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现状并谈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2020-11-07 来源:钮旅网


一、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现状

1.贸易顺差,由来已久

1.1.1顺差来源分析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增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汇资源短缺,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大量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除了1982年和1983 年分别出现了30.3 亿美元和8.4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其他年份均为逆差。进入20世纪90 年代,由于外资的大量进入,进出口主体格局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除1993 年出现122.2 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的年份均为顺差。

1.1.2矛盾和问题

(1)流动性过剩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发展,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当前的外汇管制体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被动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同时也相应地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造成外汇占款猛增。这种流动性过剩同时也造成了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和稳定。

(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出口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快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酸雨面积扩大,河流污染严重,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3)国际经贸矛盾激化。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贸易顺差来源。巨额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突出矛盾,成为美国对我国施压和迫使人民币升值及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重要口实。

1.2应对危机,减少顺差

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灾难,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果断推出了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促进了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也努力扩大进口,拉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全球贸易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已公布2009年全年外贸数据的71个主要贸易国(地区)中,有59个国家(地区)的出口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其中德国等3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出口逆势增长,美国、日本等26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出口降幅远远小于其出口总体降幅。2009年,欧盟、美国和日本总体出口分别下降20.6%、17.9%和25.8%,但对我国出口仅分别下降1.5%、0.2%和12.3%,我国在抑制其出口快速下滑中作用明显,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分别为7.4%、6.6%和18.9%,较2008年分别大幅提升1.4、1.2和2.9个百分点。

1.3转变方式,走向平衡

我国以“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仍将形成贸易顺差,但随着我国在外贸领域着力于“拓市场、调V结构、促平衡”,贸易顺差规模将继续减小,对外贸易发展趋于基本平衡。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不仅会促进我国改善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增长,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影响。

1.3.1有利于全球通过分工合作达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充分融合,生产出成本最小的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品,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实现整个社

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摩根斯坦利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1000亿美元的开支,美国公司从我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近600亿美元的利润,占标准普尔指数所涵盖的上市公司全年总利润的10%以上。

1.3.2有利于发达国家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资本投资的首选或次选,即便在国际投资极为低迷的2009年,投入我国大陆的外资规模还是自8月份起连续回升,全年达到900.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2010年前2个月,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有3163家,投入外资14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4.9%。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我国的出口满足其他经济体投资和消费的需要;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我国的进口满足其他经济体扩大出口振兴经济的需要。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外贸战略,以及国内旺盛的需求,必将促进我国进口强劲增长,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为世界创造外需,有力支撑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均衡增长。

二、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2.1.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

全球贸易现已摆脱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上行,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未来5—10年,国际贸易增速将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6.5%,保持在7%左右。据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由1999年的6.8万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7万亿美元。全球贸易额与总产值之比将从1999年的23%提高到28%,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在规模生产和技术改进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将走稳走低。

虽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增加,但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增幅仍可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

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期,使得国际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科技革命和电子商务大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后劲;贸易自由化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市场开放战略。

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表里的,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三是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目前服务贸易已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20%,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整个20世纪90年代,在三大类服务贸易中,商业服务年均增长达9%,快于运输业的4%和旅游业的6%,未来几年这种增长态势仍将保持下去。

2.1.2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又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这一势头重新显露。

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位国际贸易额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这就对各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全方位进入国际经济舞台,不能为贸易而贸易,二是注意贸易的质量,切实增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1.3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为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贸易的实现形式上,也影响到贸易的实质内容和发展观念。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的网络化、无边界化和个性化,能有效打破自然和人为限制,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互动交流性强等特点,代表着21世

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70亿美元,并将以倍增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发展电子商务对各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否在新兴领域分得一杯羹,更在于已有的市场份额能否保得住。所以,各主要贸易大国对电子商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对向来苦于信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同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税收和金融体制的调整,原有基础服务设施的改造,以及建立全面竞争的开放性经济体制。当前世界各国对网络经济的触及程度严重不平等,美国现在有30%的人上网,而发展中国家总体的上网比例只有0.6%。 在电子商务提供的巨大空间面前,那些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国家将处于落后的地位。

2.1.4国际贸易格局稳中有变

美、欧、日仍是全球三大贸易力量,它们间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目前美欧日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60%,其中美进出口均居全球第一,进口占市场总额近二成,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世界出口市场,未来几年美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不会动摇。从近期看,美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日本的体制改革进展如何以及欧盟能否顺利完成“纳新”任务并稳定欧元,将是影响三方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南北差距依然巨大。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内涵和质量并不乐观,它们从贸易增长中获得的实惠不多。整个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即使今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其“石油收入”的大部分也只是用来弥补历年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中低档的出口结构使发展中国家饱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致使贸易竞争力下降,取得同样的出口收益要动员国内更多的资源,从而陷入“贫困性出口增长”的怪圈。除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仍将处于不利地位。

2.2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问题

2.2.1WTO新一轮谈判充满矛盾和斗争

新回合谈判将为21世纪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确定新的“游戏规则”,是影响国际贸易走向的重头戏,谈判中的斗争也将空前激烈。谈判分歧点多而复杂。

2.2.1.1是在农产品领域,美国和欧盟互不相让。美国和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组成统一战线,主张取消农业补贴,放松对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的限制。欧盟联合日、韩等国,指责美国为占领市场滥用出口信贷和“隐蔽补贴”,并坚持禁止进口美国的激素牛肉和转基因食品。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注:据世贸组织统计,2000年经合组织农业补贴总额达3000亿美元。)不满,强烈要求它们开放市场,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

2.2.1.2是在市场开放的范围和力度上,各方意见相左。美国主张对“第二批信息技术产品”和电子商务实行免税,开放电信、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降低化工、医疗器械等重要制成品的关税。欧盟与美立场基本一致,但对视听产品市场严加保护,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农产品和纺织品市场开放,强调现有的贸易自由化措施要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要到位。

2.2.1.3是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严重分歧。发达国家的关注点已从“边界线”上转移到“边界内”,要求对各国的投资体制、竞争政策等国内政策领域加以调整和限制。目前规则之争的焦点是美国试图把劳工和环境标准加进谈判议题,甚至提出使用制裁手段,发展中国家一致反对,认为此举的实质是削弱其劳动力比较优势。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面对权益的再分配,有关各方宁可拖延谈判,也不愿自己受损。在乌拉圭

回合多边谈判中,美、欧等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方。虽然进口关税有所下降,但是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服务贸易的出口以及市场绝对规模都扩大了。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有很多并未兑现。面对新一轮谈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谋求继续主导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而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参与谈判,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各方意见僵持,使多边谈判继西雅图会议失败后迟迟不能启动。从力量对比看,新一轮多边谈判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只有切实放开本国市场,并使WTO的规则明确化,才能取信于发展中国家,使国际贸易体系能够维系并发展下去。目前各方都在就新一轮谈判积极筹划,但真正启动谈判将很艰难,所需时间很可能会超过预期,近期内难有实质性动作。

2.2.2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

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服务贸易更是直接为本国创造价值。为此,美、欧、日等国都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制定本国的贸易战略,投资、金融、生产、服务等体制和政策无不围绕着贸易来展开,同时国际斗争的焦点日益扩大,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都成为竞争热点。从效果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这种大进大出的整体贸易格局使发达国家充分吸收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

各贸易大国努力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国家出口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成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赢家。美国一直以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自居,企图打破各个区域性协定的优惠政策界限,以达到“利益均沾”、为自己建立全球性市场的目的。欧盟在集中力量进行内部整合,同时加紧执行东扩和南下战略,并通过欧亚会议和欧盟—拉美会议等渠道试图挤进东亚和拉美市场,最近又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除武器以外的一切商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上给予优惠,借以开拓非洲和南亚市场。日本的重点则由多边转入区域合作,全

力经营东亚地区,同时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双边关系。

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的区域与双边联系日趋频繁,与贸易大国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一些在多边谈判中引起争论的议题,往往在双边谈判中较容易形成突破。发展中国家重点加强区域合作,联合自强,组成多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像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已成为本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排头兵”。

2.2.3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

发达国家仍以高关税和配额对进口设限。目前高关税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产品和服装等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上,如肉类、糖、牛奶等的关税税率往往超过100%,欧盟对超出限额的香蕉征收180%的关税。现在乌拉圭回合规定的取消纺织品配额的10年期限已过去大半,但美国在全部750种配额中只取消了13种。

新贸易保护主义花样迭出。发达国家设置了许多技术出口限制,如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国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欧盟以“绿色指标”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美近来大力推销劳工标准。据估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外贸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每年给发展中国家官方援助额的两倍。(注: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原本依靠出口已经脱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又出现“返贫”的现象。此外,在区域化和双边协议中,参与方互相给以优惠,有可能产生变相的保护主义。目前各区域贸易协议的标准和规则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取代关税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障碍。

综述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现状

并谈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姓名:

班级:

学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