志。中国出口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
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出口厂商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等。在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到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中国获得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针对这些问题,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中国外贸工作的重点应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升级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中国在迈向贸易强国的路上仍然任重道远。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将略高于一般工业制成品而低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国际技术扩散和国际高技术产业分工的利益,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
三、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基本同步增长。
中国将继续保持加工贸易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与中国的出口基本同步增长,但对过去我国对出口加工产品只能获取很低的附加值。中国将研究建立加工贸易监测体系,重点跟踪、预警容易迁徙和引发贸易摩擦的产业和产品。要求各地商务部门赋予国有和民营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地位,在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方面加大扶
持力度;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技改和研发等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自有品牌、自由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主导权。从早期的低附加值产品升级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由最初的全部进口料件加工装配向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转变,国内增加值不断提高;地区分布也从早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扩展到长江三角洲和其他沿海地区,并逐步向内陆扩展。加工贸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在跨国公司的渗透下,加工贸易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是来料或进料加工,但是“料件”的性质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一般的加工用料向跨国公司的中间产品过渡,直接纳入了跨国公司全球增值过程,使我国加工贸易档次从单纯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向包含有相当份量的技术资源优势。跨国公司的介入,一方面使我国加工贸易的实质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层次迅速得到提升。加工贸易不仅会通过掌握先进技术、配套行业以及国际销售渠道而向一般贸易转变,而且还会使加工贸易从一般的加工工序向技术领先的行业发展转变,最终使我国加工贸易真正提升为体现国际潮流的主导贸易方式。
四、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企业成为推动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长期以来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吸收外资加大开放力度。因此有以下几点建议:1、改变引进外资政策的战略目标。引进外资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国内企业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而不应该把追求GDP的增长做为最终目标。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档次应该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为限度。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鼓励进一步的竞争,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弱的行业应该慎重引进外资,同时要鼓励本国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竞争力。在某些敏感行业如金融部门应该限制外资企业的进入,同时加快国内企业的改革,加快对国内资本的开放。中央统一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应该对目前各地实行的一些不规范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整顿,制止各地盲目引进外资的竞赛。改变过去以竞相压低土地价格、牺牲财源和随意性的财政补贴等恶性竞
争手段的招商模式。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发挥产业积聚优势,吸引符合我国产业规划和政策的外资。2、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创造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平等竞争机会。在税收、资本管制、外贸体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外资企业在和国内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3、提高资本管制的效率。在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本管制的效率,某些项目仍然可以适当放宽,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但是要加强对外资企业利润汇出、短期资本流动和资本流动中的异常行为的监督。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如何充分发挥民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增加就业率成为热点的话题。1、是逐步进入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大幅提高;民营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发明专利和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占重要比重。2、企业资本规模明显扩大,产权结构日益多元化;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和资本规模大幅增加。据悉,到今年九月,中国私营企业已达四百一十九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五点八万多亿元;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近年也发展迅速。有关方面统计资料显示,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私营企业有三百三十六家,在香港有一百一十九家,在美国有六十六家,在新加坡有五十五家。3、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治理结构走向规范,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私营企业主比例大幅度提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设有股东大会和工会,企业内部组织逐步完善。(转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